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向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问题群设计

2017-04-26 10:46魏安彬
课程教育研究 2016年13期
关键词:素养探究生活

魏安彬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7-0061-01

布鲁纳曾指出:“间题常常作为一种标准,决定着学生素质的现状以及他们理解的程度……,从一定意义上说,问题是通向理解之途。”国家新课程标准也要求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因此,设计指向学科核心素养的问题群就显得尤为重要。“问题群”是借助一定的话题生成若干相关问题,问题与问题之间是精心连接与递进,进而解决某个学习点的问题连续体。在问题群的设计上,要依据教学内容的内在逻辑结构,使问题系列化,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层层深入,环环相扣,体现知识结构的严密性、条理性,给学生以清晰的层次感与思维引导。

1.问题群的层次性。维果茨基认为,只有设在最近发展区的问题,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由潜在水平转化为新的现有水平,这对问题群的设计有较强的指导意义。在设计“问题群”时,教师必须研究學生的知识结构与思维发展水平。因此,教师设计的问题不要太深,也不要太浅,应在“原有水平”与“最近发展区”的结合点,即提出的问题最好是介于“己知、已学”和“未知、未学”之间。比如在学习“按生产要素分配”这个问题时,采用问题群的设计如下:如果将来大学毕业后,你要投资开办一家电脑配件厂,你必须购买哪些生产要素?学生你一言,我一语,有的说要技术、信息,还要购买劳动力。人们出卖这些生产要素取得的收入属于什么分配方式?学生开始讨论回答,出卖土地的收入属于按土地要素分配;出卖技术、信息的收入属于按技术、信息要素分配;董事长、总经理的薪水属于按管理要素分配;人们炒股获得的收入属于按资本要素分配。经历了反复探究活动之后的学生会体验到,如果我也能出卖技术和信息获得收入那该多好!如果我也能炒股赚钱一定很棒。

设计这样的问题群,是根据这节课的难点和关键点去设计问题,选择相应的生活情境,带领学生重走一回企业经营过程中所面对的问题,在这样的知识建构过程中,其实要经过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带领学生去发现某知识的“可能事实”,第二个阶段则是要带领学生去找到另一个事实。人们对于问题的认识是一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循序渐近过程,因此,“问题群”的设计就要遵循层次性原则,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已知到未知,依次设计问题,层层推进,逐步展开问题群的探究。

2.问题群的生活性。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内容与社会生活、学生的生活实际有着密切联系,问题群的设计要与社会生活问题联系起来,使问题群具有即时性和时代性的特征。这样学生才会感到有兴趣,才会积极地去思考,这样整堂课才有气氛。例如,我在讲“劳动者的主要权利与义务”时播放中央电视台《今日说法》栏目中的真实案例“谁毁了我一生”导入新课,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然后向学生提出问题:例中九个打工妹中毒的直接原因是什么?造成这样的结局,根本原因是什么?同学们从不同角度分析,其最主要的是打工妹不懂得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不懂得自己的权利和义务是什么?那么什么是劳动者的权利和义务?其关系是怎样的?这样他们对所学知识有了兴趣,而且产生了学过这些知识后的自豪感和成就感。

3.问题群的探索性。探索性过程是一种探求未知、侧重思维活动的过程。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人的内心里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总想自己是发现者、探寻者、研究者。我认为,不断扶植和加深学生想成为发现者的愿望,并通过特殊的工作方法去实现这一愿望,是一项十分重要的教学任务。”德国戈·海纳特说过:“向学生预示结果或解决方法都会阻碍学生去努力研究。”因此,设计问题群时,对结果应具有一定的隐蔽性,促使学生自己去探究。设计问题群的本质就是加强探究活动的过程。

问题群设计是一堂课的灵魂,也是学科核心素养养成的基本载体。如何设计一个好的问题群在教学中应用呢?教师应该在熟悉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基础上,问题群的设计应贴近学科核心素养的要求和学生的生活,具体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结合学生生活实际设计问题群。新课程标准在解决问题目标中明确要求学生能从现实生活中发现问题,初步养成从学科核心素养的角度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现实生活中处处充满着知识,从生活中提出问题。……这些问题都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看到的,只是没有注意它。教师在课堂上提出来,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了解生活、认识生活,进一步探究“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

2.利用理论与生活现象之间的差异设计问题群。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对有些观点存在误解,这种观点在理论上是错误的,但从现实生活的角度看似乎有一定的道理,又被许多人接受。如果这种观点能用课堂上相关的理论来证明是错误的,这时就可以借助生活中人们存在的误解给学生制造思维上的困惑,利用理论与生活现象之间的差异设计问题。如讲“商品价格”,提出“从经济学角度看‘物以稀为贵这种说法对吗?”。这种的理论与现实的反差让学生心生疑惑,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探索答案的欲望,使学生对新知识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去思考和讨论,促进学生积极探究,自主解决问题。这样既可以促使学生深刻透彻地理解知识,又帮助学生消除了生活中的误解。

3.结合学生容易出错的地方设计问题群。不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求甚解,粗心大意,满足于一知半解,这是造成常出错的重要原因。因此教师还应当结合学生容易出错的地方设计问题。

猜你喜欢
素养探究生活
一道探究题的解法及应用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探究式学习在国外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及思考
疯狂让你的生活更出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