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2例重症院前急救患儿流行病学分析及转运探讨

2017-04-24 17:36李敬衡王东晓钟柳明
中国实用医药 2017年6期
关键词:院前急救

李敬衡 王东晓 钟柳明

【摘要】 目的 探讨922例重症院前急救患儿的流行病学特点及转运方法, 总结本地区重症患儿院前急救的流行病学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急救中心受理的922例重癥患儿的性别、年龄、疾病类型、救治情况、转运效果等指标。通过数据分析, 找出本地区重症患儿院前急救疾病谱、发病时间、转运高峰、救治关键的规律和特点。结果 疾病分布中以新生儿疾病最多(560例, 占60.74%), 比例最高的为早产儿生活能力低下(264例, 占47.14%);市内运转696例, 占75.49%;市外运转226例, 占24.51%;运转半径为3~150 km, 院前急救反应时间为3~40 min。结论 通过对转运危重患儿病情的早期识别、生命支持措施等转运策略优化, 能够提高转运成功率, 提高危重患儿的救治率。

【关键词】 院前急救;转运;小儿危重症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7.06.093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epidemiological analysis and transfer method of 922 cases of severely ill children with pre-hospital emergency, and to summarize epidemiological features of severely ill children with pre-hospital emergency in this region. Methods Retrospective analysis were made on indexes of gender, age, disease types, treatment situation and transfer effect in 922 critical illness children accepted in emergency center. Through data analysis, the rule and character of disease spectrum of pre-hospital emergency, onset time, transshipment peak and secure key were find out in severely ill children of this region. Results Newborn disease had the most cases (560 cases, accounting for 60.74%) in disease distribution, with highest percentage as low life ability for premature babies (264 cases, accounting for 47.14%). There were 696 cases of inner city transfer cases, accounting for 75.49%, and 226 cases of outside city transfer cases, accounting for 24.51%, with transfer radius as 3~150 km, and pre-hospital emergency response time as 3~40 min. Conclusion Through early identification and life support measures for the disease of critically ill children, the success rate can be improved, and the secure rate of critically ill children can be improved.

【Key words】 Pre-hospital emergency; Transfer; Pediatric critical illness

儿童急救转运是一项主动把流动的重症加强护理病房(ICU)送到重症患儿身边的双程转运系统。与成人相比, 儿科急症以感染性和先天性疾病为主, 意外伤害因其发生率日益增高, 已成为儿童期死亡的首位原因。同时, 儿科疾病具有起病急、变化快、发展猛、病情险、病死率高的特点, 因此儿科急症的高风险性需要建立儿科急诊医疗体系[1]。而转运均需运用标准化的救护车, 转运过程中需要完善填写生命体征、血流动力学及通气数据的表格。因此, 建立转运管理制度、早期干预和强化质量控制十分必要。本院通过多年的临床实践经验总结出小儿危重症远距离院前急救转运的有效方法及注意事项, 现具体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12月~2016年11月本院急救中心受理的922例重症儿科患儿为研究对象, 其中, 男510例, 女412例, 年龄5 d~11岁;调查对象均为研究期间受理的120院前急救的重症患儿。

1. 2 急救方法

1. 2. 1 院际转诊的接、转诊 ①本院120调度人员筛除功能:120调度人员使用标准话语和专业业务通过患儿家属的描述分检出可行病例, 进一步了解患儿所处的状况, 评估患儿病情, 就潜在危险因素提醒院际转运对患儿病情的影响及不可抗力的各种困难, 让患儿、家属权衡利弊合理选择, 在安全第一的前提下, 最终将有能力实施转接的任务传至急救院际转运中心[2]。②分诊人员负责接诊:未经本院医生会诊同意转往本院的患儿, 调度人员接诊时把需要转诊的患儿姓名、年龄、性别以及基本的病情登记清楚, 再向上级医生报告并得到同意, 经过人员调配后才进行院际转诊。

1. 2. 2 院际转诊医疗管理和设备维护 院际转诊一般由医生、护士和司机各1名负责所管区域, 护士负责统一协调管理。接诊医生应尽量在转运前完善相关辅助检查(血常规、血气分析、血生化、胸片等), 运用标准早期预警评分(EWS), 采用呼吸频率、血氧饱和度(SpO2)、体温、血压、心率、意识状态、尿量等指标评价转运患儿情况。将分值≥3~4分的患儿设为潜在危重患儿, 按要求做好院前和院内急救无缝隙链接, 做到院前和院内信息互通, 患儿合理转送与安置, 急救患儿病情通报以及交接器材与设备。转运过程中, 采取以下措施保证转运安全:①维持患儿血糖稳定;②维持体温稳定、维持呼吸道通畅:清除患儿呼吸道分泌物, 必要时进行气管插管、呼吸机支持, 维持有效通气。③循环支持:患儿转运过程中要监测血压、心率及血氧饱和度[3, 4]。

1. 2. 3 院际转诊制度管理 建立院际转诊的接诊制度、病情告知制度、设备管理制度、转运车使用制度、交接班制度等制度。并以文书制定下来要求全科医护司人员严格遵守[5]。

1. 3 观察指标 回顾性分析急救中心受理的922例重症患儿的性别、年龄、疾病类型、救治情况、转运效果等指标。通过数据分析, 找出本地区重症患儿院前急救疾病谱、发病时间、转运高峰、救治关键的规律和特点。

2 结果

2. 1 发病年龄及疾病类型分析 ①发病年龄:所有922例患儿中, <1个月患儿560例, 占60.74%;1个月~1岁患儿204例, 占22.13%;2~3岁患儿91例, 占9.87%;≥4岁患儿67例, 占7.27%。②疾病类型:所有922例患儿中, 新生儿疾病560例, 占60.74%;重症肺炎56例, 占6.07%;中枢感染97例, 占10.52%;其他感染性疾病34例, 占3.69%;小儿惊厥133例, 占14.43%;意外伤害9例, 占0.98%;其他疾病33例, 占3.58%。新生儿疾病560例中, 早产儿生活能力低下264例, 占47.14%;新生儿窒息77例, 占13.75%;败血症54例, 占9.64%;肺透明膜病31例, 占5.54%;高胆红素血症40例, 占7.14%;胎粪吸入综合征22例, 占3.93%;新生儿肺炎46例, 占8.21%;其他疾病26例, 占4.64%。

2. 2 運转范围 市内运转696例, 占75.49%;市外运转226例, 占24.51%;运转半径为3~150 km, 院前急救反应时间为3~40 min。

2. 3 运转高峰 每年3~6月份为转运高峰期, 其中普儿:新生儿比例约为1∶1 ;其他时间普儿:新生儿比例为1∶2左右。

2. 4 转运措施 主要有呼吸支持, 液体复苏;其中新生儿气管插管、呼吸囊辅助呼吸比例高, 气道管理、循环支持、神志监测同样重要。

3 讨论

由于患儿年龄差距较大, 病情复杂多样, 且病情重、进展迅速, 在转运过程中存在较大的风险。因此, 要求转运工作者需要具备较高的急救水平和意识, 较好的应变能力和心理素质, 熟练掌握急救技能, 包括握供氧、呼吸道清理及合理使用药物等, 并通过急救网络, 将危重患儿直接转入ICU, 尽快得到救治[6-10]。

本院院前急救队是粤闽赣边区域最大的一支急救队伍, 目前急救范围以覆盖梅州市及江西、河源、福建、汕头等地, 近1年来每月平均完成重症患儿院前急救100余例。接诊患儿均有专科儿科医师负责转运, 转运急救车内配备心电监测仪、复苏囊、氧气瓶、基本急救药物和设备等, 以保障转运途中患儿安全。

根据本院多年的临床实践经验总结出转运成功的关键是转运前稳定病情, 把握转运时机。其依赖于:①有经验的、设备齐全的、儿科专业的转运队伍;②熟练掌握各类操作技术:③转运前对患儿进行危重病例评分, 严格评估患儿的病情情况, 科学确定转运方案, 是评价患儿危重程度是否能够转运的指征;④现场救护为转运成功奠定基础, 转运前做好初步救护处理, 使患儿病情较稳定, 适于转运;⑤保持呼吸道通畅, 适当放宽气管插管指征;⑥建立有效静脉通道, 及时纠正低血糖、低体温、酸中毒;⑦转运途中的救护十分重要, 应进行监测生命体征, 严密观察患儿病情变化, 维持生命体征稳定, 病情变化随时抢救处理;⑧与本院急救中心、新生儿 ICU(NICU)、儿科 ICU(PICU)保持移动电话联系, 开通的绿色救护通道, 使危重患儿快速进入相应科室进行抢救;⑨入院后应按病情轻重做好分类和诊治工作[11-13]。

同时, 作者通过数据发现, 所有922例患儿中, <1个月患儿560例, 占60.74%;1个月~1岁患儿204例, 占22.13%;2~3岁患儿91例, 占9.87%;≥4岁患儿67例, 占7.27%。新生儿疾病560例, 占60.74%;重症肺炎56例, 占6.07%;中枢感染97例, 占10.52%;其他感染性疾病34例, 占3.69%;小儿惊厥133例, 占14.43%;意外伤害9例, 占0.98%;其他疾病33例, 占3.58%。新生儿疾病560例中, 早产儿生活能力低下264例, 占47.14%;新生儿窒息77例, 占13.75%;败血症54例, 占9.64%;肺透明膜病31例, 占5.54%;高胆红素血症40例, 占7.14%;胎粪吸入综合征22例, 占3.93%;新生儿肺炎46例, 占8.21%;其他疾病26例, 占4.64%。市内运转696例, 占75.49%;市外运转226例, 占24.51%;运转半径为3~150 km, 院前急救反应时间为3~40 min。

每年3~6月份为转运高峰期, 其中普儿:新生儿比例约为1∶1 ;其他时间普儿:新生儿比例为1∶2左右。转运措施主要有呼吸支持, 液体复苏;其中新生儿气管插管、呼吸囊辅助呼吸比例高, 气道管理、循环支持、神志监测同样重要。

本地区儿童院前急救, 特别是院际转运的病例数有逐步上升的趋势, 可能与生育政策的转变及分级诊疗的深化有关。故试提出以下对策探讨:①根据疾病谱加强对婴幼儿重症肺炎、神经系统疾病(中枢感染、癫痫持续状态)[14]、早产低出生体重患儿的病情监测。②重症新生儿转运是当前儿内科院前急救的重点, 其中极低、超低体重儿的安全转运更是难点所在, 关键在于气道管理及循环保障。③可适当对下级医疗机构的相关人员组织定期培训, 培养其对重症儿童病情的早期识别[15]。

总之, 通过流行病学分析, 明确网络内转运患儿的疾病谱, 疾病分布的时间规律及转运的时间高峰。有计划地协调有关各方面, 分工协作, 才能达到有序成功转运的目的。本研究由于收集数据的时间段较短, 且所处地区区域较局限, 所得结果存在一定局限性, 今后需进一步深入研究, 以提高分析结果的科学性。

参考文献

[1] 张国英, 涂国芳, 郑静, 等.成都市儿童医院1194例院前急救与转运的危重患儿疾病谱研究.中国小儿急救医学, 2009, 16(3):276-277.

[2] 仇君, 祝益民.院间转运重症患儿流行病学特征分析.中国小儿急救医学, 2013, 20(5):475-478.

[3] 赵亮, 张涛, 周汴生.我院386例院前急救与转运危重患儿的疾病分布分析.中国实用医药, 2014, 9(12):242-243.

[4] 梁冰, 覃小蘭, 汤华波, 等.小儿危重症院前急救转运684例患儿疾病谱的研究.临床急诊杂志, 2014, 15(12):756-757.

[5] 饶袖珍, 杨海红, 谢云菲.基层医院小儿危重症的急救转运128例报道.医药论坛杂志, 2011, 32(16):56-58.

[6] 吴俊贤, 童梁成, 谢凌寒.危重症患者远距离转运的风险因素分析及防范.现代医学, 2014, 42(12):1425-1429.

[7] 牟静飞, 冯军坛, 潘新年, 等.危重新生儿院前急救转运518例分析.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0, 19(35):4559-4560.

[8] 刘瑞冰, 祝益民.小儿危重症远距离院前急救转运3777例报道.中国小儿急救医学, 2010, 17(1):43-45.

[9] 万立东, 李贝, 刘小龙. 北京市院前急救患者流行病学分析.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07, 16(5):551-553.

[10] 张在其, 陈文标, 陈玮莹, 等. 广州市97823例院前急救患者流行病学分析. 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 2011, 23(2):99-103.

[11] 张在其, 骆福添, 陈兵, 等. 我国八个大中城市院前急救流行病学调查分析.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10, 19(11):1130-1136.

[12] 琚沙, 唐洁. 1006例院前急救患者流行病学分析. 四川医学, 2008, 29(6):694-696.

[13] 黄艺仪, 何建桂, 陈妙虹. 广州市院前急救患者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中国医药导报, 2009, 6(34):129-131.

[14] 彭博, 申海鹰, 陈淑芳. 2437例院前急救疾病谱流行病学一般性回顾分析.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2006, 28(2):181-182.

[15] 周海龙. 969例院前急救创伤患者的流行病学研究. 中国急救医学, 2009, 29(7):663-666.

[收稿日期:2016-12-01]

猜你喜欢
院前急救
紧急气管插管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在院前急救中的意义
探讨车祸多发伤患者院前急救方案的应用效果
以组织建设促急救工作发展
序贯评估病情对颅脑外伤患者院前急救效率及预后的影响
序贯评估病情对颅脑外伤患者院前急救效率及预后的影响
急危重症孕产妇的院前急救方法以及护理措施分析
个性化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院前急诊护理中的应用
纳洛酮在院前发生急性呼吸衰竭治疗中的应用效果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