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丽
2016年11月23日,有“纪录片界奥斯卡”之称的第29届阿姆斯特丹国际纪录片节公布获奖名单,范俭导演的《摇摇晃晃的人间》获得评委会特别奖。
远在万里之外的臧妮得知这一喜讯喜极而泣。要知道,范俭独立创业,曾历尽艰辛,能摘取顶级大奖,缺不了妻子兼制片人臧妮的鼎力相助。
离开央视,故乡幸遇小助理
范俭1977年出生在宁夏,父母都是来自重庆的支边工人。从武汉大学广播电视专业毕业后,范俭加入央视的《今日说法》。没多久,他拍摄了一个死刑犯的故事。故事的主角从农村到城市打拼,在同伙带动下杀人越货,被判死刑后,想通过捐献遗体的方式赎罪。
整个创作过程范俭情感投入很多,后来这片子拿了一个纪录片的奖,范俭才知道自己做的是纪录片。并从此为之着迷。
2003年,范俭报考了北京电影学院,成为导演系纪录片方向的研究生。同时,他被调到《纪事》栏目组。尽管在体制内拍片不愁资金,不愁设备,但他觉得无法全然表达自己,挺苦闷。
2007年,范俭离开央视,独立制作纪录片。
汶川地震后一年,范俭来到都江堰。那场灾难使5000多个家庭失去孩子。很多夫妻想再要孩子。范俭决定拍摄这个特殊事件。臧妮就在这时出现了。
当时臧妮在重庆读大三。她参加了校话剧社,因流感之类的公共安全问题不能排演。小剧场隔壁是一个小型影展的办公室,臧妮常过去玩。既然这边停了,不如去那边帮忙吧。
影展开幕那天,作为组织者,臧妮带大家去吃火锅。嘉宾范俭走在她旁边,一下就被这个眉清目秀、性格活泼的女孩吸引了,便主动搭讪。
两人一聊,臧妮颇感惊奇,心想:这个北京人怎么能讲一口流利的重庆方言?说话还这么逗?尤其范俭说起正在都江堰拍摄的事,她产生了浓厚兴趣,就半开玩笑,“需要帮手吗?我可以扛三脚架。我从小干农活,身体结实呢。”臧妮一脸认真,范俭觉得她挺可爱,而且因为要拍女人怀孕生子的过程,他怎么都觉得与自己有距离,于是说:“就给你一次机会。”
天然投契,拍片拍成了情侣
采访对象是一对失去独生女儿的中年夫妻,祝俊生和叶红梅。叶红梅属于高龄产妇,只好选择试管怀孕。每次花费3万元左右。不幸的是,范俭来到这里时,她第一次尝试失败,正准备第二次。
当地医疗条件不够,要做试管婴儿只能去成都。每次手术、复查持续几个月,去成都就得住院或住宾馆。虽然国家报销医疗费用,但来回路费、食宿只能自己负担,对收入很低的叶红梅夫妻来说,非常不容易。
没几天,臧妮和女主人好得像亲姐妹。臧妮没学过拍摄,但她有强大的直觉和感受力。叶红梅夫妻在板房门口种菜,臧妮指点着,“多拍拍这个,他们经历了那样大的灾难,也还是喜欢日常点滴。”范俭颇感意外,他的纪录片都是大主题,拍得也大气,但总觉缺点什么,这时才明白,自己缺的是女性情感上特有的细腻。
拍摄期间,能力超强的臧妮为范俭做场记、录音、制片、剪辑等各类工种。她“鬼点子”还贼多。比如山区风大,录音容易有杂音。臧妮在附近旅游景点寻来套手的保暖条,花花绿绿罩在话筒上,居然管用。
除条件极其艰苦,范俭最头疼的就是缺钱。当时的制片人梁为超正拉朋友们入股。范俭学他,问刚认识的臧妮,“你要不要入股啊,将来分钱的。”出于对“师傅”的崇拜,臧妮二话没说,掏出1万元。三四年后才收到还款,只有本金没利息。此时,两人已经快结婚了。
新锐导演范俭
筹来的钱很快用完。走投无路时,2009年12月,范俭用现有素材剪出片花,带到广州国际纪录片大会。NHK和半岛电视台英语频道先后成为这部《活着》的合作制片方。
2010年春天,叶红梅开始第二次生育尝试。体外受精的胚胎移植之后,要住院两个星期保胎。她谨小慎微,连喷嚏都要忍住。
不料,结果出来后:失败!这次叶红梅夫妻死了心,反倒很平静。范俭以为拍摄可以结束了,请他们吃了个饭。饭桌上,大家谈的是怎么收养一个小孩。
此后范俭回到北京。一个月后,一通电话又把他拽回都江堰。叶红梅怀孕了,自然受孕。医生分析,就是因为失败之后叶红梅彻底放松了。
2011年5月20日,男婴的第一声啼哭响起,端着摄影机的范俭和旁边的臧妮,忍不住热泪盈眶。
片子前后拍了一年半,投資方看后非常满意,且在国内外获得不少奖项。更令范俭兴奋的是,其间因配合默契,他和臧妮的感情不断升温,竟成了情侣。
夫妻携手,获纪录片奥斯卡奖
接着范俭拍《吾土》。没找到专业制片人加盟,臧妮就学当制片人。她报了新东方的英语课程,学着做预算,准备资料,写海量邮件。见她忙得一塌糊涂,范俭很心疼,但没抱太大希望,因为说服别人来投钱太难。
然而,臧妮一个“黄毛丫头”,竟奇迹般申请到了釜山电影节的AND基金、圣丹斯电影节的纪录片基金。范俭喜出望外。他在讲述如何为纪录片找资金的文章里调侃,“估计看完这篇文字的导演们,都会去请自己老婆做制片人。”
有了能干的媳妇,范俭再也不为钱发愁了。也许受臧妮影响较深,他的风格也渐渐清晰:画面干净沉稳,叙事流畅细腻,有娓娓道来之感。
2015年年初,因出生时缺氧造成脑瘫的余秀华,凭借诗作《穿过大半个中国去睡你》红遍中国。在臧妮撮合下,视频网站优酷答应出资,让范俭给余秀华拍个短片。
第一次去拍摄,在余秀华湖北农村的家里呆了七天。余秀华说,19岁那年,母亲为她招了上门女婿。他外出打工时,两人相安无事。回家就不太平,两人分房住,在一个房间必定吵架。“他看我老写诗就不顺眼,我看他在那儿也不顺眼。”
她很早就想结束这段毫无爱情的婚姻。以前因为经济不独立,没法照顾自己,成名后经济独立,加快了离婚进度。她不停地与家庭和社会博弈,其间经历了妥协、反抗。同结婚近20年的丈夫离婚,是《摇摇晃晃的人间》的一条主线。终于离婚后,片中又出现了不同女性价值观的反差:余母泪流不止,骂女儿“心硬”,她认为为了“完整的家”不该离婚,而余秀华坚持为自己活着。
拍片时,大大咧咧的余秀华有时会露出大腿或乳沟,范俭会避免拍到。臧妮说:“为什么不拍?女人就是要展示她的身体啊,包括她梳头发,往脸上擦油,都应该拍。”范俭仔细想想,觉得她说得对。
生活中范俭和臧妮几乎不吵架。但牵涉到做片子,常争得昏天黑地。最激烈的一次,范俭觉得《摇摇晃晃的人间》名字太长,不如改成《摇摇晃晃》。臧妮觉得改后会失掉许多味道。谁也说服不了谁。臧妮说:“你要改了,我就跟你分手!”范俭只好屈服。
臧妮声音软软的,“我第一次这么说。这个也只能用一次,再用就没效啦。”臧妮自認为对细节很敏感,可没有范俭的全局意识。范俭很有智慧,好多时候臧妮很佩服他。
这部纪录片拍摄制作了一年多。2016年11月23日,29届阿姆斯特丹国际纪录片节上,《摇摇晃晃的人间》获得IDFA 纪录长片评委会特别奖。
范俭给妻子发去几个字:“评审团特别奖”。国内还在半夜。第二天一早,臧妮醒来看手机,呜呜哭了好久。为这部片子,他们付出了太多艰辛。
纪录片《活着》讲述汶川地震
如今,夫妻俩已从北京移居重庆,它是臧妮和范俭父母的家乡。这里的生活跟北京不大一样,比如人们只爱吃应季蔬菜。冬天有包包白、儿菜,有熬到粥里粘粘的东湾菜,春天有嫩胡豆、牛皮菜,夏天有各种豆和瓜。
范俭喜欢上了这种生活。他决定“以后有了小孩就放农村养,让孩子去网蜻蜓,野到无边无际”。
现在,范俭凭借众多获奖作品,已成纪录片大牛。昔日小帮手臧妮,也“炼”成业内小有名气的制片人。历经7年的人生风雨,这对“黄金搭档”终于用爱照亮了彼此的前程。
(图片由本文作者提供
编辑 赵莹 zhaoyingno.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