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海南
摘 要:发展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既是中央的战略部署,更是亿万老百姓的迫切期盼。本文分析我国中等收入群体的现状,剖析其存在的问题,研究提出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的对策。
关键词:扩大 中等收入群体 制约 对策
一、我国中等收入群体定义和现状
中等收入群体有多种定义。国际通行的称谓是中产阶层,指其收入和财产处于社会平均水平及其附近区间的人员的集合。鉴于我国尚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各方面情况与发达国家有很大不同,因而不宜简单套用国际通行标准。为了让进入中等收入群体具有充分的激励性和感召力,防止老百姓说的“被中等”和“伪中等”,我们可对我国中等收入群体下这样一个定义:家庭人均收入和财产处于社会平均收入水平与较高水平之间、生活水平达到小康与比较富裕之间、从事职业和所受教育程度多数居于社会中等层级及其附近的社会群体。
按照此定义,经反复测算的量化标准是:以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全国或当地城镇居民家计调查折算的劳动者平均收入水平为下限,以高于平均收入2.5倍为上限,其个人全部收入比较稳定处于此区间且家庭住房问题已基本解决并另有一定数量金融资产者即为中等收入者。从全国层面看,2013年劳动者个人年收入在6万至15万元或家庭年收入在8.5万至22.5万元,家庭人均住房达到全国或当地平均水平且另有一定数量金融资产者,就可以认为进入了中等收入群体;而在京、沪、广、深这样的一线城市,其收入则须达到全国平均值的两倍,才算进入了当地中等收入群体。今年已进入2017年,上述具体收入标准应根据2016年全国或当地城镇居民调查的居民人均收入水平变化情况相应上调。
那么,我国目前中等收入群体有多大规模呢?按照《2014年中国统计年鉴》数据测算,2013年全国城镇人口7.3亿人中,约有2.2亿人进入了中等收入群体,约占城镇家庭人口的30%;农村人口6.3亿人中,约有3000万人进入了中等收入群体,约占农村人口的5%。二者合计,有2.5亿人进入了中等收入群体,占当年全国13.6亿人口的18.4%。考虑到近几年来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又有一定幅度提高,中等收入群体也会有所扩大,估计2015年底总数约达2.8亿人以上,占同年全国人口总数的20%。
当前我国中等收入群体的分布状况为:从地区、城乡看,主要分布在东中部地区,大中城市多,小城市较少,农村很少;从行业看,主要分布在金融业、软件业和计算机服务业、航空和铁路运输业、科研和技术服务、新闻出版、电信广播、高等教育、供电供热、石油石化以及现代服务业等行业,其他行业较少;从用人单位看,主要分布在国有大中型企业、中外合资企业、外资企业、机关事业单位等,民营企业较少,小微企业更少;从职业、岗位看,主要分布在各类用人单位的中高层管理人员、金融从业人员、专业技术中高级人员、外企白领职员、高级技能人员以及农业规模经营户等,其他职业、岗位中较少。总体来说,我国目前中等收入群体规模还明显偏小,分布还很不均衡,与党中央、国务院的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期盼仍存在较大差距。因此,当前及今后,需要加快扩大中等收入群体。
二、扩大我国中等收入群体面临的制约因素
(一)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滞后直接制约着中等收入群体的扩大
一是我国初次分配规则和秩序仍不健全和规范,致使劳动报酬占比下降。1992—2011年,劳动报酬占初次分配比重从54.6%下降到47%,累计下降了7.6个百分点,近年来也只是稍有好转。二是现行收入分配制度调节收入差距仍然很不得力,致使不合理收入差距依然较大。2014年,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为2.97倍;2013年地区平均工资差为2.33倍;少数国企凭借垄断地位获取不合理高额利润,其职工工资过高,而绝大多数企业一线职工工资偏低且增长缓慢,低收入群体比重大。三是财产性收入分配不规范,一方面,资本市场很不规范,中小股民往往成为被宰、被套牢的对象;另一方面,土地、森林、水域等公共资源“跑冒滴漏”多,特别是农村土地转让收益分配制度不健全,难以增加农民的财产性收入。四是分配秩序混乱,不规范收入和非法收入占比大。五是税收和再分配制度有失公平,未能有效调节一次分配的不合理。以上这些都制约着我国中等收入群体的发展壮大。
(二)基本公共服务领域存在的弊端阻碍了中等收入群体的发展壮大
首先,长期以来,我国教育、医疗、财政支出等公共资源过度集中在大中城市,农村和欠发达地区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明显偏低。其次,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机关事业单位与企业退休人员之间的退休金差距偏大,就业流动性强的许多农民工尚未纳入社保体系,社保转移接续机制也存在许多问题,有的还形成逆向保障。这些缺陷不利于农村和落后地区居民人力资本的培育提升,也不利于劳动力要素和社会成员的合理流动,制约了中等收入群体的扩大。
(三)不合理的产业结构制约了中等收入群体的成长和壮大
2015年底,我国第一产业就业人数占28.3%,第二产业就业人占29.3%,第三产业就业人数占42.4%。一产就业人数占比仍偏大,由于此产业经营方式落后、劳动生产率低下,从中难以产生中等收入者。二产中传统制造业仍然占较大比重,其劳动者基本从事技术含量不高的重复性劳動,他们的工资大都处于社会平均工资水平以下,从中难以产生中等收入者。三产虽然发展迅速,但仍主要以劳动密集型行业为主,现代生产生活服务业发展偏慢,也不利于扩大中等收入群体。
(四)我国长期奉行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制约中等收入群体规模的扩大
我国过去30余年的高速增长主要依靠资源和劳动力的数量和规模扩张来推动,造成传统制造业和低附加值加工行业产能过剩严重;同时,经济发展高度依赖投资和出口,消费率偏低。这一方面造成社会财富“蛋糕”做大的代价太大;另一方面则维持着“世界代工厂”模式,压低了人力资本回报和劳动力要素价格,直接制约了以普通工薪劳动者为主的中等收入群体的发展。
(五)城乡二元结构阻碍中等收入群体规模扩张
截至2015年底,我国农村人口6.03亿,占总人口的43.9%。农业劳动生产率低下,加上长期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的负面影响,农民收入偏低且增长缓慢。与此同时,由于过去实行城乡户籍制度、基本公共福利政策的区别形成了城乡二元社会结构,造成城乡居民在人口流动、就业、教育、医疗等方面的不平等,导致中等收入群体在城乡之间分布极端不均衡。可以说,不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就无法扩大我国中等收入群体。
以上五方面弊端必须通过全面深化改革予以解决。
三、关于扩大我国中等收入群体的对策思考
(一)明确基本思路和目标
由于在我国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涉及经济社会体制改革和经济发展等多个方面,因此,其基本思路是:以“四个全面”、“五位一体”治国理政方略为统领,以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为基础,以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经济结构调整和全面深化改革为根本推动力,以建立公正的收入分配制度、社会保障体系、统一规范的人力资源市场、合理的职业结构和公平的教育体系等为直接支撑,标本兼治,充分调动亿万劳动者通过辛勤劳动、合法经营成为中等收入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同时充分发挥政府通过制定、实施有关法规政策促进“扩中”的作用,努力形成“两头小中间大”的收入、财产分配格局,加快提高我国中等收入群体的比重。
同时,要明确“扩中”的目标。在经济持续发展和全面深化改革的基础上,2020年,我国中等收入群体人数、占全国人口总数及其比例可望分别上升到4亿人以上和28%以上;到2030年,预计可扩大到6亿人和提高到40%以上。
(二)保持经济稳定增长,提升经济发展质量,为“扩中”夯实物质基础
这是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的基本前提。为此,十三五期间及其后,要继续在供给侧和需求侧两端发力,有针对性地统筹实施各项经济政策及措施,努力消除经济环境不确定性因素负面影响,保持我国经济长期中速稳定增长;同时,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继续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科技创新,大力提升我国经济发展质量,继续做大做好社会财富蛋糕,为“扩中”夯实物质基础。
(三)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扩大中等收入群体
首先,深化薪酬制度改革。一方面,要建立健全薪酬分配激励约束机制。主要是健全适应国有企业功能分类的薪酬总量决定机制,为增加中等收入者、缩小不合理的行业薪酬差距提供制度支撑;积极稳妥推行非公企业工资集体协商,建立非公企业员工薪酬水平决定和正常调整机制,为促进低收入人员进入中等收入群体创造条件;实行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分配政策,在分配中向做出重要贡献的专业技术人员、经营管理骨干、技能工人等倾斜。另一方面,要改进完善机关事业单位工资制度。调整工资结构,提高基本工资比重,降低津贴补贴的比重;建立公务员职务与职级并行制度,同时健全地区附加津贴制度和公务员工资正常调整机制;抓紧研究建立符合不同行业事业单位特点的收入分配制度,增强其激励性,同时规范各种制度外收入。通过以上改革,使各类企业、机关事业单位中大多数人员能够进入中等收入群体。
其次,建立健全居民财产收益分配制度,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一是完善农民土地转让收益分配制度,切实抓好贯彻执行,提高农民财产性收入;二是规范城镇居民房产出租出售收益制度,依法增加城镇居民财产性收入;三是纠正部分上市公司长期不分红的错误做法,增加居民股份分红收益;四是改进完善股市交易制度,减少和防止股市暴涨暴跌,增加居民股票交易收益。通过这些措施促进扩大中等收入群体。
再次,改进完善财政税收制度,增加居民转移性收入。在财税征收方面,一要进一步减轻中小微企业的税费负担,促进低收入行业、创业创新企业员工薪酬和个体户经营收入的提高;二要强化对垄断行业税款和税后利润的征收,以间接促进扩大中等收入群体;三要逐步实行分项和综合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制度,建立根据家庭负担情况相应豁免费用的办法,合理降低低收入和中等收入群体的个税税负,促进扩大中等收入群体。
在财政支出方面,继续逐步加大民生支出。要贯彻李克强总理所说的政府过紧日子的原则,压缩各级党政机构的行政管理经费特别是其中的“三公”经费;同时进一步强化政府民生支出的责任,确定社会保障和就业、教育、医疗卫生等的支出下限比例并逐步提高,以增加居民转移性收入,促进中等收入群体的扩大。
(四)进一步健全社会保障与就业、创业体系
一方面,要加快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化解中等收入群体后顾之忧。一要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消除目前制度中存在的某些不够公平合理问题;二要继续扩大社保覆盖面,同时继续加强对社保费的征管,减少“跑冒滴漏”,以减轻今后社保基金的压力;三要根据经济发展水平、经济承受能力和保障人民群众生活需要合理提高社保标准;四要妥善协调平衡各类参保人员的社保待遇关系,逐步缩小不合理社保待遇差距;五要大力提高社会保障公共服务水平,让参保人员享受高质量、高效率的服务;六要抓紧开辟更多更可靠的社保基金保值增值渠道,实现社保基金的保值增值。
另一方面,健全就业创业扶持体系,促进更多劳动者进入中等收入群体。一是努力抓好大学毕业生就业工作,继续完善大学毕业生就业创业政策并抓好落实,同时改革高校教育制度和方法,企业与高校构建合作互动平台,引导大学毕业转变就业观念等,多方面齐心合力,共同解决每年数百万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问题。二是努力解决好农村转移劳动力就业问题,通过加强农民工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建设,加强对农民工就业前和在岗培训,引导用人单位与农民工依法签订劳动合同,多管齐下促进农民工就业。三是努力促进创业,全面贯彻落实“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要求,采取多项措施引导和扶持创业创新活动取得好的效果。四是努力解决好兼并重组和关停企业员工的再就业问题。通过以上多方面措施,为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潜在人员基数创造有利条件。
(五)加快城乡、产业、职业结构的调整,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的来源
一是贯彻落实户籍制度改革政策,先行解决好那些在城镇稳定就业和有稳定住所的农民工及其家属的户口转移工作,帮助其他已进城务工几年的农民工逐步融入城镇。二是顺应产业结构调整,增加灰领、白领岗位及其人员。据统计,2013年我国城镇制造业企业有员工5291万人,通过制造业升级换代,需增加高中级技能工人和专职编程技术人员750万人以上;同时,随着我国服务业向现代化发展,其白领、灰领岗位及其人员也将大幅度增加,估计约达3900万人;还有农业现代化,将增加新型农业经营者和农业技术工人约500多万人。这几批人员都将成为中等收入群体的新成员。三是加强职业培训和在岗培训,提升广大劳动者素质,从而进一步提高我國全员劳动生产率,加快做大做好“蛋糕”,同时使更多劳动者进入中等收入群体。
(六)深化经济社会体制改革,消除阻碍“扩中”的弊端
一是加快健全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真正打破各种形式的垄断和隐性壁垒,为协调平衡市场主体收入分配权奠定基础。二是根本切断依靠行政权力获取经济利益的渠道,进一步简政放权,大幅度减少行政审批事项,严查官商勾结、权钱交易行为和案件,从源头上切断依靠行政权力获取经济利益的渠道。三是加快民主政治建设进程,大力健全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对各级财政收支预决算的审核、监督制度,健全各级工会、职工代表大会对行业、用人单位收入分配的参与决策、监督制度等,促进落实公平分配权。四是继续改革完善教育体制和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为“扩中”创造有利条件。
(作者系中国劳动学会副会长)
责任编辑:康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