【摘要】近些年来,国内外关于面部表情的研究日渐成熟,文章主要是通过对社会语言学中表情语的功能、行为心理学中微表情的应用与识别进行分析,最后指出关于面部表情研究的发展方向以及发展的不足与建议。
【关键词】表情语 文献综述
【中图分类号】C91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02-0026-01
所谓面部表情,是指通过眼部、口部等脸部肌肉的变化来表现人的各种情绪状态,这是一种非言语交际方式。每个人都可以通过各种形式来表达多样情绪,除了直观的话语和肢体表达外,面部表情无疑也是情绪展现的有力手段。黑格尔在《美学》中说:“不但是身体的形状、面容、姿态和姿势,就是行动和事迹,语言和声音以及它们在不同生活情况中的千变万化,全部要由艺术化成眼睛,人们从这眼睛里就可以认识到内在的无限的自由的心灵。”眉语是通过眉毛横、挑、竖等的变化来传达语言。微笑语,顾名思义就是通过不出声的微笑来表达感情。
现在学界对于表情语的单独研究是比较少的,多是与体态语一起进行研究。对于表情语,我国学者现在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的研究。
第一,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近五年,在知网上能查阅到的关于此类的文献大概有50篇,多以期刊和硕士论文为主,也不乏会议论文,比如刘华所写的《浅谈语文教师的语言素养》。其中2013年有30篇,2015年占到3篇,机构多分布于师范类大学,如上海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等。这是学者所研究的一个重点领域,这里所说的课堂,既包括小学、初中、高中等不同阶段,又包括对外汉语、英语等科目。表情语作为一种无声的语言,相较于其他体态语,更加容易被学生所感知,所以表情语在课堂上是极为重要的,特别是英语,对外汉语这种所学科目与学生母语不同的情况。表情语中的微笑语可以营造轻松的课堂氛围,塑造老师的亲切和蔼形象,另外可以促进学生的发散性思维。眉目语可加强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互动,一个鼓励的眼神就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面部表情不仅能帮助塑造主持人形象,而;第三,对礼仪素质养成的作用。这一类的文献相对而言是比较少的,最近几年,只有寥寥数篇,而且分布的比较散,没有明显的集中领域。这是当代大学生的基本素养。秦秀宇也提出在面试中忌没有表情语和目光语,面试的考场变成像战场一样。俗话说:面由心生。你的表情往往是个人气质的体现,所以礼仪养成的必修课就是得控制好自己的表情,如果当在不同的场合懂得用最适合的表情来展现自己,那么基本的礼仪素养也就具备了。就像面试时自信的笑容,跟师长相处时谦卑的表情。
现在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对表情语的研究又提升了一个高度,余光武、秦云(2013)的《语言学视角下的网络表情符号初探》和肖丹(2011)《信息媒体下“非语言”网络表情符号的视觉情感研究》中都提出网络上的表情符号与表情语之间的联系,网络表情符号的本质是具有表情语功能的网络辅助交际手段,相当于现实语言交际中的态势语。将网络表情符号和语言学相结合,这一领域学者的研究还比较少,自1982年第一个网络符号笑脸的产生,到20多年后的当今社会,丰富多样的网络表情符号已成为网络语言中的“明星”。网络表情符号复杂多变,而所对应的表情语含义也是一直在变化,所以这个领域可能会成为后面研究的重点。
通过上面我们对面部表情研究现状的了解,关于表情语,我们能够知道它在课堂、新闻等领域的独特作用,正确熟练的运用表情语,可以使交流沟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这些研究其实已经趋向饱和了,总是把眼光局限在那里,很难有所突破,这只会使研究停滞不前,所以,要想使表情语更有活力的发展,可开发新的领域,像刚开始出现的网络表情符号研究,另外如果将表情语和微表情结合起来进行研究,将会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例如在国际外交领域,外交人员不仅能用恰当的表情语来展现自己,而且可通过观察他人的微表情来洞察别人,从而调整自己的言行举止,展现出更好的国家风范。
参考文献:
[1]Ekman P' Fnesen W V.The repertoire of nonverbal behavior:categories,origins,usage,and coding [J].semiotica,1969
[2](美)保罗.埃克曼(著),邓博宸译.说谎[M].三联书店出版社,2009
[3]耿二岭.体态语概说[M].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88
[4]姜振宇.微表情—如何识别他人脸面真假[M].南京:凤凰出版社,2011
[5]李杰群.非言语交际[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6]许迅.教师语言实践教程[M].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7]崔万宇.跨文化交际背景下体态语教学研究[D].沈阳师范学院,2011
[8]董欣.对外汉语课堂中教师体态[D].蘇州大学,2012.
[9]孙思.高中思想政治课课堂教学语言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4
[10]夏辉芸.中学政治教师教学语言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
[11]庄莉莉.思想政治课教学语言效果增强策略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
[12]王楠.出镜记者非语言符号的传播技巧[J].大众文艺,2013.
[13]杨旸,侯珏.浅谈舞蹈表演中面部表情与身体表现力的结合[J].舞蹈,2014(9).
作者简介:
张玲(1993—),女,湖南岳阳人,现为福建省泉州市华侨大学文学院2015级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语言文字理论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