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银行 昆明中心支行,云南 昆明 650221)
基于演化发展经济学理论的二三产业协调发展探析
陈娟
(中国人民银行 昆明中心支行,云南 昆明 650221)
自称“替代性教规”的演化发展经济学从生产和创新的角度出发,提出了与“主流教规”迥异的发展中国家摆脱贫困、实现经济增长和赶超的一系列理论和观点。这些理论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性。我国经济正处于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重要时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对第二、三产业发展的认识也出现了一些误区。本文从演化发展经济学的角度,对我国现阶段二三产业的关系及协调发展问题提出一些看法和建议。
演化发展经济学;工业;服务业;协调发展
以挪威经济学家赖纳特和英国剑桥大学韩裔经济学家张夏准为代表的经济学家,通过考察一些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史,发现几乎所有曾处于落后和边缘状态的国家在崛起过程中所实行的,都不是目前西方主流经济学家奉为“正统”的经济政策,而是一种把生产、知识、创新、协同、报酬递增和由此所引起的制度变迁看作是经济发展核心机制的“经济学的替代性教规”。这种“替代性教规”沿袭了重商主义、德国历史学派、马克思经济学、美国制度主义、熊彼特经济学、现代演化经济学等的思想传统,从欠发达国家角度出发探讨落后国家的经济增长和对外政策等问题,所以又被称为“演化发展经济学”。演化发展经济学是发展中国家的演化经济学,其对发展中国家选择经济发展之路,实现国富民强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与“主流教规”分析焦点放在实物交换、消费和积累不同,自称“替代性教规”的演化发展经济学认为财富的积累是通过创新累积地改变人类的知识和工具(技术)存量而产生的,因此其分析的焦点是生产和创新,并从这一根本点出发提出了发展中国家从贫穷到富裕的发展之道。
理想的经济发展模式应该是:实际工资水平上升、政府税基扩大和税收增加、企业的高投资率三者并存的模式。实际工资上升导致需求增加,市场规模扩大,从而带来更高的投资和利润,并倒逼技术创新以节约劳动成本;政府税基扩大和税收增加使政府更多地投资于公共事业和设施,从而促进企业投资、科技发展和人才培养;三者交互作用形成良性循环,从而提升一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和质量。
要实现富国富民,应选择“正确的产业”加以培育,即大力培育具有技术外溢性、能带来报酬递增的行业。
培育“正确的产业”的方法是产业保护和激励创新。纵观英美等发达国家的发展史,其在崛起过程中无一例外地借助了保护贸易手段。而当他们成为强国之后又在世界范围内鼓吹自由贸易。因此发展中国家应该“按照发达国家做的去做,而不是按照他们说的去做”。赖纳特主张的产业保护是“好的”保护,即建立在市场驱动的“创造性毁灭”基础上,以技术创新为出发点的对新兴工业的暂时性保护。产业保护和技术创新是穷国摆脱国际分工低端地位的必经之路。
发展是一种协同现象,应充分发挥不同经济部门之间的协同效应,以报酬递增行业为带动,通过技术外溢与其他行业形成联动效应,从而带来更多行业的生产率提高。此外,发挥技术、个体和社会制度的系统协同效应也很重要。
综合以上观点,演化发展经济学认为穷国之所以穷,主要源于报酬递增、技术创新和协同效应的缺乏,因此穷国应选择具有技术外溢和报酬递增的产业进行保护和培育,以技术创新为导向,充分发挥不同经济部门的协同效应,实现经济的良性循环以及实际工资和国民收入的提升。这些观点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和赶超具有很强的指导性,对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也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随着第三产业受重视程度的日益提高,对第三产业的认识也形成了一些误区:盲目追求第三产业产值及比重上升,甚至认为第三产业的比重越高越好。还有一些观点认为,第三产业比重超过第二产业,标志着中国经济正式迈入“服务化”时代,中国经济由工业主导向服务业主导转变。在这些认识的影响下,很多地区将发展重心从制造业转移到了服务业,各地掀起了大力发展服务业的热潮,从而推动了服务业更快发展。
由表1可见,2005—2015年间,我国第一、二产业增加值比重总体处于下降趋势,第三产业比重不断上升。可以明显看出,第三产业上升速度从2012年开始有加快趋势。2005—2011年这6年时间,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只提高了2.8个百分点,而2011—2015年仅4年时间,第三产业比重累计提高了7.1个百分点,增速之快在世界主要经济体的发展史上是罕见的。
表1 2005—2016年我国三次产业结构变化
分析服务业比重快速上升的原因不难发现,其一定程度上是由于第二产业增速下降过快导致的。从表1可以看出,2012年以后第二产业比重下降幅度较之前明显增大,2015年尤其显著。2015年我国经济增速放缓,比上年增长6.9%。而第三产业增加值为341567亿元,增长8.3%。第二产业增加值仅增长6.0%,2015年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同比下降2.3%,实现主营活动利润同比下降4.5%。当第二产业增速下降过快,生产效率较高的新兴服务业又发展不成熟时,资源将更多地配置于效率较低的传统服务业,从而导致经济增速放缓。
纵观发达国家和地区服务业的发展历程,其服务业的主导地位均建立在工业高度发展,进而带动生产性和生活性服务业快速成长的基础上。而目前我国服务业的高占比很大程度上是工业发展不足形成的。工业尤其是制造业直接决定着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高度和竞争力。第二产业比重下降过快,直接阻碍服务业升级的基础和服务业高端化进程。我国目前服务业比重虽高,但仍以技术、知识含量较低的传统服务业为主,知识技术密集型现代服务业发展不足的现状就是最好的佐证。因此,二三产业协调发展非常重要,如何使二者相互促进、协调发展是当前亟需解决的问题。
关于工业和服务业的发展问题,很多专家和学者从各个方面提出了真知灼见和发展良策。本文仅从演化发展经济学的角度,对我国现阶段二者的关系及协调发展问题提出一些看法和建议。
1、坚持工业强国之路以及工业的主导产业地位不可动摇,是促进二三产业协调发展的前提
首先,根据演化发展经济学秉承的“历史是经济学唯一的实验室”原则,从历史上看,美、德、日等发达国家的强国之路均建立在规模雄厚的工业基础上。许多发展中国家和地区摆脱贫穷与落后,实现对发达国家和地区的赶超,也是通过推动工业化、发展制造业来实现的。
其次,从技术创新的角度,制造业的技术复杂性和管理复杂性都明显高于其他部门。正因为制造业具有更高的技术复杂性,所以技术创新活动主要发生在制造业。例如虽然美国制造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只有13%左右,但根据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数据,在2008年私营企业的总研发投入中制造企业占到了67%。技术创新以产品开发和制造过程中形成的知识和经验体系为基础,离开了制造业,创新也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2、报酬递增和技术创新,是工业和服务业优化升级的关键
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在长期的国际分工中一直从事以原材料为基础的报酬递减的经济活动,经济无法形成良性循环。因此,我国应重点培育和保护技术知识密集型制造业和服务业,对有潜力的生产活动减税或提供补贴,对有价值的知识进行专利保护等。在工业领域,重点培育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减少对廉价劳动力的依赖,形成报酬递增与实际工资提高的良性循环。在服务业领域,减少对传统附加值低的服务业的扶持,加大对高端现代服务业的支持力度。
3、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是工业与服务业协调发展的切入点
生产性服务业具有广泛关联、知识密集的突出特征,涉及从生产到消费的多个产业部门,能够有效地将各个产业有机“粘合”在一起,实现工业与服务业的协同发展。同时随着生产性服务业的知识密集度和专业化程度不断提高,其对制造业转型升级具有重大的推动作用。
当前我国服务业仍然以传统部门为主,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占GDP比重不到20%,低于发达国家30%的水平。由于生产性服务业存在产值规模小、高端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不足、进入壁垒高等问题,对制造业升级的促进作用还很有限。因此应加快推进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使之真正成为工业发展的助推器,最大程度地发挥工业与服务业的协同效应。
[1] 埃里克·S·赖纳特著,贾根良、王中华等译:穷国的国富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 埃里克·S·赖纳特著,杨虎涛、陈国涛等译:富国为什么富穷国为什么穷[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责任编辑:刘冰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