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话顾绣

2017-04-25 06:49Bishuang
收藏家 2017年4期
关键词:绣品刺绣

□ 毕 爽 Bi shuang

漫话顾绣

□ 毕 爽 Bi shuang

一、中国古代刺绣的起源与发展

中国的刺绣有着悠久的历史。考古资料显示,最早的刺绣痕迹出现在西周时期。而湖北江陵马山楚墓、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精美刺绣品亦能证实战国秦汉时期是中国刺绣历史上第一个全盛时期。魏晋南北朝以来,佛教日兴,刺绣技艺逐渐应用于宗教用品。至唐宋时期,刺绣艺术再登高峰,刺绣技术与艺术表现融汇一体,形成生活用品与观赏性艺术品共同发展的新时期。唐代刺绣不仅用于日常服饰,而且大量用于宗教供奉,刺绣菩萨和经文是极具特色的刺绣品;宋代绘画艺术空前繁荣,为刺绣提供了良好的临摹素材,模仿花鸟画等题材的“画绣”应运而生,开创了刺绣史的新时代。元代统治者更钟爱金丝织物,所以刺绣较之前代有所逊色,所绣人物花鸟,在细小部位不再运针刺绣,而是以笔墨描绘。明清之际,刺绣更为普及,形成“官民同兴”之势。明代宫廷内专设“绣作”,以满足皇家对刺绣品的需求,民间刺绣则形成南、北各成一派的局面,南方突显细腻,北方更见豪放;清代不仅有宫廷专设的“绣作”及江南三织造,各地方还有刺绣作坊,制作商品绣件,同时出现了新的具有地方风格的刺绣流派,如苏绣、粤绣、湘绣、蜀绣等。

二、顾绣的起源与顾氏女红

顾绣似不如四大名绣有名,但它却在中国享誉400多年。它是江南刺绣技艺的代表,并对后世的苏绣产生极大的影响。

顾绣起源于明代中晚期,因形成于松江(今上海)名士顾名世之家而得名。顾名世,字应夫,号龙泉,明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进士,官至尚宝司丞,掌管宝玺、符牌、印章等。顾名世曾在修建自家园林时,无意中挖到一块石头,其上刻有“露香池”三字,据传是元代书法大家赵孟頫手篆,顾名世大喜,随即取园林名为“露香园”,因此后世亦称顾绣为“露香园顾绣”。

顾氏本就书香门第,家中女眷亦颇具修养。历史文献中有所记载的顾氏女红有缪氏、韩希孟、顾兰玉,但又不尽详实。缪氏,或为顾名世长子顾汇海之妾。清康熙年间,一位名叫姜绍书(1644~1722年)的人写成一本画史《无声诗史》,其中有一文《顾姬》:“顾姬,上海顾汇海之妾,刺绣极工,所绣人物、山水、花卉,大有生韵,字亦有法,得其手制者,无不珍袭之。”康熙时人戴有祺(1657~1711年)在《寻乐斋诗集·露香园缪氏绣佛诗》中,自注“上海顾绣始于缪氏”,缪氏一姓由此而来。嘉庆《松江府志·卷六》中,在引用姜绍书的《顾姬》之后,又加一句“此顾绣之始也”。倘若“顾姬”是顾绣的创始者,根据戴有祺所说,此“顾姬”即缪氏。然而面对这些史料,1936年上海通志馆的徐蔚南在《顾绣考·顾绣之起源》中提出疑问:“是则顾汇海妾其为缪氏乎?”戴有祺之话没有为缪氏提供更多的依据,在他之前也无人提出缪姓之人,因此缪氏的身份仍然模糊。但一个“顾汇海之妾”的“妾”字,却能反映出,此人身份并不高贵。而从“得其手制者,无不珍袭之”来看,此人的刺绣水平一流,作品被人们认可。现今上海博物馆藏有一幅顾绣作品《枯木竹石》(图1),左上角两行小楷题款“仿倪迂仙墨戏”,并有一方朱文绣章,为“缪氏瑞云”(图2)。尽管此绣章因年代久远而变得模糊不清,但却是研究缪氏身世的重要实物。

韩希孟,顾名世次孙顾寿潜之妻,史称韩希孟精通六法,工书善画。同时,她的丈夫顾寿潜是松江画派宗师董其昌的弟子,婚后深受其夫绘画审美的影响,用多变的刺绣针法和色彩丰富的丝线来演绎松江画派的画理。韩希孟曾广泛搜索宋元名画临摹,并绣成《宋元名迹方册》(图3),内容涉及山水、人物、折枝、草虫等。韩希孟的作品娴雅精致,脱俗不群,绣山水则虚无缥缈,若有若无;摹花鸟则写真传神,生气廻动。背景及细微之处,着墨点染,绣画合璧,妙手天成。

顾寿潜曾携《宋元名迹方册》给恩师董其昌品鉴,董其昌惊呼:“技至此乎?”顾寿潜向老师解答了韩氏的绣绘经验:“寒铦暑溽,风冥雨晦时,弗敢从事,往往天晴日霁,鸟悦花芬,摄取眼前灵活之气,刺入吴绫。”可见韩希孟作绣时的用心良苦,就连阅尽天下名画无数的董其昌都感慨“此非人力也”,并为《宋元名迹方册》八幅写下赞语。当时松江文化名人们称韩氏为“韩媛”,其作品被称为“韩媛绣”,可见社会对顾绣的认可。

顾兰玉,身份亦比较模糊。据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上海县志》记载:“顾氏,廪生张来妻,名世曾孙女也。年二十四夫亡,欲殉殁,母劝阻,谓子方一岁。氏就义抚孤,针指营食,号‘露香园顾绣’。崇祯末年有贼匿,孤氏泣,惟此夫脉,脱珥赎之。教子燧,文艺精绝。子报以孝,完节四十六年。”此文献并未直言顾氏即顾兰玉,而嘉庆二十三年(1818年)《松江府志·列女传》中载:“顾氏兰玉,有孝行,工针黹,设幔授徒,女弟子咸来就学,时人亦目为顾绣,兼能诗,积久成帙,自题曰《绣余集》。”徐蔚南在《顾绣考》中,似将两段资料拼接在一起,形成一个有关顾兰玉的身世:顾兰玉,顾名世曾孙女,嫁与廪生张来。她生逢乱世,又遇家道中落,24岁守寡,以绣艺贴补家用,抚育儿子。同时,她设幔授徒,将顾绣技艺传播开来,使得顾绣名声大噪。其实,至今尚未发现有能识别顾兰玉身份的绣品实物,但是顾兰玉的名字能载入史册,更主要的是因为她能“设幔授徒”,将顾绣技艺从顾家大门带到民间,在江南掀起一股顾绣热潮,继而发展成为一个独立的行业“顾绣行”。

三、顾绣的艺术特色

顾绣之所以深得人们喜爱,流传至今,主要是顾绣有其独特的艺术特色。

图1 《枯木竹石》 上海博物馆藏

图2 “缪氏瑞云”朱文绣章

首先,选稿严格。以韩希孟为例,其作品大多取法宋元。宋元绘画对明代松江文人画派的影响极为深远,而顾寿潜又是松江画派代表董其昌的弟子,韩希孟在顾绣创作中也深受影响,追求古雅的意境。韩希孟所绣《宋元名迹方册》,便是她临摹宋元名迹的代表作,从中可见顾绣对稿本的要求之高。

其二,丝细如发,落针匀密。《顾绣考》中称顾绣“擘丝细过于发,而针如毫”。顾绣讲究根据绘画稿本图案,按照植物、动物、人物的纹理、肌理运针,因画施绣,因材施针。要做到这一点并非易事,既要以细密的丝线展现画稿的内容,又要保证整个画面平滑如纸,这“细密”与“平滑”本就是一对矛盾,要解决这一矛盾,绣工就要提高丝线的纤细度,需把一根线剖成若干细股,这便是“擘丝”。顾绣所用绣针细小如毫,将绣线细擘成丝,每次只用一二丝,落针用线无针痕线迹,针脚缜密细腻,不露边缝。清代李延昰所著《南吴旧话录》中载顾绣“穷态极妍,擘丝了无痕迹”。细丝如发的擘丝技艺可使绣品晕色细腻精致,色彩过渡自然,完美表现原作神韵。

图3 顾绣《宋元名迹方册》之《洗马图》 故宫博物院藏

其三,半绣半绘,绣绘结合。绣绘结合的技法古人称之为“点染”。顾绣为追求画稿原作的效果,多使用中间色,使绣品色彩柔和无生硬感。但当线色不足,或遇针线难及之处,而又是画意所不可或缺的色彩时,就需要用笔去点染,这就是绣绘结合的应用。以韩希孟的《宋元名迹方册·洗马图》为例(图3),洗马人五官以笔代针,补刺绣之不足,而马身上的黑斑点则以绘画中的点绘法绣成。绣绘结合的真谛在于以绣为主,以画为辅,这也是顾绣最基本的特征。

四、顾绣的商品化道路

顾家早期生活优越,不必为生活操劳,家中女眷以刺绣自娱或馈赠亲友,绣品不以盈利为目的。然而,顾名世之后,子孙科考几番失意,未入仕途,却又过惯了“服食起居必多方选胜”的奢侈生活,最后不得不依赖女眷刺绣来维持生计。同时顾家打破传统,对外传授技艺,使得顾绣名声大振。加之明代后期商品经济活跃,文人雅士认可顾绣风格,为顾绣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然而,市场的刺激,却使得顾绣一时失去原有的“画绣”特色,而沦为流水线上的商品。清乾隆、嘉庆年间,顾绣在艺术上显现出衰微之势,从绣宋元名迹转为绣佩饰、衣裙,从欣赏性装饰品转为实用物品。为迎合市场需求,所绣内容多为“富贵”、“祝寿”等民俗题材,鲜有书画题材。在色彩运用上,清代晚期的顾绣不再追求细腻的色彩过渡与擘丝,而为了省工省时,大肆以笔代绣,甚至有只空绣轮廓,再用色涂抹的现象,顾绣“以绣为主,以画为辅”的真谛已荡然无存。即便如此,顾绣仍被人们视为珍宝,文人墨客亦常诗歌传写,赞誉不绝。至清末民初,江南一带刺绣店铺多冠以“顾绣庄”之名,绣品多称“顾绣”,却是少了明代顾绣的灵气。新中国成立后,沉睡许久的顾绣终于苏醒,1972年周恩来总理发出“发掘传统工艺美术品”的号召,松江工艺品厂积极响应,聘请顾绣老艺人戴明教传授技艺,培养了一批顾绣女红,使濒临失传的顾绣重新焕发光彩。经过多年的努力,顾绣恢复生产并走向市场,尤其受到海外人士的重视、喜爱,绣品远销英、美、日、德、意等国家。如今,顾绣已被列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它在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同时,也逐步走入艺术品收藏市场,越来越多的收藏爱好者开始重视顾绣的价值,而为了避免规模化、产业化的大肆发展,顾绣多以工作室的模式经营,收藏爱好者直接向顾绣技师定制绣品,这样的模式不会再让顾绣变得粗制滥造,反而会保护它“画绣”的真谛,使顾绣能在艺术品的市场上长足发展。

图4 喜鹊登枝

图5 鸳鸯戏水

图6 白鹭独立

图7 松鹤祈寿

五、旅顺博物馆藏顾绣作品

旅顺博物馆藏有一套顾绣四季花鸟图轴,共4幅。画心纵152、横48.7厘米,白色绢地,均为清代作品。

第一图轴(图4),喜鹊登枝,上题七言诗句:“圣泽遥沾鳷鹊观,恩波喜沐凤凰池。”

第二图轴(图5),鸳鸯戏水,上题七言诗句:“朱衣映水迎朝旭,翠盖翻风玉露香。”

第三图轴(图6),白鹭独立,上题七言诗句:“四宇香名推振鹭,百年景福擘荣华。”

第四图轴(图7),松鹤祈寿,上题七言诗句:“风云讵有餐霞志,宵汉常悬捧日心。”

4图均以红线绣印章,一为圆章“露香园”,一为方章“青碧斋”。

此藏品虽名为“顾绣”,但却是典型的清代商品绣。4幅作品均以吉祥、祈寿为主题,从所绣印章来看,“露香园”指的是顾名世之宅邸,暗指“露香园顾绣”,而“青碧斋”则为清代商家名号。无论是艺术修养还是刺绣技艺方面,此作品与顾家女眷的绣品不可比拟,然而,即便是商品绣,这套藏品还是继承了顾绣原有的清新淡雅风格和绣画结合的特点。以“松鹤祈寿”为例,一棵苍劲有力的松树,一枝开满桃花的桃枝,两只悠然自得的仙鹤,构成了一幅和谐而又吉祥的画面。整体结构清新简练,色彩鲜活明快。画面上的仙桃以齐针、套针绣成,色彩晕染效果极为自然,将仙桃绣得娇艳欲滴。地坡与曲水处使用了绣画结合的方法,增加了层次感。因此,此套作品虽然在画绣风格上稍逊一筹,但却是顾绣商品化道路上的典型之作,依然有其研究的价值。

顾绣,在松江的土地上,历400余年,尝兴衰沉浮,却依然守望传统,保留特色。它的沉稳并没有让它销声匿迹,而是散发更大的魅力以吸引更多的人。如今,顾绣已超越国界,成为传播中国古老文化的使者。我们有理由相信,顾绣会携着中华刺绣文化的强势,通向更远的未来。

1.薛亚峰主编《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丛书—顾绣》,上海文化出版社,2011年6月。

2.故宫博物院编《经纶无尽—故宫藏织绣书画》,紫禁城出版社,2006年3月。

(责任编辑:郭彤)

猜你喜欢
绣品刺绣
贵州剑河 多彩刺绣添技增收
浅谈绣品中的戏曲文化
传承非遗汉绣绘出美好生活
把传统文化精髓和中国女性之美展现给世界
清新唯美的刺绣
刺绣西瓜钥匙包
李雅华:精美的石头能“刺绣”
直苴彝族的刺绣与服饰
刺绣新生
浅议清末民初绣品价格的影响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