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在转型经济社会下的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路径研究

2017-04-25 20:44袁境
北方经济 2017年3期
关键词:中等收入陷阱

袁境

摘 要: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与大力发展,中国正迈入中等收入偏高国家的行列,但仍是区域发展极不平衡的发展中国家。中国经济社会已步入转型的关键时期,中国是否能够成功跨过“中等收入陷阱”,迈入发达国家的行列,关键是要加快经济结构的调整和改革步伐,推进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区域的平衡发展和国企改革,增大中等收入群体基数,降低贫富差距,缩小基尼系数,实现收入群体的橄榄型分布,使得整个经济社会进入发达经济体和高收入国家。

关键词:转型经济社会 中等收入群体 中等收入陷阱

经过三十多年改革开放,中国经济社会进入了转型发展的关键阶段,也处于从中等偏高收入国家向高收入国家转变的节点上,处于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关键期。中国人口多、底子薄,地区发展不平衡,城乡差距和地区发展差距大,人口结构不合理,老龄化趋势形成,社会保障能力不足等都是中国经济社会转型中需要面对的现实问题。面对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迫切问题和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重大历史使命,加快中国经济结构的转型发展,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的比重,实现共同富裕,是转型成功的关键。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扩大,是释放消费潜力、扩大内需的重要基础,是建设橄榄型社会,走向共同富裕的重大任务。作为一个转型中的大国,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经济转型与结构性改革的实际进程。首先要加快经济转型发展,调整经济结构,深化改革,进而采取相应措施扩大中等收入群体。

一、中国经济发展所处阶段与中等收入陷阱

当前中国整体上处于工业化后期,进入中等偏高收入的国家行列。2016年10月21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和社会科学院文献出版社共同主办的《经济蓝皮书夏季号:中国经济增长报告(2015-2016)》指出,中国人均GDP2015年已经达到5.2万元,约为8016美元,依据2015年7月1日世界银行对国家发展阶段的归类,中国已经进入中等收入偏上国家行列之中。中国能否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迈入高收入的发达国家,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当前中国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关键,也是接下来十年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

“中等收入陷阱”是指一个国家人均收入达到中等水平后,因为没有顺利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产业没有实现转型升级,导致经济增长缺乏持续动力,最终经济陷入停滞不前,国家依然处于中等收入国家行列的一种状态。“中等收入陷阱”主要特征包括经济增长回落或停滞、贫富分化、过度城市化、就业困难、金融体系脆弱、社会公共服务短缺、民主乱象、腐败多发、社会动荡等。世界上许多发展中国家虽然早已进入中等收入国家,但是始终没有发展到发达国家行列,表现出经济发展失调、社会失序、心理失衡的“中等收入陷阱”等问题。例如,墨西哥、菲律宾、巴西、马来西亚、南非以及东南亚和拉丁美洲的一些国家,虽然早在20世纪70年代已经进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但是直到现在,这些国家依然挣扎在人均国内生产总值4000-12000美元的阶段,并且尚未找到增长的动力和发展进入发达国家的希望。

面对可能存在的“中等收入陷阱”,中国将如何应对呢?随着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经济发展不确定因素多,世界经济不景气的外部环境,特别是当前席卷发达国家的“逆全球化”的潮流,中国是否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有一些不确定性,有风险,也有希望,關键是要成功实现经济结构的调整,完成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深化体制改革,实现区域平衡发展,通过多种措施持续增大中等收入群体的基数。

二、中国经济社会转型发展下的结构调整与深化改革

(一)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推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与发展,中国走了一条典型的高强度投入、外延式发展的粗放式发展道路。在快速工业化、城市化的阶段,中国面临着要素资源成本迅速上升,投入边际效益递减,成本比较优势弱化,以及其带来的资源透支、产能过剩、排放过量、生态环境恶化等发展中的问题。这些是导致中国掉进“中等收入陷阱”的直接诱因。

中国传统的发展方式已经无以为继,必须要转型发展,提高资源利用效益,降低能耗、降低排放,发展环境友好型产业,大力发展新兴产业,提升传统产业,加大产业融合发展,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增大第三产业的占比。一是加大对农业为主体的第一产业的科技注入,提升第一产业的效益,大力发展生态农业与现代农业,打造地域农产品品牌,提升品牌价值。二是对传统工业,特别是制造业进行转型升级。中国过去传统的工业模式面临着资源成本要素增长、边际收益降低、环境恶化等问题,在低端产品方面受到来自印度、东南亚等发展中国家的追赶,而在高端产品市场方面,中国除了部分产品有竞争优势外,大部分产品受到欧美日等发达国家的堵截。在工业方面,中国必须加快转型升级,一要通过产业转移,将过剩产能转移出去,同时以重组兼并、关停并转等方式实现传统产业的集中提升优化发展;二要加大科技创新,以科学技术对传统产业实施提档升级,并努力创建自身品牌,增加产品附加值;三要加大对新兴产业的发展力度,在新兴产业占领一席之地,瞄准产业高端和高端产业的制造业发展方向。在服务业方面,需要鼓励扶持发展现代服务业。经济的发展对生产性服务业也呈现强大的需求,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也是制造业转型发展需要。由于人们对文化与旅游需求的增长,又加大了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需求。产业服务化、产业融合化是中国服务业未来的发展方向。

(二)加快推进欠发达地区的发展,缩小区域发展差距

中国整体上人均GDP虽然达到中等偏高收入国家,但是经济发展极不平衡。除了传统的“东、中、西部”区域中存在的东西部发展巨大差距外,在东部区域内存在部分欠发达区域,在中西部区域内也存在发展不平衡问题 ,存在更为广泛的欠发达区域。中国广东省2016年的经济总量继续傲居全国首位,GDP达到79512亿元,同比增长7.5%,GDP增速比全国高0.8个百分点,与第二位总量差距从2696亿元扩大到3426亿元;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4739亿元,占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10.5%,继续领先全国,经济总量超过墨西哥逼近西班牙,排名全球第14位。而在全国经济总量排名最低的西藏,2016年GDP仅1148亿元,相当于阿尔巴尼亚的发展水平,排名全球第122位。可以说,在中国内部既存在发达经济体也存在欠发达区域,区域间发展极度不平衡。人均收入也存在巨大差距,上海、北京2016年前三季度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3185元、42426元,而全国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25337元;中西部地区人均收入低于该平均数,以宁夏人均可支配收入看,为19105.1元,不及上海的一半。区域发展的不平衡是当前国内结构不平衡的表现之一。加大对欠发达区域发展的支持,特别是对中西部欠发达区域的发展支持对于缩小区域发展差距,实现区域间的平衡发展对冲破“中等收入陷阱”意义重大。

一是加大中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中西部地区面临基础设施发展的瓶颈,加大中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可以破解中西部发展的基础瓶颈,同时也能推动中西部经济发展。二是深化西部大开发,保护好中西部脆弱的生态环境,增强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能力。依据中西部地区的生态环境承载能力与资源要素情况,合理布局产业发展,积极推进中西部地区的产业承接;增强中西部地区的创新能力,增强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实力。充分发挥长江经济带与丝绸之路战略对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加大东部对中西部地区的发展支持,推进东部对中西部欠发达地区的对点扶贫,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激发中西部地区资源的高效转化。

(三)深入推进国企改革,提升国有经济效益

中国经济体制的特殊性决定了国有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特殊地位,国企改革也是中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中需要解决好的问题。中国经济由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构成。公有制经济包括国有经济、集体经济、混合所有制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其中,国有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特征之一,占据主体地位,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社会主义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国有企业是中国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也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国有企业的改革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和改革成败的关键,事关社会主义经济新体制的建立。同时,国有企业员工的效益好坏对于企业员工收入影响大。国有企业人员是就业人员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无法回避对国有企业员工的收入提升问题以及国企改革中下岗的企业员工再就业问题。

今年是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重要年份,其中涉及混合所有制改革将进入实施阶段,对国有企业的管理将从管国有资产向管国有资本转变。在加快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同时,还需要加大对国资管理体制的改革,以形成合理的国资管理框架,理顺市场与政府的关系,将属于市场配置资源的手段还给市场,让政府真正承担对国有资本的监督职能,通过混合所有制改革,放大国有资本的效益,做强国有资本;同时通过国有资本的战略性投资,在涉及国家关键性产业与战略性产业方面发挥国有资本的导向性作用。

三、转型经济社会下中国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的路径

处于转型经济社会下的中国,如何扩大中等收入群体?针对当前需要进行的经济结构调整、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和国有企业改革,一方面要调整收入分配政策,增大居民收入分配比重;另一方面,要从人力资源的结构转型上下功夫,加快培养适应新型经济和新兴产业的人才。第三,要创造环境,增大就业空间,特别是鼓励可以提高居民收入的就业领域。第四,对于中国区域发展不平衡造成的居民收入差距,在区域政策中要对中西部等欠发达地区予以政策倾斜,鼓励中高端人才向中西部流动,加大对中西部等欠发达地区的财政转移支付。

(一)深入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加居民收入占比

长期以来,中国居民收入分配关系不合理,在政府、企业、居民三者的分配中,居民收入比重偏低,特别是全国还有近6000万贫困人口,低收入居民和劳动者占比大,居民收入中等偏上的人不多。要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提高居民收入的比重和提高劳动者报酬的比重,让居民和劳动者更多地分享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通过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缩小居民人均收入与人均GDP之间的落差;通过改革,理顺分配关系,缩小不合理收入和财产的差距。

中国需要从收入分配体制方面进行改革,调整初次分配收入占比,在政府、企业、居民三者分配中,增大居民个人收入占比。第一,政府需要通过调整企业税收政策,将收入更多地留给居民,降低政府收入的比例,增大居民在收入分配中的比例;第二,在个人所得税方面,针对工资性收入需要调整税基,提升征税基数,增大对资本性收入的征税;第三,针对欠发达地区,实施减税和补貼政策,以促进中西部等欠发达地区通过承接产业转移,发展经济,增加该区域居民可支配收入;第四,加大对欠发达地区的转移支付。中西部等欠发达地区基础薄弱,经济发展滞后,需要国家从宏观层面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的转移支付,以加强中西部地区人才培养、创新创业的扶持,以及提供更公平的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建设等,增强中西部欠发达地区的要素基础和发展支撑力。

(二)加大对“创新、创业”的支持,扩大中等收入群体

在经济结构的转型、产业结构的提档升级、国企改革与区域平衡发展中,充分发挥“创新、创业”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和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的作用。通过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制度创新,推进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促进新兴产业的发展;“创新、创业”一方面形成了新的就业市场,扩大了就业空间,为结构性失业者提供新的就业岗位,同时产生一批中小企业主,促进中等收入群体基数的扩大。

国家需要加大对“创新、创业”的支持,特别是要加大对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创新、创业”的支持力度,提升欠发达地区的创新能力和优化欠发达地区的创业环境,从政策软环境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实施税收优惠和补贴政策,积极促进欠发达地区“创新、创业”发展。

(三)发展“精、特、专”中小利基企业,扩大中等收入群体

中小企业有利于带动就业,对于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具有重要支持作用。“精、特、专”型的中小企业由于差异化的产品和差异化的经营方式,在一个高度专业化细分的市场上专注做某一类业务,可以获得稳定的市场份额和经营利润,又被称为企业利基化或利基企业。这种小公司、高收入的利基企业对社会就业的贡献远大于大企业,对于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利基企业特别适合制造业和服务业,二者在中国GDP中占了一大半,并且提供了除第一产业之外的大部分就业。因此,在制造业和服务业领域,大力发展“精、特、专”的利基企业可以极大地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加大政策支持力度,鼓励发展“精、特、专”企业,在企业发展初期给予税收优惠,鼓励打造品牌,形成工匠精神,建立百年老店。

(四)加强人才转岗培训、完善人才市场,促进结构性再就业

中国正处于转型之中,无论是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还是国有与企业改革都会产生劳动就业者的结构性失业,要扩大中等收入群体,不能忽略这部分结构性失业者。除了通过鼓励结构性失业者的自主创业外,还需要通过再就业来提高这部分结构性失业者的收入。这就需要通过加大对结构性失业者的转岗培训,为再就业者增添适应新兴产业或更高要求岗位需要的技能素质。同时,加快完善人才市场,促进人才的合理流动,降低人才流动的摩擦性阻力。第三,针对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国家要通过建立人才支援机制,加大对中西部欠发达地区的人才培养与储备,特别需要通过国家层面,将东部优秀人才以政策吸引或干部、技术人才交换机制交换到中西部欠发达地区,以人才交换推进人才培养与储备。同时,可以在东部地区为中西部欠发达地区提供人才培养基地,为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储备人才,增强中西部欠发达地区人力资源的创新、创业与就业能力,扩大中西部地区的中等收入群体。

参考文献:

[1]“贫困陷阱”之后中国能否跨过 “中等收入陷阱”[DB/OL].http: // news. xinhuanet. com /fortune /2011-07/25/c_121713971_2. Htm.

[2] 闻之.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再成热门话题[N].中国审计报,2016-06-13.

[3]迟福林.“十三五”:在经济转型中扩大中等收入群体[N].人民政协报, 2016-05-26.

[4]孙立刚,刘河军.“十二五”宏观形势变化及对“三农”和县域经济金融的影响[J].农村金融研究,2012,(4).

(作者单位:四川省社会科学院产业经济研究所)

责任编辑:康伟

猜你喜欢
中等收入陷阱
中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
跨越“中等收入陷阱”需制度创新
中国将把“中等收入陷阱”甩在身后
别被“中等收入陷阱”忽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