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初中化学教学在“多轨道”上向前挺进

2017-04-26 12:53曹红波
课程教育研究 2016年13期

曹红波

【摘要】初中化学实验,不仅仅是机械灌注,也是体验探究;不仅仅是课堂学习,也是生活印证;不仅仅是技能课堂,也是人文课堂。这样的多轨道上,课堂气氛是活跃的,学生情感是愉悦的,课堂走向是坚实而厚重的,身处在如此场景中的学生也必将受到多重锻造、淬炼和滋养。

【关键词】探究体验 生活印证 人文课堂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7-0183-01

初中化学教学不是单轨道,而是体验探究、自主合作、拓展延伸、品性滋养等多方面糅合的多轨道。对于正在成长中的初中生而言,化学学习或化学课堂所打开的知识疆界和精神版图愈广阔,学生愈能得到多方面的收获。窃以为,初中化学实验,不仅仅是机械灌注,也是体验探究;不仅仅是课堂学习,也是生活印证;不仅仅是技能课堂,也是人文课堂。

一、不仅仅是机械灌注,也是体验探究

《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主动地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在知识的形成、相互联系和应用过程中养成科学的态度。”的确,好的化学教学或课堂,不仅仅是机械灌注,也是体验探究;不仅仅是理论复制,也是动手操作,正所谓:“方法固然重要,然而,无论我们做什么,最能获得实践效果的东西是,在操作中去洞悉我们内心发生的事。”[1]

例如,在人教版初中化学《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的教学中,可以进行以下设计:

1.分成三组进行实验:大理石和稀硫酸反应、大理石和稀盐酸反应、碳酸钠和稀盐酸反应。

2.实验之前,让每一个学生了解实验室制取气体装置的设计思路,然后對提供的仪器进行组装,再分组交流讨论,比较各自装置的优缺点,从中确定一套最佳装置制取二氧化碳的方法。

3.每小组讨论归纳出制取二氧化碳的操作要点,并收集验满和检验二氧化碳气体。

整个实验过程中,教师提供四种药品:大理石、碳酸钠、稀盐酸、稀硫酸,请学生在点滴板上做3个实验,比较三个实验的现象。教师要特别关注那些胆小、操作能力弱的学生,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的目光和鼓励,这样学生不仅积极地参与了实验的每一个过程,品尝了实验的喜悦,而且不同的学生得到了不同的发展[2]。

二、不仅仅是课堂学习,也是生活印证

好的化学学习不仅仅是在课堂,也在课外;不仅仅是拘囿于“自留地”,也扩展于家庭、社会等更为广阔的地方,只有引领学生把所学和生活实际进行生动地印证,化学知识才能长久地贮存在学生的记忆库中。

比如,仍然以《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的教学为例,可以设计以下教学环节:

1.节日用于填充气球的氢气,实验室常用锌粒与稀硫酸在常温下反应制取,请你根据已学知识设计制取氢气的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

2.就地取材,选用你家里现有的东西(墨水瓶、塑料小瓶、圆珠笔芯等)制作一套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参加班级的展览,并在老师指导下实验。

这样的活动既是拓展,也是印证,既是由“由理论到实践”,也是由课堂到生活,这也正是化学“来源于生活,运用于生活”之理念的真正体现。

三、不仅仅是技能课堂,也是人文课堂

好的化学不是单轨道,而是技能和人文的结合,是知识和精神的双轨道,正如课标所指出的:“……还要重视考查学生在你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发展。”的确,初中化学课堂不仅仅技能技法课堂,同时也是情感课堂、人文课堂、赏识课堂。引领学生向前挺进在这样的双轨道上,应该成为化学教师时时萦绕于脑海中的课题之一。

例如,仍然以《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的教学为例,应在以下几方面注重创设浓浓的人文生态:

1.设计教学时采用启发质疑──实验探索──总结实践三个环节进行,以此打破教师把持课堂话语霸权的局面,以此创设以人文本、以学为中心的人文课堂。

2.在“实验探索”阶段,让学生尽可能地根据已经学过的氧气的制法自己动手,自己进行装置拼装,分组合作交流,进而理解怎样选取反应原理和实验装置以及收集方法,以此打造彼此关心、彼此支持、彼此信任的人文课堂。

3.在“总结实践”阶段,教师利用各种方式对学生进行多元化的评价,既注重有关二氧化碳制取的认知过程,同时也注重实验过程中学生的情感体验,关注学生在学习中的进步程度。

这样的设计不仅仅关注了知识的生成过程,同时关注了学生的个性、情感发展和自主、合作、探究的体验过程,增添了更多人文性的因子和精神性的养料,因而其课堂气氛是活跃的,身处在如此场景中的学生也必将受到多重锻造、淬炼和滋养。

参考文献:

[1][美]帕克·帕默尔.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1.

[2]傅道春.新课程中教师行为的变化[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