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张征
请重视高尿酸血症,警惕“420”
文/张征
“高尿酸血症”,名字听起来还有些陌生,但在我国患病人数却在逐年攀升。
继高血糖、高血压、高血脂“三高”之后,“第四高”高尿酸当仁不让地成为危害人们身体健康的最常见疾病之一,而且早已不再是中老年人的专利,疾病年轻化的趋势十分明显。
很多人会误将高尿酸等价于痛风,其实,在众多的高尿酸患者中,出现典型痛风症状的仅占一成,更多患者由于没有明显不适,而忽视了对疾病的早期干预。
和其他“三高”类似,高尿酸的危害十分隐匿。除引起痛风外,还会诱发多种慢性并发症。
高尿酸血症的四大危害:
1. 痛风性关节炎。血液中尿酸水平过高,超出自身溶解度,会形成细小的尿酸盐沉积在关节腔,引发急性炎性反应,导致剧烈的关节疼痛。
随着时间延长,如果高尿酸一直得不到有效缓解,疼痛发作会越来越频繁、受累关节越来越多,甚至会造成关节的僵硬、畸形。
2. 痛风性肾病。肾脏是深受高尿酸之害的另一个重灾区。尿酸盐晶体常常会在肾脏和泌尿系统沉积,诱发各种急慢性肾病。患者的常见临床表现是夜尿增多、蛋白尿、血尿,严重时甚至会出现肾脏功能不全和尿毒症。
3. 动脉粥样硬化。长期的血液高尿酸状态会刺激血管壁,促进斑块形成。高尿酸血症也因此成为心绞痛、心梗、脑卒中的重要致病因素。
4. 加重高血糖。高尿酸血症会大大降低人体对葡萄糖的利用能力,影响胰岛素发挥正常作用,导致血糖上升。美国的一项调查研究发现,血液尿酸水平每增高60,新发糖尿病的风险会增加18%。
对于糖尿病患者,合并高尿酸血症更是雪上加霜,会显著促进各种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率。
由于高尿酸血症存在诸多危害,临床上并不能等到发生痛风时才给予治疗。
减少饮食中的嘌呤摄入十分重要,但单纯饮食控制对降尿酸的作用极其有限,一般只能降低10%~20%。
目前认为,对血液尿酸水平超过540者,无论本人多么“健康”,都应立即用药;如果合并心脑血管疾病或糖脂代谢异常,420就是启动药物治疗的切点。
引起高尿酸血症的两大主因分别是:尿酸生成过多和尿酸排出不畅。病因不同,治疗策略也各不相同。
1. 抑制尿酸合成药:别嘌呤醇、非布司他。别嘌呤醇是阻止尿酸合成的经典药物,历史悠久、疗效确切,是目前欧美等国用于高尿酸血症治疗的首选药物。
但是,别嘌呤醇存在诱发严重皮疹的药物不良反应,在包括汉族人在内的亚裔人群中格外常见。研究发现,这与亚裔人群携带一种叫做“HLA-B★5801”易感基因的比例较白种人明显偏高有关。
为了降低药疹风险,使用别嘌呤醇时应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加量。条件许可的话,推荐在用药前进行易感基因检测,结果呈阳性者禁止使用。
非布司他是一种新型抑制尿酸合成药物。在足剂量使用时,它的疗效比别嘌呤醇更好,而副作用更少,但目前怀疑存在诱发心血管不良事件的潜在风险,且价格昂贵,限制了药物的普及应用。
2. 促尿酸排出药:苯溴马隆。在高尿酸血症的发病机制中,“尿酸生成过多”所占权重并不高,90%以上的患者都存在或轻或重的“尿酸排出不畅”。
因此,“促尿酸排出”类药物具有更广泛的适用人群,代表药物为苯溴马隆,它起效时间短、药效稳定持久、肝肾代谢负担小、药物安全性高,是目前痛风治疗的一线药物。
确切地说,苯溴马隆的药物作用机制并非直接“促排”,而是抑制肾脏从尿液中重吸收尿酸,因此并不加重肾脏滤过负担。
服用苯溴马隆后,血液中的尿酸会随尿液大量排出,使得尿液中的尿酸浓度明显升高。为预防尿酸在泌尿道结晶沉积,在用药过程中需要保证每日饮水量,建议全天不少于1.5~2升。
降尿酸治疗的关键是达到既定目标。通常建议将HUA患者的血液尿酸水平控制在360以内,达标后仍需继续用药6个月。
对于已出现明显痛风症状的患者,尿酸水平应稳定在 300以内,达标后维持用药1年。
对于已出现痛风石的患者,达标要求更加严格,尿酸最好控制在240以内,达标后维持用药2年,以利于痛风石的溶解。
作为“三高”之后来势汹汹的第四高,高尿酸血症给人们的健康带来了严重威胁。
预防和控制疾病,贵在保持良好的饮食和运动习惯。但如果尿酸已出现明显增高,特别是对于那些合并“三高”、冠心病、肥胖等疾病或存在烟酒嗜好的“高危人群”,一旦血尿酸水平超过420,就应在医生指导下接受正确规范的治疗。
目前认为,对血液尿酸水平超过540者,无论本人多么“健康”,都应立即用药;如果合并心脑血管疾病或糖脂代谢异常,420就是启动药物治疗的切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