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燕
摘 要: 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是激励和指引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需要。赏识性教育,尊重了教育教学规律和小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满足了学生对情感和爱的需要,能够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动机。本文主要研究和分析教师在不同方式不同情境下实施的赏识性教育对小学生学习动机的不同影响,探讨合理有效的赏识性教育方法,以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动机,从而强化教育教学效果。
关键词: 赏识性教育 学习动机 影响
1.引言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教育孩子的全部秘密就在于相信孩子和赏识孩子。”(李滔,曾元源,戴朝护,2011)赏识教育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素质教育精神,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对学生的赞赏,激发学生兴趣、挖掘学生潜能的一种教育方法(施洋,2014)。小学生渴望得到尊重和欣赏,赏识性教育的特点是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能够满足学生心理上的需求,让小学生的身体和心理都能够愉悦,使得感觉、思维、记忆等都能够处在良好的状态,进而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动机。赏识教育关注的是学生的主体性精神、注重生命意识、尊重教育规律和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具有合理性、科学性、有效性和必要性,符合时代发展的潮流,被广大的教育者所接受(狄晓唯,2013)。目前我国的教师对赏识教育已经有所重视,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不同程度地运用赏识教育激发和培养小学生的学习动机,但教师在运用赏识性教育的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对赏识性教育的方法、时间等上的度的掌握还有所欠妥,容易削弱小学生的学习动机。如果教师能合理有效地实施赏识性教育,就能够很好地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动机,强化教育教学效果。
教学是一个过程,个体的生理、心理都需要与教学紧密结合不可分割(林爱琴,2015)。这里主要针对赏识性教育对小学生学习动机的影响展开探讨,了解小学教师运用赏识性教育的现状,以及对小学生的学习动机产生的影响,进而根据当下的实际情况,结合学校、教师、学生各方面的特点,在借鉴前人的研究基础上提出新的见解,探讨合理有效的赏识性教育方法,为教师提供一定的指导和借鉴,增强小学生的学习动机。
2.赏识性教育对小学生学习动机的影响分析
通过了解教师实施赏识教育的方法和对小学生产生的不同影响,分析发现大部分赏识教育能够影响小学生的学习动机,进而影响学习。概括为三个方面,即教师赏识的方法能影响小学生的学习动机;教师赏识的归因方式能影响小学生的学习动机;教师赏识的态度能影响小学生的学习动机。
2.1教师赏识的方法对小学生学习动机的影响
经过了解和分析,教师对小学生的赏识教育可以通过不同的方式表达出来,比如通过言语、奖励、动作等含有赏识性意味的方式,影响小学生的学习动机。
2.1.1教师通过言语的赏识对小学生学习动机的影响分析
2.1.1.1清楚明确的言语表达对小学生学习动机的影响分析
在语文课堂上,老师用清楚明确的言语对小学生说“你对这句诗理解得很到位”或者“某同学这段话朗读得很有感情”时,小学生就会更加集中注意力听课,在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中完成一节课的学习,激发学习动机。数学课上,学生主动帮助老师分发教学用具,数学老师及时对其进行了表扬,说:“善于观察生活,发现老师一个人分发教学用具比较麻烦,主动上来帮助我,真是个热心肠的孩子!”学生在数学课上的表现变得更积极。一位有经验的数学教师提到,如果用诸如这样的语言:“不错,这位同学解决这道应用题的思路想法和老师想的一样!”那么小学生就容易分散注意力,甚至一些成绩较差的小学生会形成一个小团体,在老师表扬优秀学生的时候,他们会集体表现出反感的态度。但如果用这样的语言:“不错,这位同学的想法很好,还有同学有其他的想法吗?大家开动脑筋思考一下!”那么,小学生就会集中注意力,积极思考,激发学习动机。可见,每个学生的性格和心理特点有差异,教师在通过言语表扬时需要因材施教。有时“你是班上最好的”这样的表扬不仅会损害小学生学习知识的内驱力,更容易引发学生间的矛盾,产生竞争的心理,让学生滋生一种令人不安的观念——是否战胜别人来衡量自己的价值(埃尔菲·艾恩,2006)。教师只有在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下,根据每位学生的性格特点和学习风格,对小学生的表现给予特定的并且合适的肯定时,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才会很好地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动机。
2.1.1.2宽泛统一的言语表达对小学生学习动机的影响分析
小学中低年级的学生受到老师“你真棒”、“你真行”、“你真厉害”诸如此类的夸奖,上课坐姿端正,积极发言,跟着老师的教学思路,能够很好地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轻松愉快地参与到课堂学习当中;小学高年级的学生可能刚开始还有点效果,但是时间长了,小学生就会习以为常,找不到学习的兴趣所在,如果教室外有什么風吹草动,就会容易分散注意力,降低学习动机,不利于小学生的学习。一些一线教师在对学生实施赏识教育的过程中,往往不注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忽视学生身心发展的阶段性、持续性和不稳定性等客观的教育规律,造成了“贻误最佳教育时机——弱化赏识教育效果——阻碍学生健康发展”的恶性循环(纪晓旭,2010)。可见,不同年级、不同年龄阶段的小学生的个性特点、认知和感受能力都存在一定的差距,教师赏识的言语表达对于低年级和高年级的小学生学习动机产生的影响也会不同。低年级的小学生对于教师的诸如“你真棒”、“你真行”、“你真厉害”这样的言语赞扬还是很喜欢的,也乐于接受,这样的赞扬有利于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动机。但是对于高年级的小学生来说,随着知识储备的不断增加,他们的心智会更加成熟,判断力会更加敏锐,如果教师都用统一宽泛的言语表达赏识小学生,就很容易受到学生的忽略甚至反感,降低小学生的学习动机。
2.1.2教师通过奖励的赏识对小学生学习动机的影响分析
当班主任对月考学习成绩获得进步的学生给予本子的奖励,一些获奖的学生会对这个奖励不以为意,一点儿也不珍惜,在学习上就没有激励作用;有的语文老师一个学期都用铅笔作为奖励,部分同学在得到这个铅笔时会不以为意,因为早已经习惯了;相反,一位数学老师的一套奖励机制很受学生的欢迎,即对上课表现好的学生教师就说“某同学加一分”,自己记下,加满十分后就到老师办公室换一张教师自制的很精致的“你真棒”卡片,很好地调动了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了学习动机。可见,传统的一些文具比如本子、笔等单纯物质性的奖励已经没有多大作用,因为学生已经不缺这些。当然,如果教师经常用同一种赏识方式,就容易使小学生产生厌倦反感的情绪,此时的赏识教育便失去了原本的意义。班杜拉提出了过度理由效应现象,即个体做事时总是出于一定水平的动机,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的总量是不变的(Bem 1972)。当教师一味地不加选择地运用赏识教育,小学生还会觉得如果自己努力就会让别的同学觉得自己是为了教师的奖励,而不是自己真正想要学习,此时只会适得其反,让本该认真学习的小学生对教师的做法产生反感情绪,破坏小学生的学习动机。教师的一些新颖的、有创造性的奖励方式如自己制作奖励卡片能够调动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动机。
2.1.3教师通过动作的赏识对小学生学习动机的影响分析
当老师在教室走廊时对小学生拍肩膀,此时小学生很容易对老师产生好感,就会带着愉快的情绪学习,还可以激发学习其他学科知识的学习动机;上午课间操,如果老师对做操认真的同学,尤其是学习成绩较差的小学生给予微笑,小学生虽然学习成绩不是很好,但在做操方面得到了老师的肯定,这份肯定会潜移默化地转换成学习的动力,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动机;当老师对学生投以赞许的目光,学生感觉自己受到了老师的关注,有存在感,感受到自我的价值,变得更加自信,成绩在一个学期之内就会得到很大的提高。可见,教师通过对小学生微笑、给予赞许的目光、拍拍小学生的肩膀等动作肯定学生,让小学生产生自我存在感,将这种感觉迁移到学习当中,以愉快的心情、积极的心态和向上的热情完成课堂知识的学习,就能够很好地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动机。
教师通过言语、奖励、动作等方式对小学生进行赏识教育,能影响小学生的学习动机。第一,教师通过言语对小学生实施赏识教育时,如果运用清楚明确的言语表达对小学生实施赏识教育,就会有利于小学生的学习动机。但是需要根据实际情况给予合适的表扬,在赏识语言中尽量避免含有与其他同学比较的意思,就可以激发学习动机,否则,不利于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动机。但是教师如果运用宽泛统一的言语表达实施赏识教育,基本上能激发低年级小学生的学习动机,但对于激发高年级小学生的学习动机的效果则不是很显著。第二,教师通过奖励的方式对小学生实施赏识教育时,使用传统的奖励或者一味地使用同一种奖励,将不利于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动机,而如果教师能创造性地使用新颖独特的奖励,则会提高学习动机。第三,教师通过微笑、给予赞许的目光、拍肩膀等的动作对小学生实施赏识教育,基本上都能对小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激发学习动机。
2.2教师赏识的归因方式对小学生学习动机的影响
部分教师在对作业、考试成功或者取得进步的学生实施赏识教育时,赏识教育中往往会涉及归因方式,即无意识地将小学生的成功或者进步进行努力、能力、运气和任务难度等因素的归因,而不同的归因方式对小学生的学习动机会产生不同的影响。
2.2.1能力或努力的归因的赏识教育对小学生学习动机的影响分析
当小学生在课堂上解出一道难题时,教师夸赞“某某同学真聪明,能力很强!”后,大部分小学生会更加自信,激发学习动机,当再次遇到难题时,就会积极思考;如果小学生花了很长的时间才解出一道简单的题目,教师夸赞:“某某同学,学习很努力啊,大家要向他学习!”此时得到夸赞的小学生很容易觉得自己不够聪明,花了好长时间才解出一道简单的题目,于是当这个小学生再次遇到难题时就很容易放弃,降低学习动机;如果小学生在教师的积极引导下解出一道难题时,教师夸赞“某位同学只要肯思考、肯努力,学习成绩一定会更好”后,就会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动机,坚定意志,遇到难题时,相信自己只要肯努力思考,就一定会攻克难题。可见,当学生取得成功时,如果教师将小学生取得好成绩的成功归因于能力和努力等内部因素,学生就会感到满足,能激发学习动机。同时教师要根据任务的实际难易程度,掌握好应该是能力归因的赏识教育还是努力归因的赏识教育。
2.2.2任务难度或运气的归因的赏识教育对小学生学习动机的影响分析
有的新老师在发试卷时会说:“这次的试卷不难,拉不开差距,某同学这次考了班级第二名,考得不错,可不要骄傲啊。”某同学在考试前学习得很认真,但这次考得好却被老师归因于试卷简单,很长一段时间都没有学习动力,降低学习动机;有的老师会对家庭作业完成得很好的同学说:“你这次作业做得不错,一次作业完成得好,可能是运气问题,还要再接再厉!”其实,这位同学的作业是很认真地查了相关资料才完成的,教师却将她的努力简单地归因于运气,让学生没有成就感,降低学习动机。可见,如果教师将小学生取得好成绩的成功归因于运气和任务的难易程度等外部因素,小学生产生的满意感则较少,容易降低小学生的学习动机。
教师通过对學生学习的进步或成功归因实施赏识教育,会影响小学生的学习动机。第一,当小学生取得成功或进步时,教师通过能力或努力的归因对学生实施赏识教育能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动机。但是需要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学习认知风格,正确地选择能力归因或努力归因。第二,当学生取得成功或进步时,教师通过任务难度或者运气的归因对学生实施赏识教育,都很容易降低小学生的学习动机。
2.3教师赏识的态度对小学生学习动机的影响
教师赏识的态度是决定教育效果的关键因素,教师赏识的不同态度对小学生的学习动机会产生不同的影响。
2.3.1真诚的赏识态度对小学生学习动机的影响分析
如果成绩平平的同学用简便方法解出一道奥数难题,数学老师发自内心地夸奖:“你这种富有创造力的思考问题的方式值得大家学习,当同学们遇到难题的时候就要学习换个角度去思考。”如此客观明确的赏识方法很管用,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探究欲望和学习动机;一位班主任带的班级在月考中取得了年级第一名,班主任及时开了班会,对班级每位学生的努力给予表扬,同学们都感受到了班主任的真诚赏识,激发了每位同学的学习热情,使得班级的整体学习氛围更好了。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教师有效的赏识行为是对不同层次、不同性格、不同认知方式的小学生的认可和接受。可见,教师的真诚态度在教育教学过程当中会无形地体现出来,如果教师是真心诚意地赞赏小学生,那么学生会感觉得到。小学生虽然年纪小,阅历少,但是内心却很敏感,他们的思想是丰富多彩的。如果教师是真诚赏识学生,小学生心中就是很清楚的。在教师真诚态度的赏识行为下,小学生可以感受到教师的重视和尊重,这种感受无形中会对学生的心理产生积极的影响,产生平衡感,这种感觉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小学生的学习过程,以积极向上的情绪投入学习当中,不断激发和培养小学生的学习动机。
2.3.2过于热情或冷淡的赏识态度对小学生学习动机的影响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