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读是提高小学生语文能力的必由之路

2017-04-25 23:36石永爱
文理导航·教育研究与实践 2017年3期
关键词:朗读小学语文教学

【摘 要】本文根据《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语文课程应注重引导学生多读书、多积累、重视语言文字运用的实践,在实践中领悟文化内涵和语文应用规律”这一观点,从“朗读可促使学生自觉辨析字词的音形义”、“朗读能加深对深处的理解。”朗读可激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朗读能发展学生的思维,增强记忆力”、“朗读能发展学生语言的表达能力”五个面阐述了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意义;从“读正确、读流利、读出感情和进行多种形式的训练”几个方面讲述了朗读教学的方法,呼吁语文课堂充满琅琅的书声。

【关键词】小学语文;朗读;教学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规定,语文阅读教学中要加强朗读。学生朗读的能力和朗读的习惯,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是学生必须具备的阅读能力和阅读习惯。同时,朗读这一教学活动本身,也是小学生学习语文的手段之一,是提高小学生语文能力的必由之路。

一、朗读可促使学生自觉辨析字词的音形义

朗读的要求,首先要做到正确。朗读不同于默读,朗读是有声地普通话读,发音要标准,吐字要清晰,声音要响亮。学生在朗读课文的过程中,倘若遇到不会读的生字,就必须停下来,认真查找这个字的读音,或在文中找,或在字典里找,或询问同学老师,弄清了正确的读音,才能继续读下去。否则就会闹出读错音的笑话。只有逐字逐词逐句去读,才能促使学生自觉辨析字词的音形义。

二、朗读能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学生,他们的内部语言处在发展时期,还不能主要依靠内部语言来思维,并且注意力也不稳定。外部语言的朗读,能使学生的注意力保持稳定,把书面语言的形式与它的内容联系起来,从而理解课文,特别是一些意思难以领会的词语、句子,通过朗读,能够意会,达到理解。“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读书患不多,思义患不明”,说明熟读才能深入理解,熟读才能体会作者表露于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才能激发和陶冶学生的情感,起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

三、朗读可激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

想象是一种特殊的思维方式,小学生擅长于形象思维。小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就能在头脑中把书面语言还原成生动的“画面”,即把文章中用语言文字描述的生活情景变成头脑里活生生的画面,用通俗的话说就是“脑子里过电影”,心理学上叫“再造想象”。例如,教学古诗《望庐山瀑布》,就要重点指导学生朗读。通过反复朗读,引发其内心视像,在脑海里展示出气势磅礴、神奇壮观的瀑布图。作者语言文字所表达的事物的美和包含在里面的情感,会深深地感染学生,从而使学生心中感受到祖国语言文字的美。

四、朗读能发展学生的思维,增强学生的记忆力

思维力和记忆力是人的重要智力因素。发展学生的思维,增强学生的记忆力是教学任务之一。没有记忆,人的一切心理发展,一切智慧活动,一切实践活动都是不可能的。朗读能发展学生的思维,锻炼学生的记忆力。因为朗读是眼、口、耳、脑并用的阅读活动。朗读时,除了视觉在大脑皮层留下痕迹外,读出来的声音刺激也同时进人大脑皮层的同一区域,加强这一痕迹。所以,朗读可起到看和听的作用,能建立视觉和思维,听觉和思维的多种联系,有助于思维的发展,有助于对课文的记忆。随着记忆量的增多,学生的语汇就越来越丰富。

五、朗读能发展学生语言的表达能力

语言包括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两种。语文教学的目的,就是让学生掌握祖国的语言文字,具有一定的语言表达能力。现在我国正进行现代化建设,所谓现代化,最突出的是信良化。我们已进人信息社会,信息的传递、交流都离不开语言,不论传递信息的手段有多高,有多少种科学仪器、科学手段,必要的最有效的工具还是语言。因此,工具性是语文学科的本质属性。而朗读是发展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最有效的手段之一。古人之“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劳于读书,逸于作文”都强调了读的重要性。说明了“读”是“写”的基础,有了“读”的量,才有“写”的质。朗读可以使书面语言和口头语沟通起来。朗读课文,学生能够在口头上、书面上逐渐习惯于课文里的用词用语,自然地吸收书面语言,能帮助学生巩固汉语拼音,巩固汉字,促使说话和作文能力的发展。只有通过朗读,才能促使学生说话时语言顺畅、规范而有感染力。

六、朗读教学的方法

既然朗读对于小学生来说有这么重要的意义,那么,我们语文老师就应该重视训练小学生的朗读能力。怎样进行朗读训练呢?

1.读正确是朗读指导的基本要求。这就要求老师指导学生用普通话朗读,每个字发音清楚响亮,不读错字,不丢字,不添字,不重复字句,不数读,不点读和不唱读。

2.读流利是朗读指导的重点要求。这就要求学生达到“看”先于“读”的“视读广度”的水平,能把字词句之间的联系把握好,不但能够词句熟练地读,还能意思连贯地读,避免断读和破句的情况出现。

3.读出感情是朗读指导的终极目标。这就要求学生正确地理解课文内容和主题,准确把握课文的思想和感情,恰当地处理好重音、停顿、速度和语调,把教材包含的感情很自然地表达出来。

(1)重音指导。

重音重读,是朗读中需要着重强调的那些词语。

重音轻读,有时候能收到更显著的效果。

重音重读还是轻读,应该根据课文的思想内容和词语所处的语言环境来确定。

(2)停顿指导

停顿,是朗读过程中一种自然的必要的间歇。这种间歇不仅是朗读者朗诵和学生倾听朗读的需要,更是课文表情达意的需要,有了这种间歇,才能收到更好的朗读效果。

(3)速度指导

朗读中的速度问题,即快慢问题,朗读的快慢速度,除了跟停顿有关,最重要的是跟课文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有关。一般来说,叙述、写景、沉郁、忧伤、行动迟缓,气氛庄严、情绪平静的时候,要读慢一点。

(4)语调指导

语调指朗读时声音高低升降的变化。有了这种变化,才有抑扬顿挫的节奏美、音乐美。一般来说,说明和叙述性的内容,以及表示冷漠、悲痛、庄严的感情用平直调。

4.多种形式的训练。因为小学生的注意力集中时间短,所以朗读训练的形式也应多种多样,才能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

(1)老师范读。老师的示范朗读,给学生在处理感情掌握技巧方面起到引路的作用。

(2)个别朗读。这种朗读既可以让朗读能力强的学生带动其他学生,又可以让朗读能力弱的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从而促进其多进行朗读练习,提高自己的朗读水平。

(3)自由朗读。这种朗读既可以让学生自己发现自己不认识的字词,难以读准的字音,又可以有个性地解读课文内容,提出自己的疑问。

(4)齐读。这种朗读方式可以集中学生学习的注意力,调节课堂学习的气氛,是能够强化课文中点明中心的内容,发挥班级教学的优势。

(5)分角色朗读。

有的課文,角色个性鲜明,人物对话较多,适合分角色朗读。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进入情境,融入角色,更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提高学生的自我表现能力。

作为小学语文教师,根据不同类型的课文,根据课文中不同的表达方式,选择最佳的朗读方法对学生给予指导,让语文课堂充满琅琅的书声。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我们学生学习兴趣将会越来越浓,朗读水平将会如自矮子上楼——步步高升!

“根之茂者其实遂,膏之沃者其光晔”,说的就是想成就学业,必须首先打好基础。朗读,作为阅读教学的基本手段之一,其重要性越来越为人们所认识。“故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学自知。”学生把课文读得烂熟于心,琅琅上口,积累和运用语言的能力也将如园田之菜——不见其长,日有所增。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在朗读训练的过程中,要注意根据课文类型恰当地指导方法,使学生掌握朗读的技能技巧,从而实现提高小学生语文能力的目标。

【作者简介】

石永爱,湖南省特级教师,中学语文高级教师,锐意进取,积极参加教育教学研究,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成绩显著。参加的省重点课题《湘西民族民间文化与小学语文教学的研究》荣获三等奖;参加的湖南省教育学会“十一五”科研重点课题《家校共创学习型家庭,培养孩子的自立意识和自理能力》荣获一等奖。

猜你喜欢
朗读小学语文教学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对外汉语教学中“想”和“要”的比较
构建校园英语文化,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以“读”为桥 走进文言文的天地
小学语文教学的新步伐
谈谈朗读在文本解读中的作用
跨越式跳高的教学绝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