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若干问题及路径探析

2017-04-26 14:14胡海明董彬
安徽农学通报 2017年7期
关键词:农村经济问题发展

胡海明+董彬

摘 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在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方面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当前农村发展过程中仍存在一些矛盾和问题,如空巢老人、产业结构单一、陋习导致部分农民返贫、养老体制不健全、大病救助机制不健全,影响了农民的生产和生活。该文在综合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解决措施:积极扩大、推广农业规模化、产业化经营;对农村陋习采取法律和教育并行的措施;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等。

关键词:农村经济;发展;问题;路径

中图分类号 F3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7)07-0008-04

Abstract:Since reform and opening up,China's rural economy,social and culture have made gratifying achievement in all aspects,but some contradictions and problems still exist in the process of rural development,such as empty nest elderly,industry structure,harmful traditional practices led some farmers production and living. Based on a comprehensive analysis of proposed solutions:actively promoting agricultural expansion,large-scale,industrial management;law and education to rural practice of parallel measures establishing and perfecting rural social security system and so on.

Key words:Rural economy;Development;Problem;Path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方面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绩[1],中国亿万农民正自信的走在全面小康的幸福之路上,但是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如空巢老人、产业结构单一、陋习导致部分农民返贫、养老体制不健全、大病救助机制不健全等。这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影响了农民的生产和生活。因此,探索这些问题的解决路径,对确保农村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實意义。

1 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空巢老人问题制约农业发展 近年来,我国农村空巢老人问题日益引发人们的关注,国家统计局公布的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60岁以上人口为177 648 705人,占全国总人口的13.26%,其中农村地区60岁以上人口为99 303 297人,占全国总人口的7.41%。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我国65岁以上人口达14 386万人,较2010年增长20.1%,其中农村65岁以上人口增长迅速。这组数据清楚地表明我国人口老龄化速度异常迅猛,农村人口老龄化增速加快。农村人口老龄化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人口流动,主要是由农村流入城市。调查显示,农村人口中,40岁以下的大部分都留在城里,有的因为工作留在城里,如经过高考等一系列考试等渠道,在城里有了稳定的工作,而彻底居住在城里;有的为了生存而留在城里,大部分年轻人依靠自己的本事在城里打工赚的钱比种地收入多,再者为了孩子的读书问题留在城里。这些留在了城里的人并不是完全脱离农村,他们是每年往返于城市与农村之间的候人。他们的户籍在农村,父母、亲人在农村,有的孩子也留在农村由他们的父母照看,成为留守儿童。每年过节或者农忙时,他们要回到农村,陪父母、孩子等亲人一起过年过节。对于农村孩子来说,读书上学、外出打工、当兵是他们走向远方的主要途径。留不下的城市,回不去的乡村使他们很多人内心撕裂和无奈的写照[2]。由于这些青壮劳力流入城市,农村的大片耕地只能由他们的父辈来耕种,致使农业劳动人口老龄化。城乡之间经济发展的巨大差异、城乡二元结构、城市化的推进、以及农药化肥的上涨、种地成本越来越高、农产品价格起伏波动,使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力放弃耕地,转而流入城市[3]。人口的这种推拉式的流动不仅造成严重的空巢老人问题,也导致农业生产劳动力资源不足和农业劳动人口老龄化。

1.2 产业结构单一难以形成规模 农村产业主要是种植业。20世纪90年代以前,农民种植首先要自给自足,满足自身的吃饭问题,因此种植的农作物种类比较多,有谷子、高粱、黄豆、绿豆、地瓜、玉米、小麦、花生大蒜和一些常见的蔬菜。唯一的经济作物也就是花生或大蒜了。随着农药、化肥价格的上涨,灌溉、犁地成本的提高,种植花生和大蒜的收益越来越少,仅够维持基本生活开支,攒不了钱。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原有自给自足的生产模式受到冲击甚至消亡,农田里除了小麦、玉米、花生和大蒜,其他的都基本退出历史舞台。小麦、玉米价格提不起来,花生、大蒜价格又起伏波动。近几年,由于玉米收储制度,刺激了玉米种植积极性,玉米产量供过于求,农业供给侧出现严重不合理现象,对广大农民来说更是雪上加霜。例如,1kg玉米成本大概是1.2元,但2016年玉米的收购价却掉到了1.0元左右,辛苦劳作一年到头来却连本都收不回来。受到交通条件和销售渠道的困扰蔬菜大棚和家禽家畜养殖也没有形成规模,不能产生很好的市场效果。下表为国家统计局公布的两组数据:

表1和表2两组数据显示,全国各地区农业从业人员从业结构不合理,第一产业所占比重过高,二、三产业所占比重过低,且地区差异明显,以及由于产业结构单一导致农民收入来源单一,收入水平低。产业结构单一,农业科技含量低加上农产品价格的波动,严重阻碍了农民增产增收。

1.3 陋习导致部分农民返贫 陋习主要是农村结婚彩礼过度问题。关于彩礼不同年代的不一样。比如20世纪50年代的聘礼,什么都有,像暖壶、脸盆、还有一套床上用品、包括痰盂也算彩礼;60年代是一套家具;到了70年代,缝纫机、手表、自行车、收音机。到了80年代是冰箱、彩电等家用电器;现如今聘礼账单却变成了100元大钞“三斤三两”,或者紫色的5元钞票要1万张和红色的100元的钞票1千张,绿色的50元的钞票也要有点,单是这笔钱就10多万元。这么重的负担对于很多农村家庭来说都是一个沉重的负担,致使很多家庭进入贫困状态甚至负债状态。所以,目前在农村,结婚已经升级为大难题。父母辛辛苦苦积攒多年,赶上儿子结婚,一场婚礼下来,多年积蓄全搭上还要背上几十万元的外债,原本小康的生活一夜之间返贫。结婚是喜事,却如同灾难。正如时下农村的一句流行语“要钱、要车、又要房,坑爹、坑娘、又害郎”。

1.4 养老体制不健全 我国养老体制尚不健全,城市及乡村的非体质内的大部分人,养老主要靠自己和儿女。目前农村主要养老模式是家庭养老、自我养老和社会养老。家庭养老主要是子女提供给老人物质和精神需求的养老模式;自我养老主要是依靠老人自己的家庭储蓄和收入来维持生计的养老模式;社会养老是指政府、社会对养老服务有支持意义的各种制度、政策、机构等方面所构成的系统[4]。这3种养老方式中,家庭养老和自我养老是主要模式,2种养老模式面临着一些问题。在农村,病痛是养老的第一大问题,无病无灾,基本都是很好的,但凡有了大病就很麻烦。在乡村大部分地方,老人患了重病,就是等死。一方面是钱的问题。虽然现在搞了合作医疗,报销比例有所提高,但是对于大多数农村家庭来说,若要治疗,必将家徒四壁,负债累累。所以很多老人拒绝治疗,而作为子女的也就默许了。另一方面是久病床前无孝子的问题。这些说明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转型,生活节奏加快,工作负担加重,传统的家庭养老在新形势下显现出其脆弱性和局限性[5]。一项调查显示,农村男性老人在70岁时,仍有大约2/3在参加各种农村生产活动,获取经济收入(表3)。这说明在农村自我养老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并且在新形势下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压力。

此数据显示我国农村劳动力人口负担重,而且农村劳动力负担人口数与收入水平成反比,即收入越低,负担人口数越大,收入越高,负担人口数越小。这充分说明了我国农村养老等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农民负担重,制约了农村的快速、持续、健康发展。

1.5 大病救助机制不健全 虽然现在我国实行了农村合作医疗以及大病救助政策,但是农村大病救助政策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存在很多问题:一是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统筹规模偏小,大病救助力度不够。尽管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每年人均筹资已由往年的57元,逐步提高到今年的232元,明年将达到人均260元的规模[6],但这一规模和发达地区比,和人民群众的现实需要比,都还有较大的差距;二是先行垫付就医费用,导致贫困居民仍然存在“看病难”。根据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相关规定,参加农村合作医疗最高可以报销8万元,但不管怎么报销,前提是要求他们先自己拿钱出来看病,再按规定履行报销手续。这对低保边缘户等困难群体来说,维持日常的生活已经是捉襟见肘,要交付一大笔医疗费用几乎不可能,因而只能放弃医治,更谈不上享受什么优惠政策;三是医疗救助疾病范围界定不清,使得大病救助难以操作。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对大病的界定过于专业,缺乏灵活性;四是大病救助申请程序繁杂,不同制度之间对接不夠顺畅。现有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大病救助制度及慈善救济制度等,其主管部门分属卫生、劳动和民政,没有统一扎口部门,彼此之间信息沟通不及时,工作协调不紧密,因此不能发挥各种救助机制的协同效应,最大限度地减少农民的医疗费用支出。同时,目前农民申请医疗救助程序繁杂、环节多、费用报销周期较长,对他们的生活造成较大的压力。

2 路径探析

为了促进农村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推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结合上面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应该考虑如下几个可行路径。

2.1 积极扩大、推广农业规模化、产业化经营 应加强对农村土地利用情况的调查研究,以法律形式禁止农田荒芜现象,科学、合理、有效的利用有限的土地资源。加快实施土地流转制度改革,鼓励企业和个人对土地进行规模化、产业化经营[7]。改善农村基础设施,适度吸引民间资本投资农业。生产发展和农民增收是解决农村产业和人口问题的重要途径,应大力扶持乡镇企业的发展,吸引农村剩余劳动力,提高农民收入,促进农业人口就地城镇化。加强对农业的科技投入,提高农产品科技含量,发展现代农业。

2.2 对陋习采取法律和教育并行的措施 首先要完善婚姻法,以法律形式禁止农村婚姻陋习现象的出现。其次,乡风文明的本质是精神文明建设,内容包括文化、风俗、法制、社会治安等诸多方面[8]。移风易俗是乡风文明的重要体现。因此必须要加强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抛弃愚昧、迷信、铺张浪费的陋习,倡导文明的生活方式、健康的娱乐方式、进步的思想意识,建设崇尚科学、文明的新环境,倡导社会主义文明婚姻观,进一步解放农民思想。开展各种移风易俗活动,逐步改变农村现存的各种陈规陋习。

2.3 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首先要大力发展农村经济,为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正常运作提供物质基础。其次,政府应该加快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大病救助制度,要依照城乡居民享受同等医疗保障政策的要求,结合财政实力,有步骤的提高合作医疗资金筹集标准,提高大病住院补偿标准,降低大病住院起付金额,扩大特殊病种范围,进一步减轻农民看大病的负担,尽可能的减少农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现象。再次,加大投入力度,建立多元化的投融资机制,实行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相结合的筹资方法,同时适当的吸引民间资本投入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方面,对相关特殊群体给予政策支持。另外,政府要加快制定和完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法律体系的步伐。通过颁布法律和执行法律来保证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稳定性和持续性,提高广大农民对政府推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政策的决心和信心。

3 结语

经历了将近40a的改革开放,中国农村已经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只有大力发展农业生产力,推动农业规模化、产业化;坚持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倡导婚姻文明观;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使广大农民老有所养、病有所医,才有利于减轻农民负担,有利于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有助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随着国家的发展及政策的调整改革,农村也在经历阵痛中调整自己的状态,力争赶上和适应时代的潮流。通向明天的道路是曲折坎坷的,但明天必定是光明的。

参考文献

[1]林苹.浅析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家庭经济功能的变化[J].科学时代,2013(11):18-19.

[2]王玲玉.我国当前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研究[J].魅力中国,2014(19):20.

[3]刘晓慧.关于老年人晚年生活的调查报告[J].科教文汇,2013(17):207-208.

[4]付瑞智,韦平美.国外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借鉴与思考[J].改革与开放,2014(11):40.

[5]霍文娟.高青县工业经济运行情况调研报告[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5(2):28-30.

[6]李友华.农业产业化发展战略与对策[M] 北京 中国农业出版社 2010 :160-162.

[7]方明校,周建新.怎样建设新农村,村民来表决[J].中国老区建设,2015(5):40-41.

[8]冯静,陈长香,张盼.农村医疗卫生现状调查[J].现代预防医学,2011(22):4633-4634.

(责编:徐焕斗)

猜你喜欢
农村经济问题发展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演员出“问题”,电影怎么办(聊天室)
韩媒称中俄冷对朝鲜“问题”货船
“问题”干部“回炉”再造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