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汴京戏剧文化
——以《东京梦华录》为主要考察对象

2017-04-24 01:51牛慧芳
关键词:梦华影戏傀儡

牛慧芳

(河南科技学院 文法学院,河南 新乡 453003)

北宋汴京戏剧文化
——以《东京梦华录》为主要考察对象

牛慧芳

(河南科技学院 文法学院,河南 新乡 453003)

北宋时期,伴随商品经济的繁荣,戏剧也迅速发展。试以孟元老《东京梦华录》为主要考察对象,根据书中对汴京社会场景的记载,分析北宋戏剧的历史地位、演出场所、演出情景等。

北宋;汴京;戏剧;《东京梦华录》

北宋时期,随着中国商品经济的活跃,北宋都城汴京由于其政治、文化中心的地位,成为当时最大的商贸城市。高度发达的城市经济和繁荣的商业市场为戏剧的发展营造了成熟的外在环境,戏剧快速发展。北宋成为了中国戏剧发展史上的重要时期,源自唐、五代的优戏,进一步发展,成为了宋代杂剧。

一、研究现状和选题意义

最早关注汴京戏剧的是廖奔先生,他在《汴京杂剧兴衰录》中指出:“对于这样一种历史文化现象,以往我们的注意是不够的。汴京杂剧兴衰的基本面貌,汁京杂剧兴起的时代性和地域性等诸多方面,都缺乏必要的研究和论述。”[1]随后,张大新先生的《宋金都城商业文化的高涨与古典戏曲之成熟》(2004)、《宋金都城的繁盛与古典戏曲的成熟》(2006)、《瓦舍勾栏的创设与宋杂剧的蜕变》(2005)、《中原文化与民族戏曲的形成和发展》(2012)分别从城市商业文化、城市剧场、中原文化的角度探讨了古典戏剧的形成、成熟和发展历史,其中部分涉及到北宋汴京杂剧的形成和发展情况。目前,尚未看到以北宋汴京戏剧文化为专题的详尽研究和论述。

宋代署名孟元老所撰的《东京梦华录》是一部描述北宋都城汴京繁华生活和市井百态的著作,该书对认识北宋都市经济、社会生活、城市建筑及北宋语言面貌都有重要研究价值,历来备受研究者的重视。郜彦杰(2006)、汪晓鹏(2008)、韩芳(2012)、刘东亮(2013)、闵攀(2014)等,分别从专书词汇、历史地理、休闲娱乐、节日民俗等角度对《东京梦华录》进行了专题研究。《东京梦华录》中记载了大量有关北宋戏剧活动的记录,对研究戏剧在北宋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相对于如饮食类、民俗类等方面的研究而言,对戏剧进行整合梳理的专门性研究较为薄弱。已有研究者对这方面内容进行了观照,如王笑雪《<东京梦华录>(外四种)演艺史料研究》对宋代演艺的表演、说唱、游艺等各方面做了横向的梳理研究,并以时间为线索,纵向梳理从北宋至南宋时期中国古典演艺的传承流变过程;部分举例性质的材料涉及到北宋汴京戏剧。但是由于研究方向、范围、视角不同,目前尚未见到关于北宋汴京戏剧的系统性、完整性研究成果。

北宋汴京戏剧文化在中国戏剧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廖奔先生在《中国戏曲发展史》中指出:人类戏剧发展历史分为宗教戏剧和世俗戏剧两个阶段;与前者不同,世俗戏剧是以娱人为目的,以审美为动机。中国戏剧的成熟有赖于世俗戏剧阶段的到来;其兴起时间是商业都市经济繁荣的宋代,这比在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开始的世俗戏剧阶段提前了好多个世纪。[2]

本文以《东京梦华录》为参照,穷尽性地将其涉及北宋汴京戏剧文化的材料予以梳理,分析、探讨北宋时期汴京的戏剧文化现象,对其进行系统研究。

二、北宋戏剧的演出场所

据《东京梦华录》等材料,整理出汴京戏剧的演出场所主要有三种,分别是:瓦舍勾栏,庙宇剧场,楼台亭子、乐棚。

1.瓦舍勾栏

北宋商品经济兴盛,汴京城里陆续产生了众多供市民游乐的商业性场所,人称“瓦舍”(或“瓦子”、“瓦肆”)。瓦舍是北宋市井商业游乐区,内设众多的勾栏,瓦舍内除了游艺,还提供饮食和其他消费,是市民游乐的理想场所,也是北宋杂剧的主要表演场所。

“汴京的瓦舍勾栏兴起于北宋仁宗中期(1023—1063)到神宗(1068—1085)前期的十几年间”。[3]《东京梦华录》记载,汴京著名的瓦舍有:新门瓦子、桑家瓦子、中瓦、里瓦、朱家桥瓦子、州瓦子、亚其里瓦、街西保康门瓦子、州北瓦子、宋门外瓦子、州西梁门外瓦子、潘楼并州东西瓦子等12个。瓦舍里有数量不等的勾栏,是戏剧等商业演出的场所。桑家瓦、中瓦、里瓦三座瓦子中,一共有五十多座勾栏,平均每座勾栏有十七八座,最大的勾栏可容纳数千人进入。

“自宣徳东去东角楼,乃皇城东南角也。……街南桑家瓦子,近北则中瓦,次里瓦。其中大小勾栏五十余座。内中瓦子莲花棚、牡丹棚、里瓦子、夜叉棚,象棚最大,可容数千人。自丁先现、王团子、张七圣辈,后来可有人于此作场。瓦中多有货药、卖卦、喝故衣、探搏、饮食、剃剪、纸画、令曲之类。终日居此,不觉抵暮。”(《东京梦华录》卷二“东京楼街巷”条)

勾栏使宋杂剧开始有了固定的演出场所,宋杂剧也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化,产生了商业化的杂剧演员,杂剧开始由宫廷走向市井平民,演员和市民建立起了一种新型的商业经济关系。勾栏中,各种演艺形式的共存,又促进了杂剧对其他表演形式的吸收和融合,促使宋杂剧向成熟形式发展。

2.庙宇和楼台亭子

除了固定的瓦舍,北宋戏剧的表演场地遍及整个城市。节日里,汴京的重要街巷、寺院宫观、城门、园林等繁华处临时搭建许多独立于瓦子之外、自成专场的勾栏以及彩楼、露台和乐棚等,来供人们耍闹、欣赏节目等。这些临时搭建的休闲娱乐设施是对固定勾栏瓦子的有益补充,流动的勾栏里呈现的宫廷乐舞和民间百戏节目满足了节日期间东京百姓对休闲娱乐活动的特殊需求。由于是特殊时期而增添的临时性娱乐设施,里面的演出更是聚集了勾栏瓦子内的精华项目,具有极强的代表性和观赏性。

汴京相国寺也举办各种游艺活动,类似于瓦舍。北宋王安石《相国寺启同天道场行香院观戏者》:“侏优戏场中,一贵复一贱。心知本自同,所以无欣怨。”说明相国寺也时常有戏剧活动,其他如开宝寺、景德大佛寺等也常搭设乐棚作为杂剧的临时演出场所。《东京梦华录》中记载了临时的戏剧演出场所,如下表所示:

表1 《东京梦华录》记载的临时表演场所

三、北宋戏剧的主要类型

通过对《东京梦华录》的材料梳理,参照其他诸如《都城纪胜》《武林旧事》《梦梁录》等材料,北宋戏剧主要的类型有:

1.汴京杂剧

汴京杂剧兴起于宋仁宗末期,徽宗时期达到繁盛。杂剧以汴梁为中心向外辐射,在中原一带进行传播。宋仁宗后,杂剧成为了当时最活跃的艺术形式。在瓦舍勾栏中,平常都会聚集数千人观看杂剧等演艺形式,《东京梦华录》卷五“京瓦伎艺条”记载:“不以风雨寒暑,诸棚看人,日日如是”,形象地描绘了瓦舍勾栏中的热闹盛况。

除了日常的杂剧演出,在传统节日或重大庆典中,如元宵、中元和皇帝诞辰等,瓦舍勾栏的杂剧演员和教坊、军中演员等会在城门、闹市等临时搭台演出杂剧。《东京梦华录》中对传统节日和庆典的描写中,杂剧随处可见,如:

“正月十五日元宵,大内前自岁前冬至后,开封府绞缚山棚,立木正对宣德楼,游人已集御街两廊下。奇术异能,歌舞百戏,鳞鳞相切,乐声嘈杂十余里,击丸蹴踘,踏索上竿。……内设乐棚,差衙前乐人作乐杂戏……教坊钧容直、露台弟子,更互杂剧。近门亦有内等子班直排立。万姓皆在露台下观看,乐人时引万姓山呼。” (卷六“元宵”条)

“构肆乐人,自过七夕,便般“目连救母”杂剧,直至五十日止,观者增倍。”(卷八 “中元节”条)

“六月六日州北崔府君生日,多有献送,无盛如此。……作乐迎引至庙,于殿前露台上设乐棚,教坊钩容直作乐,更互杂剧舞旋。”(卷八“六月六日崔府君生日二十四日神保观神生日”条”)

杂剧的兴盛也促使了杂剧从业人员的数量增加,据《乐书·俗部·杂乐·教坊乐》记载,汴京的官籍乐人数量很大,教坊、云韶部、钧容直、东西班乐一共近千人。这些乐人在各种庆典时进行表演,如:

“教坊钧容直,每遇旬休安乐,亦许人观看。每遇内宴前一月,教坊内勾集弟子小儿,习队舞,作乐杂剧节次。”(《东京梦华录》卷五“京瓦伎艺”条)

在勾栏中从事杂剧演出的多是“露台弟子”,他们是城市商业化演出中的民间艺人。《东京梦华录》卷五“京瓦伎艺”条对崇宁、大观以来的艺人进行了详细的记载,其中就包括一些杂剧演员。这些杂剧演员和官籍的杂剧从业者也经常进行合作,如:

“其村夫者以杖背村妇出场毕,后部乐作,诸军缴队杂剧一段,继而露台弟子杂剧一段,是时弟子萧住儿、丁都赛、薛子大、薛子小、杨总惜、崔上寿之辈,后来者不足数。”(《东京梦华录》卷七“驾登宝津楼诸军呈百戏”条)

2.傀儡戏

傀儡是用布或木头等做成类人或物的玩偶。傀儡戏指人操纵玩偶进行表演的戏剧形式。北宋的傀儡戏,包括杖头傀儡、悬丝傀儡、水傀儡、药发傀儡等。

杖头傀儡,即今天的杖头木偶,艺人操纵托棍傀儡进行表演。《东京梦华录》卷五“京瓦伎艺”条记载:“杖头傀儡任小三,每日五更头回小杂剧,差晚看不及矣。”可知,北宋汴京著名的杖头傀儡艺人任小三表演的傀儡戏,风靡一时,颇受欢迎。

悬丝傀儡,也就是提线木偶,傀儡身长尺许,关节部分以线连缀,艺人在上方提线操纵,傀儡在下方表演。我国汉唐时代即有悬丝傀儡,宋代悬丝傀儡艺人的技艺更加高超,被冠以“金线”之名,《东京梦华录》卷五“京瓦伎艺”条所载张金线即为当时著名的悬丝傀儡艺人。

药发傀儡,《东京梦华录》卷六“元宵”条有“李外宁,药发傀儡”的记载,但没有具体演出情况的史料。邱雅芬认为药发傀儡是一种以火药为动力,类似于焰火的傀儡艺术。[4]

水傀儡就是在水上表演的有情节的木偶戏。《东京梦华录》卷七“驾幸临水殿观争标锡宴”条详细地记载了汴京水傀儡戏气势恢宏的演出场面:

“又有一小船,上结小彩楼,下有三小门,如傀儡棚,正对水中。乐船上参军色进致语,乐作,彩棚中门开,出小木偶人,小船子上有一白衣垂钓,后有小童举棹划船,辽绕数回,作语,乐作,钓出活小鱼一枚,又作乐,小船入棚。继有木偶筑球舞旋之类,亦各念致语,唱和,乐作而已,谓之‘水傀儡’。”

关于北宋傀儡戏的演出内容及艺人的演出水平等情况,《梦粱录》卷二十“百戏伎艺”条记载道:

“凡傀儡,敷演烟粉、灵怪、铁骑、公案、史书、历代君臣将相故事话本,或讲史,或作杂剧,或如崖词。如悬线傀儡者,起于陈平六奇解围故事也,今有金线卢大夫、陈中喜等,弄得如真无二,兼之走线者尤佳。更有杖头傀儡,最是刘小仆射家数果奇,大抵弄此多虚少实,如巨灵神姬大仙等也。其水傀儡者,有姚遇仙、赛宝哥、王吉、金时好等,弄得百怜百悼。兼之水百戏,往来出入之势,规模舞走,鱼龙变化夺真,巧艺如神。”

可见,北宋傀儡戏表演形式多样、内容丰富、表演名家辈出。《东京梦华录》卷五“京瓦伎艺”条记录了汴京傀儡戏的一些著名演员:“杖头傀儡,张金线。李外宁,药发傀儡。张臻妙、温奴哥、真个强、没勃脐、小掉刀,筋骨上索杂手伎。”说明,当时傀儡戏比较成熟,已经产生了大量优秀的傀儡戏艺人。大量的傀儡戏演出团体在城乡各处表演,使得傀儡戏盛极一时,深得民众喜爱。而且,北宋傀儡戏表演已经有脚本,脚本多参照话本,即说话人说唱故事的底本。这也是傀儡戏发展历史上的重大发展,促使傀儡戏在表演题材、技巧等发生了质的发展,使傀儡戏有了丰富多彩的文学元素,使之成为集歌、舞、文学为一体的综合性艺术形式。

3.影戏

影戏指利用影偶来扮演各类角色,以灯光映于帷布上,具有一定故事情节的表演艺术。两宋时期,影戏也迎来了繁盛时期。影戏的种类繁多,大体可分为纸影戏、皮影戏、手影戏、人影戏四种。《都城纪胜·瓦舍众伎》:“凡影戏乃京师人初以素纸雕镞,后用彩色装皮为之。”

影戏因为内容贴近下层人民生活,形象生动、表现力强,深受人们喜爱。北宋高承《事物纪原》“影戏”条记载:“宋朝仁宗时,市人有能谈三国事者,或采其说,加缘饰作影人,始为魏、吴、蜀三分战争之像。”这是历史上关于皮影戏最早的记录。北宋张耒《明道杂志》则记载了一名影戏爱好者:“京师有富家子,少孤专财,群无赖百方诱导之,而此子甚好看弄影戏,每弄至斩关羽,辄为之泣下,嘱弄者且缓之。”《东京梦华录》卷六元宵条也记录了宋人,特别是儿童对影戏的喜爱:

“诸门皆有宫中乐棚,万街千巷,尽皆繁盛浩闹。每一坊巷口,无乐棚去处,多设小影戏棚子,以防本坊游人小儿相失,以引聚之。”

《东京梦华录》卷五“京瓦伎艺”条记载了汴京著名的影戏艺人:“董十五、赵七、曹保义、朱婆儿、没困驼、风僧哥、俎六姐,影戏。丁仪、瘦吉等”。此外,还有真人乔装影戏皮偶的表演。《东京梦华录》中提到“弄乔影戏,刘百禽”极有可能是真人表演的影戏。

4.傩戏

傩是中国非常古老的文化现象,古代先民通过傩来祛除疫病、战胜邪鬼、保佑平安。傩戏是由傩礼吸收民间的歌舞、戏剧等而逐渐演化而来的戏剧形式。

《东京梦华录》卷十“除夕”条记载了北宋宫廷傩戏的情景:

“至除日,禁中呈大傩仪,并用皇城亲事官。诸班直戴假画,绣画色衣,执金枪龙旗。教坊使孟景初身品魁伟,贯全副金镀铜甲装将军。用镇殿将军二人,亦介胄,装门神。教坊南河炭丑恶魁肥,装判官。又装钟馗、小妹、土地、灶神之类,共千余人,自禁中驱崇出南薰门外转龙弯,谓之“埋崇”而罢。是夜禁中爆竹山呼,声闻于外。土庶之家,围炉团坐,达旦不寐,谓之“守岁”。”

北宋傩礼嬗变成傩戏,一是表演舞台发生变化,由宫廷禁中,出南薰门外;二是表演时间发生变化,改为除夕夜举行;最重要的是表演角色出现专业队伍,由教坊乐工和皇城诸班直等装扮门神将军、判官、钟馗小妹、土地、灶神之类。

乡人傩更进一步向娱乐形式转化,出现了集沿门逐流疫、沿门乞讨、沿门卖艺于一体的“打夜胡”。《东京梦华录》卷十“十二月”条载:

“自入此月,即有贫者三数人为一火,装妇人、神鬼,敲锣击鼓,巡门乞钱,俗呼为‘打夜胡’,亦驱崇之道也。”

《东京梦华录》描绘了北宋汴京的市井百态,从中可以看到汴京城的戏剧活动,这是北宋戏剧的一个缩影。从演出场所、演艺从业者到戏剧内容、表现形式等,北宋戏剧对当时和后世都产生了深远影响。从横向看,随着民间艺人的流动,包括汴京杂剧在内的戏剧文化得到了民间普及。从纵向看,到了南宋,随着北方伎艺流亡到临安,各样戏剧更加受到重视,表演手段和内容亦进一步向综合性发展,最终促成元杂剧的形成。

[1]廖奔.汴京杂剧兴衰录[J].河南大学学报,1987(2):45-51.

[2]廖奔.中国戏曲发展史[M].中国戏剧出版社,2013:37.

[3]廖奔.中国古代剧场史[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7:42.

[4]邱雅芬.中日傀儡戏因缘研究[M].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196.

[5]孟元老.东京梦华录[M].中华书局,2007.

[6]张大新.宋金都城商业文化的高涨与古典戏曲之成熟[J].大连大学学报,2004,25(5):50-54.

[7]张大新.瓦舍勾栏的创设与宋杂剧的蜕变[J].河南大学学报,2005,45(6):10-14.

[8]张大新.宋金都城的繁盛与古典戏曲的成熟[J].文学评论,2006(3):91-100.

[9]张大新.中原文化与民族戏曲的形成和发展[J].文艺研究,2012(8):96-106.

[10]郜彦杰.《东京梦华录》词汇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11]汪晓鹏.《东京梦华录》的历史地理史料价值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12]韩芳.北宋东京休闲娱乐活动研究——以《东京梦华录》为中心 [D].河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13]刘东亮.北宋东京岁时节日研究——以《东京梦华录》为基础[D].中央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

[14]王笑雪《东京梦华录》(外四种)演艺史料研究[D].山西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

[15]闵攀.《东京梦华录》民俗记述研究[D].河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

Class No.:J825 Document Mark:A

(责任编辑:宋瑞斌)

Theater Culture of the Northern Song Dynast Described in DongjingMenghualu

Niu Huifang

(School of Humanities and Law Henan, Institut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Xinxiang, He’nan 453003,China)

In the Northern Song Dynast, drama had developed rapidly due to the prosperity of commodity economy. DongjingMenghualu, written by MengYuanlao, described the prosperity scene of Bianjing, which was the capital of the Northern Song Dynasty. The paper analyzed the historic status, stage performance of the drama in the Northern Song Dynasty.

the Northern Song Dynasty; Bianjing; drama; DongjingMenghualu

牛慧芳,讲师,河南科技学院;在读博士,中央民族大学。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字学。

2016年度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成果(编号:2016-GH-069)。

1672-6758(2017)04-0152-5

J825

A

猜你喜欢
梦华影戏傀儡
早期“影戏教育”建构的矛盾性研究
——以1907—1921年《东方杂志》为例
领略宋朝极致生活美学——读《大宋梦华》
水傀儡考论
东汉
东汉———皇帝成为受人摆布的傀儡
无题(1)
宋金影戏图像释读与研究——兼论早期影偶的形制及其与木偶戏的关系
湖湘吴氏响塘纸影戏艺术语言探析
《东京梦华录》中呈现的北宋时期的游戏活动
简说江玉祥著《中国影戏与民俗》(修订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