佟永花+郑建增
摘要:合作学习是我国新课程改革积极倡导和组织实施的学习方式,是一种富有创意和实效的新型教学组织形式。在小学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已经成为一种时尚,在实际教学中取得了突出的成绩。但通过实践观察,小学教学中的小组合作学习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解决。针对小学合作学习进行分析研究,并提出针对性的教学建议。
关键词:合作学习 有效性 问题 策略
一、小学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问题
本文通过实地调查的方法,对当前小学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现在进行分析和研究。调查结果显示,当前小学合作学习虽然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仍然存在不少问题需要解决。一是组织小组合作学习的时机把握不当,导致学生缺乏小组合作学习的兴趣;二是教师设置的分组不科学,无法体现学生的层次性和互补性;三是小组合作学习的规则不明确,课堂学习无序,导致学习效果低下;四是小组内学习过程缺乏规划,导致学生缺乏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的机会;五是小学生不会合作,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出现问题或争论时无法有效解决;六是小组之间的各个学生参与不均衡,表现最为突出的是学优生处于主宰地位,学困生则被忽视;七是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留给小组合作学习的时间不充足,使学生缺乏热情;八是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缺乏有效的指导,导致课堂秩序混乱;九是教师在课后的评价不全,评价缺乏全面性和过程性,偏重对学生个体的评价,忽视了小组集体的评价。
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可知,其主要原因分为三个方面:一是教师因素,教师缺乏对小组合作学习内涵的领悟,而且小组合作学习教学的技能和知识不足;二是学生自身因素,小学生年龄与心理特点使其对小组合作学习缺乏意识和技能,而且多数小学生缺乏自制力;三是评价因素,评价的方法体系不科学,缺乏多元化、全过程评价。
二、关注小学生在合作学习中的“搭车”现象
1.形成“搭车”现象的主因
这里所说的“搭车”现象是指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某些学生不参与学习,甚至脱离学习,而是在最后共享小组其他同学的学习成果。造成小组合作学习中出现“搭车”现象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教师的分组原则给“搭车”现象带来可能,学困生容易“搭车”学优生;二是小组分工不合理也容易导致“搭车”现象出现,给学困生的任务过难则容易打击其积极性,进而导致“搭车”现象出现;三是课堂评价方式和方法不正确也会促使“搭车”现象出现;四是师生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选择不科学的教学方法或方式容易导致“搭车”现象产生;五是部分学生由于不健康的心理因素而导致“搭车”现象产生,如未得到教师和同学的认可,缺乏自信,缺乏积极性等。
2.“搭车”现象的解决策略
一是教师在小组合作学习设计时,可选择多种分组形式,运用无意识的分组思路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所有学生都成为合作学习的主人翁;二是教师在小组合作学习中需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不仅能够对评价对象具有针对性和层次性,而且评价内容也要全面化,仅包括学习结果,也包括学习过程和学习态度。教师在评价时要掌握技巧,鼓励生生互评、小组互评和人人自评;三是教师需运用多种方法和手段来避免“搭车”现象,比如与学生谈话交心,课前辅导,全程监控、课后补救等。
三、关爱小组合作学习中的学困生发展
学困生是班集体的重要组成部分,造成学困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因此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需要结合学困生的实际情况,对学困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所承担的任务进行细致化的设计,并给予积极的鼓励,使其能够感受到教师和同学的关怀和帮助,进而梳理积极向上的心态,实现不同层次的学习和发展。
首先,教师应结合小组合作学习内容巧妙的创设情境,将学困生带入情境来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并给他们在自己能力范围的任务机会,增强其自信心;二是教师结合学困生的学习状况,制定预知匹配的学习策略和计划,积极鼓励其他学习,促进其进步,树立他们的自信心,进而激发学困生的学习兴趣;三是教师在小组合作学习的任务设计时,应有意识的缩小知识位差,指导学困生超前自学,引领学困生努力解决知识结构断层的问题,完善其知识结构;四是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个性,了解学生的个体差异,关照学力差异,鼓励学困生张扬个性化的独立学习;五是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应鼓励小组之间互动互助,鼓励小组成员尽职尽责,形成“组内合作、组间竞争”的新格局;六是加强个别辅导,对学困生进行针对性的点拨和帮助,适当降低难度,做到因材施教。
四、提高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的教学策略
1.教师更新观念,转变角色
在调查中发现的诸多问题,对其原因进行分析后发现,教师自身因素中缺乏小组合作学习意识和观念是主要原因。对教师进行的问卷调查结果发现,多数教师缺乏对小组合作学习的本质理解,对其内涵的把握十分有限,这往往造成小组合作学习过于表面化和形式化。因此在组织小组合作学习时,教师首先需自身更新观念,充分认识到小组合作学习在小学课堂教学中的积极作用,深入学习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技能。此外,教师应转变角色,并积极参与到小组合作学习中,将学生放在小组合作学习的主体地位,教师扮演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的角色,此外还可做好研究的导师、合作伙伴、交往对象的角色工作。
2.科学组建小组,选择合作的恰当时机
对当前小学小组合作学习进行调查发现,教师选择的分組模式通常是以座位为依据,选择前后左右进行分组,这种分组模式过于简单,而且也导致组员分工不明确。因此在小组合作学习中,要遵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以2~8人为最佳小组规模,确保组内差异,组间无差异。小组内各组员要结合实际情况和学习内容而明确分工,而且要相互信任,荣辱与共。此外,在小组合作学习的选择时机方面,要选择合作的恰当时机,在遇到有一定深度的问题时开展合作学习,在探究和发展规律的时候展开合作学习,在学生思维受阻时开展小组学习,在实践操作时展开合作学习,在新知识运用时展开合作学习。
3.精心选择合作内容,有效组织
在组织小组合作学习时,教师应选择最适合小组合作学习的内容,这样才能够达到最佳教学效果。在内容选择时,教师应选择答案不唯一、方法不确定的内容,这样的内容适合小组合作和交流反馈。选择个人难以独立完成的内容则适合小组合作学习。此外,当方法、结果容易产生分歧或质疑的内容时,也较适宜选择小组合作学习。在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施中,合作学习要让学生独立思考,教师要做必要的讲解,让学生明白要求。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要留给学生充足的合作时间,并及时给予有效的指导。
4.重视小学生合作意识与技能培养,及时反馈评价
在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施过程中,教师要重视学生合作意识和能力的培养,要充分尊重每个学生,帮助小学生建立组内平等关系和氛围。加强学生合作学习技能的指导,引导学生做到“学会表述”“学会倾听”“学会总结”“学会欣赏”。此外,在小组合作学习开展中,教师及学生要及时反馈与评价,而且评价要面向小组,评价形式要多样化,评价内容要全面化。
参考文献:
[1]丁敏.小学小组合作学习个案研究——以上海市浦东新区Y小学为例[D].华东师范大学,2009.
[2]金玲玲.探究分析小学数学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J].中国校外教育,2014,(02).
[3]潘德顺.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策略探讨[J].当代教育科学,2014,(14).
[4]朱静娟.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初探[J].基础教育研究,201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