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微时代”的到来为高校资助育人工作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挑战。本文将探讨“微时代”高校资助育人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及问题,力求构建出合理的“微时代”高校资助育人新模式。
【关键词】“微时代” 资助 资助育人 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05-0020-02
伴随着微博、微信、微视频等微工具的出现,“微时代”已悄然到来。“微时代”改变着青年大学生的学习及生活方式,也给高校教育管理工作者带来了新的挑战。2013年以来,全国学生资助管理中心明确将推进学生资助信息化建设和加大学生资助宣传与資助育人工作力度作为工作重点。因此,高校资助育人工作者应积极应对“微时代”的新要求,以开展微公益活动传递社会正能量,关注微生活等方式来探索资助育人新途径,实现资助育人模式创新,进一步挖掘资助育人内涵。
一、“微时代”高校学生资助育人工作的现状
(一)“微时代”下的现实背景
据中国网络互联信息中心2016年6月的第3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指出,截至2016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突破7.10亿,手机网民规模达6.56亿。由数据可见,网民规模逐年大幅度提高,手机用户群体的增加又促使了手机上网主导地位强化。同时,各类网络用信息产品的快速研发,多元化APP的发展、微信微博等交友软件大幅提高了网民的参与度。
网上支付、预约、新闻等等的快捷形式代替着线下交互模式,人们开始慢慢降低对报纸等纸质媒体及实体化信息的使用率。年轻群体对新事物有着旺盛的好奇心与极高的接受度,高等院校更簇拥了一大批有着较高认知水平的青年人,他们有能力、有欲望把握时代发展的脉搏,并期待参与未来建设。高校作为培养未来社会储备人才的重要基地,也应洞悉时代的紧要形势与学生的实际需求,创造出更好的校园信息环境。因此,高校资助育人工作需要依托“微时代”,逐渐由传统型转变为以多元化传播媒介共同推进的,校与生之间相互适应、相互包容以及高质量相互沟通下的新资助育人模式。
(二)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模式
现有的高校资助政策体系的特点是资助内容的多样性、资助对象的广泛性以及资助运行的程序性。在多样性与广泛性上,根据全校学生不同的阶段设立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和国家助学金,并且还有单独设立的捐赠奖助学金等奖励或资助项目,并且确立了合理的资金分担机制,国家奖学金由中央财政负担;国家励志奖学金和国家助学金,中央所属院校由中央负担,地方所属院校由中央和地方按比例分担。从政策的导向作用以及运行上讲,这种体系一方面促使了学生对专业的审慎抉择,从而完善高等教育的学科专业结构;又能号召高校毕业生不畏艰难、回馈社会,填充经济困难地区及基层单位的空缺岗位,将人才资源合理分流。另一方面形成了以政府为主导的多元混合资助体系,基本上以有关部门的文件为依据,具体的工作落实需要资助管理中心进行大力的宣传和引导,并辅以资助制度的执行、监督、评估等环节。
(三)“微时代”高校资助育人工作所存在的问题与机遇
在“微时代”的环境背景下,许多高校部门对于建立符合当代大学生需求的新式网络媒介,还停留于概念性重视的阶段。在运行建构过程中,创新性低、交互性差、形式陈旧等问题层出不穷,推行的成果普遍落后于高校学生对“微时代”等新媒体的实际需要,无法有效开展资助育人工作。
“微工具”已逐渐倾向于作为高校信息化建设传播的一种载体,具有多元化、裂化性以及随机性的特点。这种传播方式使信息被几何式复制,人们的身心难免会受海量信息的影响与操控。若缺乏外力引导以及内力自控的话,会影响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以及价值观。传统型的学校教育,教育者通过精心筛选,有意识地选择合适的材料向教育对象集中地、持续地、高强度地传播含有特定内容的信息。传统工作方式以实体教学或硬性灌输式的教育模式为主,停留于人与人直接的交流沟通,已经在很大程度上与“微时代”相脱结。若顽固地坚守传统思维教育模式,不考虑科技进步与学生需求的转变,高校的思想教育工作不仅无法维持以往的效果,受到挑战的教育者、管理者也将寸步难行甚至被迫倒退。高校应在坚持传统工作的模式下,适时加入创新的工作模式,迎面直对困境与机遇。
二、构建“微时代”环境下的高校资助育人新模式
“微时代”的到来势不可挡,对大学生这一受教育层次较高的特殊群体更是如此,高校的相关部门也应当因势利导地将新媒体引入工作,才能响应时代号召的同时也提高工作效率。
苏州大学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创建了“苏州大学学生勤工助学办公室”的公众微信订阅号,并且在苏州大学官方网站中设有独立网站,方便师生对各类资助工作、勤工助学工作有更深入的认识,更为广大师生提供了线上资讯的服务,普及网上便捷的申请流程以及公示严格的审查程序等。苏州大学学生勤工助学办公室以“勤”为宗旨,讲求高校在资助工作上要以“勤工”与“助学”为主。利用公众平台的线上发布以及线下各学院的情况调查,在“勤—体验”板块中发布活动,为学生们提供了平台及机会。通过微信订阅号发起的助学活动,也有效地召集学生参与了各类资助活动。从订阅号报名情况到活动结束的反馈信息汇总来看,这种根据科学分析构建出“微时代”高校学生资助育人工作的新模式,打开了高校学生资助育人工作的新思路。利用网络构建体系,并辅以线下资源整合,最大程度、最高效率地建筑起了“微时代”下的新资助模式。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中指出:宣传工作要提高质量和水平,把握好时、度、效,增强吸引力和感染力,让群众爱听爱看、产生共鸣,充分发挥正面宣传鼓舞人、激励人的作用。高校新闻宣传部门必须抓住“微时代”的新机遇,充分利用新体的特点,发挥传统媒体的固有优势,使二者互补,达到相得益彰的效果,要把握住新闻宣传工作的方向,为高校建设、社会发展提供良好的舆论空间。因此,高校在继承传统的普遍教育模式的基础上,同时需要与时俱进,正视、重视网络宣传对学生发展的影响,构建合理的网络宣传环境。
三、结语
“微时代”环境下的高校资助育人工作,将利用网络的便捷,向青年学生提供更优质的信息导向。从学生的角度,也能树立良好意识以及坚韧精神。而学校将引导广大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健康成长、参与实践、回报社会,从而自强自立,在走向社会的过渡中找到适合的位置。若高校资助育人工作能够合理利用新媒,以传递正能量、关注微生活来营造新氛围、新途径,以实现高效、发挥实质内涵为宗旨,才能建构合理最大化的资助育人管理新模式。
参考文献:
[1]马多勇.微时代高校资助育人模式创新研究[J].科技创新导报,2014,35(253).
[2]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3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 http://www.cnnic.net.cn/hlwfzyj/hlwxzbg/hlwtjbg/201608/P020160803367337470363.pdf, 2016-08-03.
[3]裴巧玲,姜德红.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J].高等职业教育(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09,06(59).
[4]童卫丰.“微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3(121).
[5]刘积舜,万娱,张高飞.“微时代”高校新闻宣传工作面临的挑战及应对策略[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1(104).
作者简介:
杨燕(1982-),女,江苏苏州人,苏州大学助理研究员,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学生教育管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