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久明
【摘要】 目的 观察纳洛酮治疗院前发生急性呼吸衰竭患者的效果。方法 46例院前发生急性呼吸衰竭患者, 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 各23例。观察组给予纳洛酮治疗, 对照组给予可刹米治疗, 对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进行比较。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6.96%, 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0.87%, 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用药1 h后, 观察组血氧分压(PaO2)、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血氧饱和度(SpO2)均优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给予院前发生急性呼吸衰竭患者纳洛酮治疗的效果显著, 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关键词】 纳洛酮;院前急救;急性呼吸衰竭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6.08.112在院前急救工作中急性呼吸衰竭属于常见危重症, 该病起病急, 患者在起病前无明显征兆, 且部分患者在未进入医院救治前就已经死亡。所以急性呼吸衰竭患者院前急救是降低该疾病患者死亡率的关键。本文对比分析纳洛酮与可刹米在急性呼吸衰竭患者院前急救中的应用效果, 旨在为患者的临床救治提供参考资料,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收集2014年1月~2015年6月本院急救中心收治的院前发生急性呼吸衰竭患者46例作为研究对象, 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 各23例。观察组男13例, 女10例, 年龄最大80岁, 最小23岁, 平均年龄(67.14±4.85)岁;对照组男12例, 女11例, 年龄最大81岁, 最小24岁, 平均年龄(67.32±4.32)岁。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急救人员均需在最短时间内给予患者仰头举颌法进行气道开放, 将其口腔、呼吸道及鼻腔内异物彻底清除后给予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治疗, 并同时进行持续心电监护, 根据患者具体情况给予按压及电击除颤, 同时使用肾上腺素、阿托品及多巴胺等实施对症治疗。在此基础上, 观察组患者静脉滴注纳洛酮, 0.8 mg为起始剂量, 随后用0.01 mg/min进行维持, 最大剂量≤24 mg。对照组患者静脉滴注可刹米, 剂量为1.5 g。
1. 3 观察指标 详细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急救前后临床症状改善情况及血气指标变化情况。
1. 4 疗效判断标准[1] 用药1 h后患者意识清醒, 呼吸困难、无自主呼吸、咳痰及气喘等临床症状明显改善, 为显效;患者意识清醒, 但其上述临床症状无明显改善, 为有效;均不满足上述指标, 为无效。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1. 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对比 观察组显效15例, 有效5例, 无效3例, 总有效率为86.96%(20/23);对照组显效9例, 有效5例, 无效9例, 总有效率为60.87%(14/23);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 2 两组患者用药1 h后血气指标变化情况对比 用药前, 观察组患者PaO2为(55±4)mm Hg(1 mm Hg=0.133 kPa), PaCO2为(57±3)mm Hg, SpO2为(76.11±3.01)%;对照组患者PaO2为(55±5)mm Hg, PaCO2为(58±3)mm Hg, SpO2为(76.58±3.12)%。治疗前, 两组患者PaO2、PaCO2、SpO2血气指标比较,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用药1 h后, 观察组患者PaO2为(79±4)mm Hg, PaCO2为(41±5)mm Hg, SpO2为(99.51±3.33)%;对照组患者PaO2为(63±3)mm Hg, PaCO2为(49±4)mm Hg, SpO2为(89.12± 3.44)%。用药1 h后, 两组患者PaO2、PaCO2、SpO2血气指标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PaO2、PaCO2、SpO2血气指标改善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急性呼吸衰竭是一种因某种突发原因导致患者出现严重呼吸功能衰竭症状, 患者可见动脉血氧分压降低, 伴有或不伴有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增高的生理紊乱性疾病, 因该疾病起病急, 且病情发展快、死亡率高, 因此院前急救在改善患者预后中具有重要价值[2]。
急性发作期的呼吸衰竭患者机体呈应激反应状态, 下丘脑可释放某种因子对腺垂体起作用, 促进腺垂体释放β-内咖肽, 使患者机体内β-内咖肽水平在短时间内迅速上升。β-内咖肽是一种内源性的吗啡样特殊物质, 可对人体呼吸系统起作用, 使患者出现呼吸抑制现象, 进一步引发其呼吸冲动频率减少, 患者因呼吸动力不足出现呼吸困难症状。纳洛酮属于临床常用的一种抵抗β-内咖肽药物, 其阿片受体可阻断患者中枢神经系统产生的抑制作用, 促进患者中枢神经兴奋, 降低二氧化碳分压, 改善氧分压指数, 纠正患者低氧血症, 逆转患者体内通气抑制现象, 进一步改善患者肺水肿症状, 促进其自主呼吸功能恢复[3]。另外, 纳洛酮药物作用可持续30 min左右, 所以患者在首次用药且临床症状得到改善后, 需继续使用纳洛酮进行维持, 可进一步纠正患者缺氧状态及二氧化碳潴留现象, 减少院前死亡病例。
在本次研究中, 观察组患者采用纳洛酮治疗, 总有效率为86.96%, 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0.87%;且用药1 h后观察组PaO2、PaCO2、SpO2血气指标改善效果均明显优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 纳洛酮治疗院前发生急性呼吸衰竭患者的临床效果显著, 可有效促进患者自主呼吸功能恢复, 提高院前抢救成功率, 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
参考文献
[1] 詹建华, 刘政.纳洛酮与氨茶碱联合治疗小儿急性呼吸衰竭的临床疗效观察.中国妇幼保健, 2014, 29(13):2103-2105.
[2] 杨志文, 伍保凤.院前急救中使用纳洛酮治疗急性呼吸衰竭的疗效观察.临床肺科杂志, 2012, 17(10):1891-1892.
[3] 彭子旋.院前急救对急性呼吸衰竭转运中的运用研究.中国医药指南, 2012, 10(22):186-187.
[收稿日期:2015-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