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张婉丽
古代穷人咋看病?
文/张婉丽
提起古代百姓看病,很多人认为,皇帝及各级官员能享受公费医疗,电影电视里不是常有“快传太医”吗?至于广大穷苦百姓如何看病?皇帝老儿才不会操心呢,近来翻开历史,才觉得此话有待商榷,个别皇帝对“穷人看病”的重视程度,确实能让我们眼睛为之一亮。
《魏书》卷六载,北魏显文帝曾发布诏令:“朕思百姓病苦,民多非命……可宣告天下,民有病者,所在官司遣医就家诊视,所需药物任医量免费给之。”
北魏以前,州郡县大多在政府大院门口有个门脸,里面有医生坐堂问诊,这就是地方政府的机关医院,对官员、学校师生、服役期间的农民甚至囚犯等提供公费医疗,但对老百姓却提供收费服务,东汉后期,张角三兄弟借给百姓免费治病这个平台,传道聚集百姓,最后揭竿而起。连囚犯都能享受公费医疗,而农民却不能,于是造反就成了迟早的事。
北魏显文帝的这道诏令,要求各级政府医院,不仅要为穷困百姓提供上门服务、而且还是免费,的确是吸取了历史教训,但也体现了他“爱民如子”的情怀,却无意中开启了古代政府“免费治疗穷苦百姓”的先河。
为了发扬先辈们的优良传统,魏宣武帝命太医署(相当于卫生部),“于闲敝处别立一馆,使京畿内外疾病之徒,咸令居住,严敕医署,分师疗治,考其能否而行赏罚。”
如果说,显文帝是要求政府医院兼职为穷人免费看病,那么宣武帝设立的是专门为穷人看病的医院,无疑是更进了一步。无独有偶,《南史·齐文惠太子传》载:“太子与竟陵王子良,立六疾馆,以养穷人。”南朝齐文惠太子萧长懋设立了“六疾馆”, 也专门收治无钱治病的穷人。
隋唐朝以前,个别皇帝尽管想到为穷人治病,但毕竟力量有限,不太可能惠及广大百姓,但唐朝以后,局面大为改观。
唐代前期,为穷人提供免费诊疗服务,主要由两家机构承担:一是由寺庙创办的“悲田坊”;二是由政府创办的“养病坊”,到唐朝后期,“悲田坊”都由政府接办,统一改称“养病坊”。据《唐会要》卷四九载,这种收容贫民看病的公费医院,遍及各州郡,经费从指定的官田税赋中支出。
宋朝继续发扬“政府免费为穷人看病”的传统,创建了完全由国家财政负担的公立免费医院(“安济坊”),而且要求各州县都要有1所,不断扩大覆盖面;此外还出台相关政策,从提供医疗人才、药物供应等各方面,鼓励私人集资举办慈善性医院(“养济院”),以方便贫民就医。
由此,宋朝确立的“以国有医院为主渠道,慈善医院为辅”的穷人医疗体系,对元明清后世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明代嘉靖时,来广州游历的西方传教士克路士,曾撰文道:“布政司(省长)下令把穷困病人收纳到皇家医院。因为皇帝在各城市都设有大医院,其中有很多房间……被接纳入院的人都登记入册。每年医院都要报告花费数字和救济贫病的情况,如有差误或玩忽职守,那他们就因此受到严惩。”传教士的生动描绘,尽管有文学夸张的成分,但政府重视穷人看病的情况,却是不争的事实。
政府免费为穷人治疗,那么,谁称得上穷人,就必须有条件限制,否则有钱人就会钻空子,就像当下经济适用房小区里,经常有宝马、奔驰出没一样。为了减轻夹心层(不算富裕但又不符合免费救治条件的平民)医疗负担,唐朝起历朝政府没少动脑筋、花心思,的确想了不少法子,真可谓“情为民所系”。
首先,大力普及医学常识,百姓有病可照方子买药,免去求医费用。唐德宗曾亲自编制《集要广利方》,共含586个处方,要求各郡县张榜公布,百姓直接按榜中说的处方买药,呵呵,连买书的钱也给你省了,政府想得可谓周全啊。
其次,破除垄断,设置平价连锁药房,惠及广大百姓。北宋王安石改革时,鉴于市场上假药泛滥、坑害顾客,对药物购销实行国家垄断,统一管理市场药价;同时在京城首创“太医局熟药所”,不仅确保质量,而且售价只有市价的1/3。难能可贵的是,王安石在京城取得经验后,马上推广到各州县,平价连锁药店遍地都是。尽管政府打出的口号是“天子赐钱合药,惠及百姓、不许赢利”,但因为广受民众欢迎,生意兴隆,各连锁店还是有钱可赚。
其三,严加管理,便民利民,把好事办成“德政工程”。南宋时,将官办“熟药所”改名“医药惠民局”,要求各州县至少有一所,而且严加管理。如绍兴六年,皇帝下诏:“各惠民局必须轮留宿值,遇夜,民间缓急赎药,不即出卖,从杖一百科罪。”用白话说,确保药店通宵营业,便民利民。明太祖朱元璋继续发扬这一优良传统,在全国设立了“惠民药局”,不仅保证药美价廉,而且规定免费治疗“没钱看病的穷人”。他教导皇子说:“凡居住食用,事事处处要想到农民的辛劳,取之有制,用之有度,使他们不至受饥寒煎熬,这才是统治之道。”
古代看病,尽管技术没当下发达,但仍有我们学习的地方。现在去医院看病:身边人来人往,病人坐立不安,医生头也不抬,听完病人介绍后,直接划价让你做检测,然后根据检测结果开处方,但在古代,医生无论对官员,还是对穷人,都提倡做到以人为本,体贴入微。
《黄帝内经》说到医生看病时应做到:“闭户塞牖,系之病者,数问其情,以从其意,得神者昌,失神者亡。”意思是看病时候,要关好门窗,多方面地询问病人的病情,顺从他的心意,病人心里满意、心情高兴则其神回,而神回则病愈,神不回则亡。而古人看病,医生注意关好门窗、保护隐衷,从容坐定,然后是细细询问、望闻问切,再开处方。因为医生要了解病人的饮食居处和生活经历,暴乐暴苦,始乐后苦,都可能是病的起因,而现在有些医生只看冰冷的数据,早就把古人医生看病的优良传统忘到九霄云外了。
有历史专家说,古代皇帝为何重视穷人看病?根本原因是担心反叛者借免费治病聚集造反;一些寺庙宫观的僧道,也借此感化民众信教;一些巫术邪教性质的组织,也常常借符水禁咒免费治病,作为聚募徒众的手段。于是,皇帝为了巩固统治,吸取历史教训,才重视穷人看病的事。其实,此话说得让笔者无语,但还想说一句:试问古今中外,哪个执政者不想争取民众!?只要是政府是真心实意为百姓做好事,不论出于何种目的,都应该值得推崇。
《黄帝内经》说到医生看病时应做到:“闭户塞牖,系之病者,数问其情,以从其意,得神者昌,失神者亡。”意思是看病时候,要关好门窗,多方面地询问病人的病情,顺从他的心意,病人心里满意、心情高兴则其神回,而神回则病愈,神不回则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