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游戏教学法在小学体育课中的应用

2017-04-24 22:51王勇
新教师 2017年3期
关键词:体育课教学法游戏

王勇

一、当前小学体育教学中存在的两个弊端

1. 教学目的功利化,忽视学生真实需求。在小学阶段,体育课程的设置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养成适当进行体育锻炼的习惯,树立运动健身的观念,同时传授一些正确的运动姿势及运动技巧,避免学生在运动过程中出现抽筋、肌肉拉伤等不良情况,保证体育活动的安全性。但是就目前情况来看,把竞技体育观念带入教学中的教师不在少数,他们中的大部分人过于追求学生完成运动项目的完整性、系统性和结果的可视性,一味强调投、跑等动作的教学,因此对于学生的体育成绩以呆板的硬性标准来进行评价,并以此视为教学成果的表现,忽视了学生的真实需求,这既影响了教学的进展,又影响了教学目的的达成,使小学体育课程的意义不复存在。

2. 教学手段单一化,缺乏创新与活力。由于对小学体育教学目标的误解,一些教师在上课时毫无教学法可言,仅仅只是将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先作简单的说明,然后进行热身运动,接着边示范边对任务动作进行拆分和讲解,让学生在一旁模仿学习,最后再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练习或个人自由练习。流程过于固定,缺乏体育课应有的活力。而且在练习的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监督也不够到位,时常出现练习即自由活动的局面。由于学生的练习比较散漫和随意,没有真正起到规范和强化的目的,因而又要多花时间反复教学同样的内容,大大浪费了教学的时间,教学的效率也相应降低。可见,教学手段单一化所带来的后果也是十分严重的,它不仅抑制了小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创造性的发挥,也对教学效率造成负影响,是时间与精力的双重浪费。

二、利用游戏教学法提高小学体育课的教学效率

兴趣是引导学生学习的最好老师。在小学体育课中,应用游戏教学法是迎合小学生心理特征、帮助提高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同时对于学生智趣的发展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1. 自主设计,激发参与热情。小学生正处于思维活跃、爱跑爱跳的年纪,很难静下心来,因而教师要自主设计一些趣味小游戏,并鼓励学生积极动手、动脑参与游戏的设计与策划,从而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比如定点投篮,很多学生建议可以设置成计时投篮,在一分钟以内一边唱歌,一边在指定位置往篮筐里投球,既展示了个人才艺,又完成了课程任务,而且整个过程极具观赏性,也能吸引其他的同学前来围观。同时,教师在一旁为围观学生指出投篮学生动作的正误,轻松又严肃,效果非常好。

2. 任务执行,培养挑战意识。角色任务法是当前小学体育游戏教学中应用最为广泛的方法,这是因为,任务执行正好满足了学生心中的英雄主义情怀和成就感。一次次地去挑战自己、战胜自己,完成一个个看似“不可能”的任务,这对于小学生来说是一件非常有成就感的事。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将每一次的教学任务分解,两两一组,一个扮演教练,一个扮演即将出征奥运会的运动选手,玩一个“师徒游戏”。这样,既完成了教学任务,又培养了学生不服输、不放弃、勇于挑战自我的体育精神。

3. 良性互动,增进师生感情。在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尤其重要,因为“教”与“学”是相辅相成的,教师只有充分了解了学生的需求和心理状态,才能根据实际情况对自己的教学进度、教学方法等做出调整;而教师也只有与学生关系融洽、打成一片,才能得到学生们的喜爱。教师加入到游戏中与学生一同进行体育运动,不仅能够增进师生之间的感情,而且能够以身作则,通过游戏过程中标准的行为演示,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有效学习。

4. 友好协作,培养团队精神。友好协作的团队精神也是体育精神中被人所推崇的,尤其是在当今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合作越来越密切,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和协调能力也是一项非常有益的技能。体育教师可以充分利用体育团队运动的优势性,将班级学生固定地划分为一个个小组,在接力跑、篮球、排球等团队运动中,让小组间进行竞争。在平时练习的时候,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练习。为了团队的荣誉,学生的认真度会大大提升,同时,在同伴的相互影响和监督下,每个学生的自觉性也会相应地提高,对该项运动的感情自然也会增加,这对于学生今后的体育发展是非常有利的。

三、游戏教学法在小学体育课程中的应用原则

1. 首选安全性。教师组织和开展的一切活动都要以“安全第一”为准则,这是对体育教学游戏化的第一条硬性指标。因而体育教师在设计游戏的时候,首先应该考虑到游戏中可能会出现的危险。

2. 强度要合理。小学生还处在长身体的阶段,各项机能都还未发展成熟,如果体育活动的时间过长、强度过大的话,身体就会超负荷,可能会造成肌肉的拉伤和劳损,对学生的发育造成不良影响。同时,若体育游戏的强度对体力消耗太大的话,学生很快就会感觉到疲劳,那么参与的热情自然也就会大打折扣,这与游戏教学法提高学生参与热情的初衷是相违背的。教师在游戏应用时,应综合考虑到学生的身体素质,同时还要考虑到男女生的身体适应性差别,为男女生分别设置不同的任务难度。在适度的锻炼中加强趣味,不仅强化了学生的体质,也涵盖了对体育精神的培养。

3. 与生活相联系。所有的学习最后都应回归到生活中去,只有让学生学以致用,将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自身的某种能力,我们的教学目标才算是达到了。体育课也同样如此。开设体育课并不是为了让学生在一分钟之内能够跑多少米、能够投几个篮,而是为了帮助学生树立“生命在于运动”的信念,让学生在生活中也能常常运动,保持健康的体魄。所以,在体育课上进行的游戏不仅要和体育项目有联系,也要和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这样才便于学生在课后也可以自发地开展活动,将体育课延伸到生活中去,从而不知不觉地巩固课堂知识,强化运动习惯。

小学体育由于教学目标功利化、教學手段单一化等原因,课堂氛围比较沉闷,很多学生虽然喜欢运动,但却不喜欢上体育课,在教学中融入游戏元素,是一种很好地化解枯燥、提升学生参与兴趣的教学方法。小学体育教师若能够根据学生的条件和课程的特点,在课堂中开展一些任务式、竞争式、合作式的游戏,想必对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挑战意识和团队精神等都有积极影响,能有效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

(作者单位:福建省罗源县鉴江中心小学)

猜你喜欢
体育课教学法游戏
体育课
爆笑游戏
上好期末三节体育课
"三个结合“上好室内体育课
开放引导式阅读教学法描述
“假弱”教学法你用了吗?
一堂遗憾的体育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