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晓芳
【摘要】新课改理念指出要以学生为主体,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人。中学生正处于青春发育期,身体与心理正面临着较大的变化,对新生事物好奇心强。因此,教师要运用现代心理学理论,从培养中学生学习能动性出发,引导他们积极思考,自主学习,充分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关键词】中学生 心理学 学习能动性
【中图分类号】G6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7-0007-01
苏联教育心理学家苏霍姆林斯基[1]曾说过:“不懂心理学的教师不是一位好教师,掌握心理学知识是成为一位优秀教师的重要条件。”新课改强调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将他们培养成为身心健康,富有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优秀人才。长期以来由于教学任务重,很多教师忽视了对现代心理学的学习与研究,往往辛辛苦苦工作,学生的厌学情绪却越来越重。特别是在广大农村地区,留守学生数量庞大,缺少父母的关爱与管教,导致他们的心理问题越来越多。因此教师要从现代心理学视角出发,将心理学知识融入到日常教育中以培养更多阳光、自信、乐观的中学生。
一、多措并举,激发中学生的学习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对知识产生兴趣,才会乐学、爱学、会学。笔者所在的农村中学,大多学生父母外出务工由家中爷爷、奶奶照管。这些孩子正处于身心发育的关键阶段,但长期缺乏来自父母的关爱与沟通导致不少学生性格缺陷,同时厌学情绪较为普遍。对此,笔者认为首先必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提高他们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一要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通过情境再现让学生带着好奇心进入角色,主动去思考问题。二要运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活跃课堂气氛。比如可根据教学内容设计一些小游戏、话剧表演、猜谜语等活动,寓教于乐,让学生在参与过程中收获知识,体会学习知识的乐趣。
二、重视心理置换效应,加强师生沟通
心理学置换效应是指一个人的思想感情喜好憎恶虽不会直接表露出来,但有时仍会通过间接形式表现出来[2]。因此,教师要利用心理置换原理来分析学生心理状况,剖析他们的心理问题,再给予相应的教育与指导。这需要我们教师放下架子,真心与学生做朋友,尊重、关爱每一个学生,公平对待学生。要善于倾听学生的所思所想,与他们互动分享,沟通合作。当教师用真诚赢得了学生的尊重与喜爱,学生也会更喜欢教师所上的这门课。
三、多给予鼓励性评价,培养学生自信
对于后进生不少教师仍习惯说出孩子的缺点,认为这是为了孩子好。在这种老教育思想的引导下,难免会对学生使用刻薄的语言。在这种负面信息的影响下,学生对自己会产生否定态度,对自己失去信心。这是与新课改教育理念背道而驰的。而据美国心理学家研究发现,学生的自我效能感(自信心)是影响其学习的关键因素。教师要把握学生學习心理发展规律,并结合学科特点,为学生多创造机会,引导他们认识到自己的潜能,从而增加学习的自信,获得前进的动力。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善于运用鼓励性话语来激励学生,一句“真不错”、“干得漂亮”就能调动学生的学习能动性,增强他们克服困难的信心,让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体。在与学生探讨问题时,可采用商量的语气:“你觉得怎么样?”“这样更改是不是更好?”这让教学活动更加和谐,也能让学生感悟到“我能行”,逐步消除对学习的恐惧心理。
四、把握学生的表现心理,满足他们的表现欲
中学生思维活跃,容易接受新事物、新信息,自我意识逐步形成,有争强好胜的心理特点。这正是中学生自信、喜欢表现自我的心理反应。我们教师不能误以为这是学生自大骄傲的表现而加以限制、扼杀。这极易打击学生的自信心与自尊心,不利于他们个性的健康发展。反之,我们教师更应保护支持他们,并加以正确引导,将这种心理反应转化为学生积极学习的能动力[3]。对此,教师可根据教学需要,在课上与课下多为学生创设自我表现机会,满足学生的表现欲。特别是对于那些厌学的学生更要满足他们这种争强好胜的心理,让他们有表现的机会。当学生体验到学习的乐趣,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后,便会增强学习的积极性。
总之,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首先要把握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运用现代心理学知识,分析学生的心理问题,采取有效的教育方法,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激发他们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真正乐学、爱学。
参考文献:
[1]时爱华.新课程标准下心理学在中小学教学中的应用[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13,8(4):12-15.
[2]游应德,游丽.学生厌学心理成因与对策研究[J].科技向导,2011,13(20):125-126.
[3]李杰.论教育心理学在激发学习兴趣中的应用[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8,24(10):157-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