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 要]“延伸认知”作为人类在网络时代认识的产物是人类对可能性的一种开拓,它是人类继语言、文本之后正在进行的一场深刻的认识论革命。延伸认知技术丰富了认知形式,有助于人类对自身的认知过程进行信息化的智能分析,从而对人类的认识、决策、分析、预判提供重要的参考信息。延伸认知技术使用得当可以非常便捷地帮助认识主体抛去认识过程中的人为因素,加快认识的进程。
[关键词]虚拟视域;延伸认知;认识论;意义
[作者简介]刘天杰(1967—),男,宜春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哲学与传统文化。(江西宜春 336000)
[基金项目]江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2011年度项目“虚拟视域中的“知识场”研究”(ZX1112)
由于虚拟技术的飞速发展,借助于计算机、多媒体、文本传递等诸多技术手段组成的网络世界,通过软件等技术手段,把现实世界中的诸多场景融入到虚拟场景中,人类在这样的虚拟环境中,其原有的认知结构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虚拟技术可以依据人类的设想构建现实世界不曾有的场景,让人类直接模拟感受到物体基本形状和特征,这种技术对提高人的认知能力无疑是有极大促进作用的。
一、虚拟视域中的延伸认知现象
网络作为认识主体与认知环境的融合是人类延伸认知技术的一个集中体现。当前的学术界尚未对“延伸认知”形成共识。国外学者克拉克和查尔斯曾指出:“认知并不局限在颅骨之内”和“心智可以延展到身体之外,”这两句话实际上强调了外在世界和社会环境对人类认知进程有作用。[1]从人类认识的角度而言,人类的认识分别由认识形式和内容组成,前者主要涉及认识结构、认识框架和认识图式;后者主要涉及人的认识框架和形式所蕴涵的内容。人的认识就是人的大脑中的认识形式把所感知到的内容进行加工包含于自己头脑之中从而形成认识,延伸认知实际上是人类认识史上的一次重大变革。
从传统的认识论观点来看,虚拟视域中的“延伸认知”现象预示着人类在认识的道路上,继语言、文本之后正在进行一场深刻的认识论革命。这是人类超越传统认知模式的一种创造性活动。“延伸认知”作为人类在网络时代认识的产物是人类对可能性的一种开拓。人类在虚拟“场”域中利用技术手段,人类的认知会有一个全新的变革。恩格斯曾指出:“每一时代的理论思维,从而我们时代的理论思维,都是一种历史的产物,在不同的时代里具有非常不同的形式,并因而具有非常不同的内容。”[2]虚拟技术作为现代科学技术的新成果,为整个人类改造世界和认识世界提供了一个新的工具,也引起了认识方法上的变革。延伸认知技术将人类自身的认知活动从大脑延伸到外部的情形必将丰富认识论的有关理论。互联网上多维的、动态的等仿真技术可以达到以假乱真的地步,有学者指出:虚拟现实技术就重新建构了整个经验世界的认知框架,那种通常把技术看作是我们工具的认知随即消失。沉浸在这样的世界,使我们在本体论的层次上第一次直接重构我们自己的存在。[3]
虚拟技术作为现代科学技术的新成果,为整个人类社会的改造世界和認识世界提供新的工具手段,也引起了认识方法上的变革。延伸认知技术将人类自身的认知活动从大脑延伸到外部世界,多维的、动态的等仿真技术可以达到以假乱真的地步。这种技术让人类意识到人类自身的局限性,这其中突出的是人类的理性推理能力的局限性。在虚拟视域中,人对自身所感知事物的认知需要一种认识上的超越,即“超越当下的场景、超越当下的感受、超越个人的经验、超越个人的实践、超越个人的视阈。没有超越就无法对当下的界限形成认识,就无法站在一个更高的层面重新认识,也就无法进行更为客观的比较和更为理性的分析,自然就无法对当下进行现实性抑或虚拟性的甄别。”[4]在现实世界中,人类眼前经历的各种事物、场景对认识主体来说——这就是当下(片刻),而在虚拟视域中,由于延伸认知技术,主体就能很轻易地实现对既往的超越,在这种环境中,认识主体可以给予自己的认知结构随意进入到自己的认识世界中的已知界面和未知界面之间的边界线。在这样的“场”域中,认识主体可以在虚拟和现实之间来回变换,从而有效地缩短人类的认识历程。
二、虚拟视域中延伸认知现象的特征
从传统的认识论来看,现实世界是人类的第一个层级的认识,而虚拟世界则是建立在第一个层级基础上所形成的认识。延伸认知技术设置环境符合人类对虚拟和现实之间进行界定的条件。借助虚拟技术所创设的认知场景,尽管可以以假乱真,但在虚拟视域中,认识主体的理性分析能力依旧是健全的。
第一,认识主体身份的迷失。在虚拟生存环境中,认识主体的身份有迷失的风险。延伸认知技术使人和人之间的交往由现实世界的交往转化为虚拟空间的交往方式。人的身份信息在网络中被不断刷新更换,多种角色的变换使得认识主体的自我认同成为一件困难的事。信息是虚拟环境中传达自我感知的方法,认识主体在积累的经验基础上、在虚拟环境里可以使自我的特征得到自由的张扬。认识主体的这种行为特征是一把双刃剑,既可以使认识主体的自信心得到增强,又可能导致认识主体在虚拟环境中迷失自我。在延伸认知技术的辅助过程中,人的大脑似乎被提速,而人对肉体的控制能力却依旧停留在当下的时空里,这样的反差,极易使人产生心理上的落差,人在虚拟场景中,假设自己变成了“万能的人”。当某些人看到各种技术汇聚的力量超越了人类的大脑某些功能时,就会使一些人对以网络为主的技术产生顶礼膜拜的兴奋,甚至产生人工智能将会统治人类那样的幻觉。的确,各种技术工具和机器“延伸”了人的肢体、拓展了人类大脑思维能力,人类运用知识创造了自己的替代物,使人类逐渐滑入到虚拟空间中……这种现象应该引起我们的深刻反思。
第二,延伸认知技术改变了人类的实践认识活动。从认识论的角度来看,延伸认知技术更多地被人们从认知环境的角度来考量,因为基于技术而改进的人的认识功能已经为多数人所默许。或许虚拟技术在最初的阶段,人们仅把它作为认识的工具,对人的认识活动的作用并未完全显现出来,而在当今这个高科技迅猛发展的年代,离开了技术,人类的诸多认识过程可能没法完成。认识工具不仅是人类获取外部世界信息的一种方法,它同时也可能会改变我们对外部世界认知反映形式。而延伸认知技术的产生,毕竟使人的大脑功能可以外在化,而且人的推理、思维也可以技术化。人类完全可以对认知对象有更清晰的识别,随着更多的技术手段被用于辅助人类去探索外部事物,例如,通过以计算机为主的处理数据、信息的能力已远远超越人类的大脑。“一切技术,无论是否有意指向认知,都是由知识的技术体现构成的。……内在的认知活动就外化在技术之中。”[5]
第三,人类认识活动中的互动反映趋于活跃。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告诉我们,认识主体与认识客体是反映和被反映、改造和被改造的关系。延伸认知技术并没有仅局限于人类的自然认知活动,在一些认知领域内它已经有取代人类认知的趋势。在互联网中,当更多的信息被视为人类认知的环境背景时,人类垄断知识的现象已经不可能。人类之间的互动层次正在悄悄地发生变化,技术已经浸蕴到人类交际的各个层面。只要人类依旧在使用电脑及网络,人类的认知活动就会受到它们的影响,同时,改进的认知技术就会牢牢地束缚我们,使我们成为“网络”的奴隶。技术派人士乐观地预测:以当下人类对技术的改进节奏来看,延伸认知技术的大量使用将会使人类的认知活动趋于活跃,它可以帮助人类通过信息数据库分析物品的形状、人类的思维习惯及意图,同时人类也可以通过技术手段,将获取的知识信息用于自身来了解分析周围的世界。延伸认知技术丰富了人类的认知形式,人们可以通过对自身的认知过程进行信息化的智能分析过程,从而对人类的认识、决策、分析、预判提供重要的参考信息。
三、虚拟视域中延伸认知现象的哲学思考
延伸认知技术作为人类认识活动的辅助手段,从来就没有离开人类的发展视野。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延伸认知技术可以有无限发展的空间,因此,从哲学的角度对这一现象进行追问是很有必要的。
第一,延伸认知技术对人类认知能力的提升是否真的前景光明。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人类社会的影响,自古以来就有乐观派和悲观派之分。当现代人成为“网奴”而懒于思考、不愿思考时,作为人类认知活动中不可缺少的延伸认知技术,人们只能盲从它、依赖它。认识起源于问题,问题意识是人类了解周围世界的原始驱动力。如果人类不屑于对问题背后答案的追问过程而只是急于寻找答案本身时,人类的逻辑推理能力只会退化、下降。经验的积累本是认识活动的必经之路,可是当代人借助互联网上各种各样的搜索引擎,人们可以非常轻易地了解一个事物或现象的发生过程。延伸认知技术本身就是为了帮助人类优化人的大脑功能、感觉器官的。将人类自身心理活动进行客观化的处置,换言之,用技术的方式对主体认知进行建构来实现相对应的功能。我们不可否认,技术的创新过程也是人类认知实践的过程。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自身创造的如电脑技术等类主体也会参与到人类自身的认知活动中来,因此,作为电脑技术等类主体的创造者反而有可能成为技术工具体系下的附着物。托考尔曾指出:“由于人类日益和技术纠缠在一起并通过技术和其他人交织在一起,因而,什么是特别属于人的什么是特别属于技术的这二者之间原有的区分变得更加复杂,我们正生活在屏幕上还是生活在屏幕里呢?在何种程度上,我们变成了由生物学、技术和代码组成的不合常规的混合体的电子人?”[6]
第二,延伸认知技术对处理人与物的关系的启示。物质与技术借助信息手段构建起联系的通道。在虚拟环境中,技术手段和人类在认知形式方面是有共同的汇聚点的。人与物的关系可以进一步延伸到虚拟视域中去,人类的意识作为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实际上是利用信息来认识外部事物的。很显然,延伸认知技术的广泛應用使人类的认知形式发生了很多变化,极大地丰富了传统意义上的认知形式。在虚拟空间,人与物之间的交互关系变得越来越复杂。在技术飞速发展的过程中,人类应该妥善处理好自身与技术之间的关系,自身的主体性地位应得到强化。布鲁斯·马兹利什在谈到虚拟视域中的人与机器的关系时指出:“认识到人类的生物演化,现在最好是从文化的角度来理解,……在电脑上臻于高峰的机器发展让我们觉察到,能够解释机器运作的理论,也可以据以理解人类动物,反之亦然,因为对于人脑的理解,阐明了人工智能的性质。”[7]由于虚拟技术具有交互性、浸蕴性的特征,在这样的环境中,认识主体、认识工具、认识客体之间的区别已经趋于模糊,整个虚拟视域中的一切都似乎和每一位体验者密切相关。利用人性化的技术,认识主体可以来到自己所设定的虚拟场景中,而认识主体一旦离开虚拟网络世界时,一切实时的联系全部中断……“我们不应该把计算机当作竞争对手,而应该当作合作伙伴。即人-机之间是一种共生的关系。这种关系的突出表现就是使人体感官功能扩大并创造出虚拟实在的虚拟技术系统。[8]这就是虚拟视域中的人与物(计算机)的共生关系。
第三,“延伸认知技术”使用所带来的认识论意义。虚拟空间是一种耦合系统,其自身就属于认知系统的一部分。延伸认知技术的使用能帮助人类自动处理信息并拓展人类的认知水平。从认识论的角度来看,人与虚拟空间已经形成了一种共生关系。人类认知行为的发生过程及认识成果既取决于人自身处理信息的能力,也取决于虚拟空间所蕴涵的处理信息的技术,更离不开人与虚拟空间之间的信息交换、传递和共享。从人类信息论的角度来看,人类信息传递的媒介工具有纸质时代发展到电子文本、图像链接的时代,这就预示着人类社会认识机制已经发生了深刻变化。在虚拟世界中,人们通过延伸认知技术可以帮助认识主体更好地了解、感知认识客体,可以为人类模拟客体的整个过程。虚拟视域中的认识过程是认识主体借助特殊的技术手段在虚拟空间中对虚拟环境进行感知得到的一种认识成果。马克思曾指出“人直接是自然的存在物。人作为自然的存在物,而且作为有生命的自然存在物,一方面具有自然力、生命力,是能动的自然物;另一方面,人作为自然的、肉体的、感性的、对象性的存在物,和动植物一样,是受动的、受制约的和受限制的存在物。”[9]延伸认知技术使用得当可以非常便捷符合逻辑地帮助认识主体抛去认识过程中的人为因素,从而加快认识的进程。
[参考文献]
[1]宋春艳.延展认知技术的五大伦理追问[J].伦理学研究,2016,(5).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3]徐世甫.虚拟世界的本体论探析[J].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5,(2).
[4]王伟,徐春艳.信息实践对传统认知模式的冲击[J].人文杂志,2015,(4).
[5]保罗.莱文森.思想无羁技术时代的认识论[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4.
[6]邓宁等.超越计算——未来50年的电脑[M].石家庄:河北大学出版社,1998.
[7]曼纽尔·卡斯特利斯.网络社会的崛起[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8]迈克尔·海姆.从界面到网络空间——虚拟实在的形而上学[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0.
[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
[责任编辑:上官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