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中的“笑”与“泪”

2017-04-26 08:42肖敏
湖北教育·教育教学 2017年4期
关键词:子期伯牙知音

肖敏

情感是语文课堂的灵魂,每篇文章都是作者情感的外显和升华。教师要善于把自己对教材的感受和对生活的情感体验传达给学生,使学生产生情感共鸣。这样的课堂才是自在的,自在的课堂才能真正体现以人为本。

润泽心灵的“笑”

《老人与海鸥》讲述了一位老人每逢冬季来临,每天到翠湖之畔喂海鸥,风雨无阻。他视海鸥为儿女,给他们起名字,喂饼干,照顾伤病的海鸥。然而有一天,老人去世了,海鸥在老人的遗像前翻飞盘旋,连声鸣叫,后又肃立不动,像是为老人守灵的儿女。课文分为两部分,前半部分讲老人对海鸥无私的爱,后半部分讲海鸥对老人的情。为了引导学生理解海鸥令人震撼的举动,首先必须要理解老人对海鸥无私的爱。在学生把课文读通读顺,了解了课文内容之后,笔者提了一个问题:

“同学们,‘亲昵是什么意思?”

“非常亲密,关系十分密切。”预习了课文的学生马上回答。

“是啊,关系非常密切就可以叫昵称,你们的妈妈经常亲昵地叫你们‘宝宝,现在老师也来亲昵地叫叫你们——浩浩。”这孩子叫陈文浩,他不好意思地站了起来,孩子们笑了,因为他们没听过老师这么叫学生的。

接着笔者又笑着叫出了“涵涵”“泉泉”“美美”“真真”……被叫了昵称的孩子觉得自己真的是老师的宝宝,开怀地笑了。“同学们知道吧,这就是……”孩子们马上抢着说“亲昵”。联系实际理解了“亲昵”,笔者马上把学生带入课文,请他们找出能表现老人对海鸥“亲昵”的句子。他们边找边品,很容易理解了老人对海鸥像对儿女,不是亲人胜似亲人。

这一课后,笔者才知道,原来学生可以在课堂上笑得如此轻松自在。从此,笔者叫学生都用昵称了。课堂不就是生活吗?它不仅是一个场所,更是一个过程,是一个师生互动、心灵对话、获取知识的过程,是一个师生共同创造奇迹、唤醒各自潜能的过程,是生命相互润泽的过程。

触动心灵的“泪”

《伯牙绝弦》讲述了春秋时期,俞伯牙与钟子期以琴相识,以琴相知,最后因子期早亡,伯牙破琴绝弦、遂成绝响的故事。教学文本,笔者期待能激发学生对文言文的阅读兴趣,掌握文言文的基本阅读方法,更期待学生获得最真实、最淳樸的情感体验。

首先,笔者指导学生在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的基础上读懂文本。然后抓住“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通过找句子,反复读句子,循序渐进地感受体味“知音”的内涵。最后,从“子期死” 这一文本留白处入手,体验文本情感的跌宕起伏。这个时候,笔者饱含深情地说:“传说这一次高山流水的知音相遇让伯牙和子期都相见恨晚,他们约定了第二年中秋再来相会。终于等到第二年的中秋,当伯牙兴致满满地赶来与子期相会,只可惜天意弄人啊!(背景音乐《伯牙悼子期》)伯牙面对的不是子期的人,而是子期冰冷的墓碑,此时高山默默,流水无语,天地也为伯牙痛失知音而黯然失色啊!”当笔者说到这里的时候,全场静默,孩子们都在为伯牙痛失知音而悲,而哀。这时,屏幕逐字显示“子期死”,有学生开始哽咽了。笔者继续煽情:“伯牙绝弦,那是绝了所有的期待,所有的愿望,这真是一曲肝肠断,天涯无处觅知音啊!”然后请学生把“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读完。而这时的情景已完全出乎笔者的想象了,学生们有的小声啜泣,有的不停呜咽,有的甚至大声哭泣……

“有喜有忧,有笑有泪”,这就是语文课堂的乐趣。当然,“黄金无足赤,白璧有微瑕”,这种原生态的课堂也是有缺憾的,这就促使我们不断反思、不断修正、不断完善自己的教学行为,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追求语文课堂更高的境界。

(作者单位:黄冈市东坡小学)

猜你喜欢
子期伯牙知音
重逢
伯牙鼓琴
知音
知 音
高山流水
香 樟
山水知音
知音少,便做一朵未开海棠
“赵”字与《拍掌知音》的成书年代
临街的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