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娟
【摘要】社会适应是心理学研究的热点问题,文章对社会适应的概念、研究内容进行了梳理,分析了目前社会适应研究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趋势。
【关键词】社会适应 研究 综述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7-0030-01
适应(Adaptation)源自拉丁文“Adapare”,最早出现于生物学领域,被认为是生物所特有的普遍存在的现象。后来适应被引入心理学、社会学领域,适应被引入心理学领域后就成为心理学研究的热点。本文拟就社会适应的相关文献进行综述与分析。
一、主要研究内容
1.社会适应的概念
在心理学中,社会适应是一个广义的多维度的概念,学者们从各自的兴趣和对其不同的理解来加以研究。著名心理学家、社会学家郝伯特·斯宾塞最早使用“社会适应”这一名词,他认为“生活即是内在关系与外在关系的调适。”陆士桢在《从青少年亚文化看当代中国青少年社会适应问题》中,指出“社会适应是指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通过同化、遵从、自制等途径逐渐接受现存社会的道德规范和行为规范,对于客观环境中的一切社会刺激,能够在上述规范允许的范围内做出适当反应的过程。”黄希庭教授,则认为社会适应是一种人格适应,压力的处理与应对是个体人格与社会支持交互作用的结果。朱智贤教授在其《心理学大辞典》中将个体的社会适应界定为:“个体接受现存的社会生活方式、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的过程。”张春兴教授认为个体的社会适应(Social Adjustment)是指个体不断地学习或修正各种社会行为和生活方式,以求符合社会标准与规范,而与社会环境维持一种和谐的关系。
可以看出,学界对社会适应的含义还没有形成比较统一的认识,但可以从中提取出几个共同的核心概念,即“外界环境变化”和“主体变化”,不管以何种方式都期以求得二者之间的平衡。而对社会适应的分歧在于适应的方式、途径以及适应的对象。
2.社会适应的机制
社会适应的机制是社会适应研究的核心问题。皮亚杰认为心理适应就是主体对外部变化所做出的一系列自我调节的过程,心理适应的内部机制就是同化与顺应。杨国枢认为适应包括4种方式拒变反应、迁就反应、因应反应和退避反应。肖琼等认为社会适应状态的本质在于和谐平衡,包括个体与社会环境之间的外在平衡和个体内在的心理和谐。贾晓波认为心理适应的内部机制从出现不适应现象到重新适应中间,一般要经历认知调节、态度转变和行为选择三个环节 。黄希庭认为,在个体面临应激、压力或困境时,其内在的人格特质对其进行应对与评估,调动已有的心理资源和策略进行危机的处理,使人格或心理保持一种平衡状态。王小棉认为适应的过程,包括个体自我适应的过程和适应环境的过程。
3.社会适应的测量
目前社会适应的测量以自编问卷为主,如韦小满、王永丽针对小学生分别编制的《儿童社会适应行为量表》和《儿童社会生活适应量表》;陈建文、黄希庭通过开放式问卷和理论分析构建出社会适应性的心理优势感、心理能量、人际适应性和心理弹性四个维度,并编制的中学生社会适应量表;杨彦平、金瑜编制的中学生社会适应性量表;傅茂笋编制了《大学新生学校适应性问卷》;卢春莉编制的《大学生心理适应能力问卷》等。
4.社会适应的影响因素
社会适应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个体的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内部因素包括认知方式、人格特点、成就动机、归因方式等。外部因素主要包括父母教养方式、社会支持等杨青研究表明,父母间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利于孩子心理适应水平的发展,家庭出身背景对心理适应水平有一定影响作用。
二、主要问题分析
1.从社会适应的概念上来讲,大家有一定的共识并提取出了一些核心概念,但是未提出一个得到学界广泛认同的社会适应的概念,要想对社会适应有更加深入的探讨和研究,形成一个统一的得到广泛认可的适应的概念是至关重要的。
2.从社会适应的影响因素来看,学者都认为社会适应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与家庭教养、人格特征、社会支持等有较密切的关系,但对这些影响因素的认定往往基于相关研究,缺乏因素分析和结构方程模型的支持,缺乏从综合角度考察社会适应的影响因素。
3.从研究工具来讲,大都采用的自编问卷,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套统一的测量工具和评价标准,研究者们编制的问卷也没有得到广泛应用。
三、未来的研究趋势
1.目前对社会适应的影响因素研究大都仅结合一两个影响因素进行研究或者把关注点仅放在社会支持、家庭功能这些外部影响因素上,而社会适应不仅与家庭、同伴社会支持等外部因素有关,还与个体的认知方式、人格特点、自我意識、成就动机等密切相关,所以重视社会适应的内部因素,将多种因素结合起来的综合研究,将是社会适应研究的重要方向。
2.在社会适应的研究内容上跳出从研究对象面临的任务来划分社会适应的内容,引入信息论和系统论把社会适应看做系统给社会适应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这很可能成为未来社会适应研究的方向。
3.在研究方法上,将统计、结构模型等引入到社会适应的研究中,形成统一的测量工具将是社会适应研究的突破点。
参考文献:
[1]陆士桢.从青少年亚文化看当代中国青少年社会适应问题.青年研究.(6):4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