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重积累 为习作注入源头活水

2017-04-26 11:03唐亚丽
课程教育研究 2016年13期
关键词:内化习作情感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7-0078-02

语文学习本身就是循序渐进积累的过程,习作是运用思维、情感和语言进行的创造性劳动,更离不开丰富的生活积淀和过硬的语言功底。只要有了厚实的积累,才能厚积薄发,量变引起质变。一旦离开语言文字的积累、思维过程、情感体验及生活实践的积累,写作就会变成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在教学实践中,如何引导学生注重积累,笔者认为要从阅读、观察、实践和感悟等方面入手,指导学生积累语言文字,积累习作素材,积累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为学生的习作注入源头活水。

一、会阅读,积累优美语言

语文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倾吐能否合乎法度,显然与吸收有密切联系。”问题是怎样才算会阅读?一是开展广泛阅读,即博览群书,不仅要读语文课本,而且要读文学、科学、童话、故事及作文书等。二是浏览精读结合。笔者认为学生在读书时应掌握“浏览”、“速读”、“精读”“研读”四种方法。“浏览”即在读书时,对文章的次要部分一目双行,大略地了解其大概内容,不需细嚼慢咽、品滋品味,这样省出时间可在重点部分多下功夫;而“速读”是指默读与思考同步进行的快速阅读,即注意力高度集中的默读,一目十行地读。“精读”则需对文中主要内容及含义深刻的重点部分做到熟读深思;研读指对文章的精华和细节描写研究赏析,品味语言,琢磨特色等。三是读中记、读中用并重。所谓读中记旨在读书时要学会作读书笔记,摘抄,批注和写书评等都是不错的积累语言的方法。还要做到读用结合,要将积累的佳词妙句及写作方法等熟记于心,内化于心,以便活学活用。

二、善观察,积累习作素材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写作材料来源于生活,生活时时在发展,写作材料自会滔滔汩汩地无穷尽地流出来。”习作源于生活,要引导学生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从中捕捉灵感,获取丰富感人的生活素材。一是选取观察内容。我们生活在美丽的地球上,日月星辰,山川大地,江河湖海等自然現象,花鸟虫鱼,家禽兽类等一切有生命力的动植物皆可尽收眼底,社会变化,科技发展,人事更迭等皆为我们观察的对象。二是掌握观察方法。能针对不同的观察对象采取不同的观察方法。如观察景物按照方位顺序抓特点,观察人物抓住人物的言谈举止,观察一件事情的发展要善于抓住事情发生的主要过程。三是养成留心观察的习惯。做生活的有心人,善于以一颗敏感和关爱之心去观察周围的一切事物,提高认知事物的能力。

三、多实践,积累生活经验

小学生思维活跃,对周围的一切充满了好奇,凡事都想亲自去尝试。教师可以结合学校开展的德育和社会实践等活动,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一些喜闻乐见而又激趣益智的活动,使其获得充分的感性体验,习作时才不至于感到无米下锅。笔者尤为注重通过开展各种实践活动来拓宽学生的视野,增强他们的个性体验,近年来组织不同年级的学生开展“成语竞赛”“贴鼻子游戏”等各种有趣的竞赛活动。实践证明,多种创意实践活动地开展,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得到了锻炼,个性得到了发展,同时也积累了大量真实的习作素材。

四、重感悟,积累情感体验

“一切景语皆情语。”刘勰在《文心雕龙·知音》中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这就是说,作家的创作,总是由内而外,即先有客观现实的感发而产生的内在情态。因此,阅读、观察等任何的实践活动都离不开作者的个体体验,这种与众不同的个体体验就是作者运用自己的情思和才智感悟内化的结果。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应引导学生注重心灵感悟,加强情感体察。一是要引导学生用积极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来审视周围的一切,面对丰繁复杂社会现象有自己的是非观和审美观,用一颗敏感悦纳的心去发现生活的美好,感受大自然造物的神奇,写出的作文才会给人以积极向上的鼓舞力量。二是要用心去体察周围的一切。比如看到衣衫褴褛的老人沿街乞讨,自然就会产生一种同情心……这就是一种设身处地的同理心,要引导学生从大量丰富的文学作品中去体察和感受主人公丰富敏感的心灵世界,培养由物及人,由此及彼等类比联想能力,使学生心灵的感受力愈来愈敏感深刻,体察万物的情感愈来愈丰富持久,才会情思喷涌,写出打动人心之作。

教贵有法,学贵有恒。教者只有立足教学实践,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循序渐进地多方感知、积累、内化,才会为习作注入源头活水,渐步“清泉汩汩流”的写作佳境。

作者简介:

唐亚丽(1970-),女,汉族,陕西宝鸡人,大学本科,宝鸡市教育局教学研究室,中学高级,陕西省特级教师,研究方向:小学语文。

猜你喜欢
内化习作情感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激活中队活力,内化少先队员组织归属感
激活中队活力,内化少先队员组织归属感
情感
德鲁大叔内化营销胜过广告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海外华语教材的文化“内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