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地方高校传媒类人才培养模式与体系

2017-04-26 07:45李育林朱婷
关键词:双师体系专业

李育林+朱婷

【摘要】探究了地方高校传媒类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形象好,气质佳,能说、会写、强制作、善经营管理”的传媒类人才培养目标,并构建了“五业一体”与“六双一体”的传媒类人才培养体系。

【关键词】地方高校 人才培养 新媒体

【中圖分类号】G642;G20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02-0012-02

在社会变革、媒介融合、教育大众化的环境下,地方高校传媒类人才培养面临诸多问题需要得到解决,人才培养模式与人才培养体系需要创新,以尽快适应经济社会对传媒专业人才的新要求。依据社会发展大环境和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地方高校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开展校地校企合作、加快综合改革步伐。在人才培养中突显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为地方经济建设与发展培养高层次人才。下面以黄冈师范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为例,探讨地方高校传媒类人才培养模式与人才培养体系。

一、地方高校传媒类人才培养模式

地方高校传媒类人才培养模式,通常理解为蕴含专业人才培养理念及其相应行为方式的组织运行机制,具体体现在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确定、课程设置、课堂教学以及管理与评价四个最基本方面。

(一)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确定

地方高校传媒类人才培养目标的确定,首先要符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提出的“重点扩大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规模”的思想。其次是要主动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地方经济服务、体现“地方性”的专业人才培养的需求。在培养规格和标准上,注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实行分类、分层次培养,以满足学生自主学习、个性化发展的要求。我们确定的人才培养目标:“形象好,气质佳,能说、会写、强制作、善经营管理”。以此来统领专业人才培养的教育教学改革与传媒实践创新。

(二)课程体系设置与课程结构调整

课程体系设置与课程结构调整,是实现地方高校传媒类人才培养的具体化,也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课程体系设置要充分考虑“新媒体+传媒业务”对传统传媒产业的影响,以及传媒产业在新的生态环境下对传媒人才质量提出的新要求。着力构建课程设置科学、课程总量适当、不同类别课程比例合理的课程结构体系。课程设置科学,就是既要把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规定的核心课程安排在课程体系中,又要把能体现地方性、应用性、技术性的课程安排进去。课程总量安排上,既要保证学生学习专业理论基础知识的课程和提高实践技能的实验课程,又要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了解媒体单位以拓展视野而设置的社会实践课程。不同类别课程比例,是指通识教育课程与专业教育课程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各自所占的份额,其中专业课程还可细分为专业基础课程与专业方向课程。不同类别课程比例合理的安排,是既考虑到通识教育课程的份额,又把握住专业课程的份量。

课程结构调整是针对理论教学课程与实践教学课程。理论教学课程通常是按照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列举的课程(或课程群)组织教学,课程的确定一定要考虑到实践教学课程的内容及课时。实践教学课程相对比较复杂,包括实验课程、课程实验、各种实践内容。课程结构调整的实质就是适当优化理论课程门数及理论教学学时,增加实践教学课程与实践教学时间,构建课内学习、课外训练、校内实践、校外实习、社会调查与服务的立体的实践教学体系。

(三)“双主”式教学模式的选择与“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

教学模式是在教学实践中逐渐形成的程序化的教学形式,“双主”式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地方高校传媒类人才的培养,就是要积极引导学生创建学生社团,让更多的学生能加入社团,参与社团管理与实践,同时抓住到媒体单位见习、实训、实习的机会,主动利用校内、校外的学习资源自主学习,广泛汲取专业知识营养,掌握过硬技术本领,提高动手操作能力。

“双师”型教师,是既能讲授理论知识,又能指导专业实践的教师。在师资队伍中“双师”型教师相对匮乏,为解决这个问题,地方高校通常是邀请或聘任媒体单位专业人员前来讲学(或任教),但从目前地方高校师资队伍的实际情况来看,仍不能满足学校对“双师”型教师的数量需求,要想较好地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还需要加大“双师”型教师引进力度和本校青年教师培养,选送有一定传媒实践经验的青年教师去传媒单位继续学习或顶岗工作,使青年教师尽快熟悉传媒业务,提高传媒技能,以优化师资队伍,确保教学效果。

(四)管理机制的创新与评价体系的建立

地方高校传媒类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需要创新管理机制。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更需要科学的全过程的教学评价体系作保障。教学评价是指根据教学目标及有关的标准,对教学活动进行系统的调查,确定其价值和优缺点并据此调整教学活动的过程。评价的一个重要作用就在于发现问题、汲取教训、总结成绩,为以后的教学提供参考依据。理论课程的评价,要从单纯的考试转到考试与考核相结合上来,构建以项目完成效果为主的期末成绩综合评价体系。对社会实践、技能训练以及课程以外的应用能力评价,要以成果评价方式取代教师的总结评语,成果评价采取的方式主要是项目验收和作品评分。

为学有所长的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机会,成立特色鲜明的“微电影”班是很好的举措。经过有针对性地组织教学,可将微电影班的学生培养成为专业基础知识扎实、专业技能突出、实践能力较强且具有一定市场营销能力的影视创作人才。同时以“六类能力”(工具应用能力、专业技术能力、专业创新能力、专业综合应用能力、专业与职业对接能力、整合各种媒体制作技术进行教学资源设计与开发能力)为目标,致力于微电影剧本创作、影视表演、摄影摄像、后期制作、作品传播等方面的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

学生成绩评定是课程评价的具体体现。根据常规开设的不同类型的课程(理论课、实验课、“理论+实验”课)以及卓越人才培养的“微电影”班学生专门开设的课程,并考虑到部分课程进行期中考试的影响因素,制定了不同考试情况下的成绩评定标准,以保证不同考试情况下对学生成绩的精准评定。

二、地方高校传媒类人才培养体系

根据地方高校传媒类人才培养目标、学生学习兴趣和发展方向,制定多模块人才培养方案,实施多模式人才培养过程,突破传统人才培养模式,突出“新媒体+”传媒艺术,加大实践动手能力培养力度,构建“五业一体”和“六双一体”的传媒人才培养体系。

(一)“五业一体”的传媒人才培养体系

“五业”是指“学业、职业、毕业、就业、创业”。“学业”是指学科教育和专业教育。学科教育是基于学科分类而进行的专门化知识教育。专业教育则是建立在专门化基础知识之上,使学生获得一定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教育;“职业”是指职业教育。职业教育是为学生提供某一具体职业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的教学训练。职业教育相对于学科教育与专业教育更加注重具体职业岗位的技能训练,从而使学生在未来的工作中能够更快、更好的适应具体的工作岗位;“毕业”是指毕业教育。毕业教育是学生在学校修业期满达到规定要求并通过审核,最终拿到学历与学位的教育。对于学生毕业成绩不仅仅局限于课程考试分数,学生在实践中取得的实践成果可纳入毕业成绩考核;“就业”是指就业教育。就业教育是以职场规划、就业择业、职业发展为主要内容,以就业能力为核心。在就业教育过程中对学生进行个性化就业辅导,倡导学生个性化发展,以适应当前的就业环境;“创业”是指创业教育。创业教育是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技能等各种创业活动,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下,创业逐渐成为传媒学生的一种职业选择方式。

(二)“六双一体”的传媒人才培养体系

“六双”是指“双师型、双主体、双学位、双向、双方、双创”。“双师型”教师。地方高校传媒类人才培养,急需一批“双师型”教师,只有在“双师型”教师达到一定数量的前提下,才能确保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质量;“双主体”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双主体”的教学模式是基于构建主义学习理论。构建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生各种知识的获得,是在一定的情景及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辅助手段,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通过意义构建的方式获得的;“双学位”课程的学习。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各学科间相互渗透、相互融合,新兴的边缘交叉科学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这就要求新时代的传媒类大学生应具备多个学科领域的知识,建立多学科的知识结构体系。鼓励学生在完成本专业课程学习并有能力拿到第一学位的前提下,选修第二学位课程,使学生在多方面都得到发展;“双向”沟通与交流。“教育即交往”。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直接影响到教育教学的效果,主动为师生搭建形式多样的沟通与交流平台,以方便师生之间的互动,并将师生交心谈心纳入教学过程管理中;“双方”是指学生与学校双方的关系。这一关系是学校教育学生,学生在学校接受教育。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除了教学工作以外,学生管理和后勤保障工作也是学校各项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处理好“双方”的关系,需要积极与学生取得联系,共同探讨学生工作的开展,鼓励学生参与到学生工作中,实现学生自主管;“双创”是指“创新创业”。创新强调的是开拓性与原创性,而创业强调的是通过实际行动获取利益的行为。创新是创业的基础和前提,创业是创新的体现和延伸。鼓励学生在扎实的专业技术基础上创新,通过艰难创业实现创新夙愿。

我们以“五业”与“六双”为基础而形成的“五业一体”与“六双一体”的人才培养体系,都是紧紧围绕地方高校传媒类创新人才培养这一体系,以地方高校传媒类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体系为基础,最终实现传媒类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目標。

参考文献:

[1]郭明杰,姜小凌.地方高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探讨[J],新闻前哨,2016(04)

[2]贾金利.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地方高校传媒人才培养模式[J],新闻知识,2016(04)

作者简介:

李育林(1961—),男,湖北蕲春人,教授,黄冈师范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硕士生导师,从事网络与新媒体研究;

朱婷(1988—),女,湖北黄冈人,黄冈师范学院硕士研究生,从事现代教育技术研究。

猜你喜欢
双师体系专业
构建体系,举一反三
建筑室内设计专业双师培养授课实践探讨
林秀娟 茶业“双师”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依托附属医院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
“三位一体”德育教育体系评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