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凯
[摘要]关索戏是流传于澄江县阳宗镇小屯村一带的一个古老剧种,被称为“中国戏剧活化石”。玉溪市博物馆收藏了一套二十面关索戏面具,具有较高的民族、民俗内涵和文物研究价值。本文论述了关索戏面具的修复过程,以期为文物保护工作者提供有益参考。
[关键词]关索戏面具 保护 杀虫 除霉 修复
关索戏是仅流传于澄江县阳宗镇小屯村一带的一个古老剧种,演出内容以三国蜀汉时期关羽之子关索的事迹为中心。特点是不设舞台、不化妆也不受地点限制,戴上面具(脸壳),穿上服装,带上兵器即可表演,有生、旦、净三类面具共二十具。关索戏只在每年的春节演出,有一套规范的仪规贯串始终。在演出形式和功能上仍保留着“傩戏”娱神歌舞的原始面貌,以求免除瘟疫、人畜平安。关索戏是全国唯一以“关索”命名的戏种,以其时间久远、内容特殊和有限的流行地域而备受关注,被中国傩戏协会会长曲六乙称作“中国戏剧活化石”。2005年,著名导演张艺谋拍摄的电影《千里走单骑》以关索戏作为故事主线,让关索戏蜚声海内外。2011年6月,关索戏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关索戏原有面具,于1921年一次火灾中大部分被烧毁。玉溪市博物馆藏有一套二十面关索戏面具是1921年火灾后关索戏主持人李边才、周书仁、费培基等人筹措资金,从昆明请师傅来重做的。这套面具基本上保持了关索戏作为傩戏传承的原始艺术造型和风格,手法简练,装饰精美,历经岁月的风雨沧桑才得以保存至今,具有较高的文物研究和保存价值。关索戏面具制作采用的方法是先用胶泥做成各个人物的面部模型,待泥模干后,用纱布、棉纸和牛胶在模型上层层裱糊。达到一定厚度后再上粉磨光,用油彩和金粉勾画线条纹饰。最后根据各个人物的身份、地位、性格特征装配胡须、绒球、镜面、缨、花等饰物。关索戏制作的手法、艺术风格近似京剧脸谱,但其将头盔及头盔饰物连在一起,并留有鼻、眼、嘴洞供演员演出时观看和呼吸,具有较强的地方民俗气息。
因年深日久、频繁搬动等原因,玉溪市博物馆收藏的这套面具中大部分面具均被虫蛀,留下大片蛀洞。而且出现霉迹、面部颜料脱落、胡须脆断、绒球镜面散失等情况,面具油彩颜色昏暗,金粉失色,部分表面破损或断裂,亟需进行杀虫、除霉和修复。为此,玉溪市博物馆文物保护实验室对该套面具进行了较彻底的杀虫、除霉和修复,使这些珍贵的历史文物重新焕发出光芒。
在进行杀虫、除霉和修复之前,先对这套面具进行了测量,掌握了面具的基本数据情况。表1为二十面关索戏面具的尺寸和质地。
1.杀虫
经初步实验,用气雾杀虫剂扑杀虫体效果较好。遂将关索戏面具置于密封的房间内,用含有胺菊酯、二氯苯醚菊酯和富右旋丙烯菊酯等成分的家用卫生杀虫剂进行喷洒。喷洒时操作人员戴上胶皮手套和口罩,喷洒完毕后离开房间。第二天进入房间观察,即见从各个面具上爬出的几条甚至十几条虫体均已死亡,虫害基本消除。将杀虫后的面具取出,放在通风处阴晾24个小时。
2.除霉
考虑到面具质地的主要成分是纸质,我们采用书画装裱的杀菌防霉方法来进行除霉。具体方法是用明矾、苯酚按比例加水调合成清洁剂,对面具内、外壁进行清洁,以达到较好的保护效果。
2.1配比
十二水硫酸铝钾(KAl(SO4)2·12H2O)4克,苯酚(C6H5OH)4克,水150毫升。
2.2工艺
(1)面具内壁因直接与演员头部接触,经常沾染汗渍、灰尘,容易造成细菌繁殖和霉迹,颜色黯黑,气味难闻,我们用小画笔蘸取调合剂进行全部涂刷。(2)外壁多为油彩覆盖,只有少量霉迹,用棉球沾浓度比例稍淡的调合剂涂擦,除霉效果较好,而且对原来的油彩也不会造成损伤。
3.修复
面具经历了近八十余载,进行过多次修复。从面具内壁及破损处可见,有“光绪十年”字样的地契、民国时期的账册、解放初期的报纸等用来粘补。原先配用的胡须、镜子、绒球、帽缨等饰物有的已经脱胶,有的破旧不堪,我们本着“修旧如旧”的原则,尝试各种办法,尽可能使面具恢复本来的面目。
3.1对破损处我们采用原来的工艺,用棉纸一层层粘补,使其恢复到原状。外壁再施油彩,以达到与原来色彩一致的效果。
3.2面具原来的胡须系马尾制作,未经保护处理,极易生虫,修复前基本被虫蛀不存。为恢复原貌,我们找来剧团专用的道具胡须,对照相关照片资料一一补齐。胡须的颜色除黑白外,均进行染色,使其与照片所示原貌一致。
3.3面具帽冠原先有用沥粉勾画的云雷纹,修复前只剩下部分沥勾花纹。以往的修补痕迹显示,其方法是将损坏的花纹分覆以棉纸,再用金粉胡乱画些线条了事,破坏了原始纹饰的完整性。我们在修复时采取两种方法:
(1)表面能揭的纸揭开,露出原来的线条纹饰,再从背面用棉纸适当加固补牢。(2)已经无法揭起的,我们采用沥粉画的方法,先用铅笔描绘复原线条,再用丙烯料依据复原线条慢慢勾画,使新、旧线条基本上达到一致。
3.4对于面部的脱色,我们采用丙烯料进行修补重绘。另外帽冠部分原来基本都用金粉作底,为了便于长期使用,以往修补是把原来的金粉覆盖掉,变成其它颜色,金粉只用来勾线。我们在修复时本着还原的原则,在修复破损和沥粉勾线后,用调合的金粉涂刷冠部,使其恢复了原貌。
3.5帽冠上装饰的小镜子,原先用的是铝皮镜。由于市场上买不到铝皮镜,我们将买到的塑料镜边框去除,只留镜心。然后用金色锡箔纸加围制成镜边,镜子背部用线粘牢后固定在帽冠上,对比后效果较好。
3.6帽冠上的绒球买不到,我们就买来毛线自己做。净色的用一种毛线,杂色的用两种或几种毛线,剪成10-20根长度相同的短线条,中间用细铁丝扎紧,然后将两端的线头用针挑开揉松,就做成了—个绒球,对比效果也不错。
4.总结
这次关索戏人物面具的修复工作,是我们对民族文化遗物保护的一种探索,也是博物馆发挥文物保护传承工作的一种有效延伸。由于这些能反映原始艺术的遗物具有不同的材质及风格,我们在选材及用工上坚持“修旧如旧”的修复原则,修复工作完成后,二十面关索戏面具又恢复了昔日的神采。今天,当人们走进玉溪市博物馆的陈展大厅,在声、光、電等各种现代文明装点的文化盛宴中,“关索”“红脸关公”“刘备”“鲍三娘”“赵云”“黄忠”“马超”还有手持小面旗的小卒、马童等角,仿佛穿越千年的一出《点将》,再次呈现出它古老而神秘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