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说读,二练写”语文阅读课教学模式的探讨

2017-04-25 04:33苏秀梅
读与写·教育教学版 2017年4期
关键词:阅读课师生课文

苏秀梅

现在,在阅读课教学中,一篇精读课文,一般用两课时完成教学任务。那么应该怎样安排这两课时的教学任务,才能真正地、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呢?在近几年的阅读课教学中,笔者一直进行“一说读,二练写”的语文阅读课教学模式的探讨。

所谓的“一说读”,指的是第一课时通过“读书、质疑、解疑”让学生读通、读顺、读好课文,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即第一课时的教学任务是培养学生的听、说、读的能力。“二练写”,指的是第二课时结合课文语言的学习,引导学生领悟、发现、学习一些语言规律和表达方法,积累好句优段,从而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即第二课时的教学任务是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下面以《将相和》一课为例,具体谈谈“一说读,二练写”教学模式的特点。

1 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听说读的能力

从第一环节(学生通过预习了解自己对课文掌握的情况)到第二环节(提出问题小组讨论)到第三环节(师生共同探讨)。整个教学过程都是学生在读说,而教师只起了“导”的作用,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1 主动积极地去预习

学生通过预习,不仅能主动地去读课文,去学习生字词,减轻了老师第一课时的压力,而且放手让他们自己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从多角度出发去预习,能尝试多少是多少,不求一样,但求都做。这样学生们会尽自己的能力去预习,有能力的可能要比老师规定的还要多完成一些。《将相和》这堂课中,学生不但通过查字典理解了“示弱”、“理屈”、“绝口不提”等词语,还通过查找资料,知道了战国时期七国,当时秦王的“远攻近和”的战略等课外知识,而且还理解了蔺相如对秦王说“……不然,您杀了我也没有用,天下人都知道秦国是从来不讲信用的!”这句话,和它所起的作用,更难得的是,学生还提出了许多有创新的问题。如:“要是秦王坚决不答应为赵王出击,藺相如会怎么办?渑池会上赵王没封蔺相如为上卿,后面的故事又是怎样?”等问题。

1.2 学生自主说读

小学语文教学中,“听、说、读、写”是一个系统工程。但是,由于听说读能力难以考核,造成听说读训练长期不受重视的现象。在农村,学生“听、说、读”的能力是相当差的,对学生“听、说、读”能力的培养在农村语文教学中是一个薄弱环节。而在这堂课,正突出了这方面能力的训练。整堂课,从学生预习课文起,就要求反复读课文,提出问题,找答案都要读课文,而后又让学生自由说出自己懂得了什么,什么读不懂,在小组讨论、师生讨论中都要说,学生首先提出问题,听清问题,再联系课文内容回答问题等过程中还要会听,紧紧围绕着“听、说、读”即学生自主说读展开教学。

2 创设了良好的师生平等的课堂气氛

在这堂课上,学生没有按教师设计好的一个又一个环节去学,没有按教师的思路走,不是因老师的问题而思考。教师也不是居高临下地在“教”,而是让学生先提出预习中不懂的问题,教师是以学定教。在课堂上营造了生生合作、师生合作、平等讨论、自由争辩的气氛,给学生提供了充分展示自己的机会。学生们能无拘无束地表现自己的喜怒哀乐,能轻松愉快地用语言表达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体会。

在这堂课上,学生通过预习、讨论不但较好地理解了课后问题,而且还提出了许多具有创新意识的问题(前已写)。这可见,和谐、民主的课堂气氛,让学生进入无拘无束的状态,当学生进入自由、自在、自觉的精神状态时,就会引发想象力,激活思维力,诱发创造力。大脑得到解放,有时会进入顿悟的心理状态。可以说,只有当学生在课堂上真正是自由而充分地发展时,创新意识才有可能产生,这就是儿童的天性。

3 培养、提高了学生的质疑能力

在语文教学中,质疑问难对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热情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可以开拓和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因此,这堂课为学生的质疑问难创造了两个机会:

3.1 教师给学生提供了“问”的机会

这堂课,是在学生提出问题,通过生生讨论、师生讨论,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展开教学的。可见,学生能否提出问题,是上好这堂课的关键。当教师给了学生“问”的机会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得到了很大的激发,于是学生就会去积极思考,因为发问总是以积极思考为前提的。学生要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中独立思考、相互交流,那么学生提出问题的过程,就是他们勤于思考,大胆实践的过程。可以说,教学生“会问”、“敢问”就是教学生会思考、会分析、会抽象、会创造。因此,要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教师首先要给学生“问”的机会,从教学生“会问”做起。

3.2 教师把握住了学生“问”的最佳时机

现在的阅读课教学中,许多教师都把“质疑”这一环节放在课文上完以后进行的扫尾工作。这就给“质疑”打了一个很大的折扣。由于学生自身认识水平的限制,质疑就有一定的难度,尤其是农村的孩子。快下课了,剩几分钟让学生质疑,学生要在教师上完课的情况下质疑,难度就更大了,何况要在下课前的几分钟里,学生看课文,考虑都来不及,哪有“疑”可“质”?当然对部分思维活跃的好生可能有一定的效果,但对一部分中、低程度学生,这个环节徒有虚名。

只要是人,在初入生活或接触某一个新生事物时,总会好奇,会有许多感受、问题。同样,学生在预习、初读课文时,才会有“疑”可“质”,才会有感受、想法。把“质疑”放在第一课时的一开始,就是要抓住学生初读课文时的感受、想法,并让他们说出来,进行交流、探讨,从而培养学生主动学习、主动交流的能力。若放过了这个机会,教师先上课,学生就会只想听老师怎么讲,怎么回答老师的问题,自己的想法,感觉也随之消失,只好让老师牵着鼻子走,多可悲。所以,第一课时的课始让学生“质疑”──是教师给了学生“问”的最佳时机。

但是,“一说读,二练写”的阅读课教学模式在每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既是一堂课的侧重点,又是每堂课教学中不可分割的统一体。在课堂上,它们从不孤立,因为,对学生而言:“读后才能说,说时又要读,读后方能写,写时还要读。”

猜你喜欢
阅读课师生课文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基于主题意义的“生本”高中英语阅读课
背课文的小偷
初中英语阅读课有效词汇教学策略
合作学习在大学德语阅读课中的应用
麻辣师生
重视“五老”作用 关爱青年师生
关于初中课文知识拓展教学的若干思考
对外汉语报刊阅读课的教学策略
成功的师生沟通须做到“三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