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鸡霍克,是一只小公鸡。
2017年是中国传统的生肖“鸡年”,小鸡霍克非常开心。它觉得,在这一年里,它会有源源不断的好运气。这不,这天晚上,霍克就做了一个美美的梦:在梦中,霍克变身成了大恐龙,而整天欺負它的哈士奇淼淼却不断缩小、缩小,只有小老鼠这么大。
“哈哈哈……”霍克从美梦中笑醒了。它理了理自己漂亮的尾羽,再想想自己刚才做的那个梦,觉得非常好笑:自己怎么会和恐龙搭上关系呢?恐龙这么大,而自己却这么小!
不过隐隐约约中,小鸡霍克好像又曾经听人们说过,鸡就是从恐龙演变来的。难道这是真的?小鸡霍克觉得,自己有必要去了解一下,自己和恐龙到底有没有关系。
未亡的恐龙
经过多方面了解,小鸡霍克了解到,自己还真的和恐龙有那么点关系,甚至可以说,鸡就是一种没有灭绝的恐龙!
哦,天哪!小鸡霍克自己都不敢相信这种结论。这怎么可能呢?
没错,鸟类是恐龙的后裔。早在达尔文时代,他的挚友赫胥黎就发现鸟类的骨骼和恐龙的骨骼比较相似,因此提出了鸟类起源于恐龙的学说。从20世纪后期开始,随着我国辽西一系列带羽毛的似鸟恐龙化石出土,进一步确认了很多恐龙像鸟类一样生有羽毛,为恐龙“穿上了衣服”。接着,曾经被认为是鸟类祖先的始祖鸟被确认兼具鸟和恐龙的特征,之后又有一系列类似的化石被发现。鸟类和恐龙的界限彻底模糊了,连贯了。
恐龙如何飞上天
小鸡霍克好不容易接受了自己和恐龙有关的这一事实,一个新的疑问又出来了:鸟类最明显的特点是可以飞翔,那么,笨重的恐龙是如何飞上蓝天的呢?
它想知道的,也是科学家努力研究的。目前科学界有两种关于恐龙起飞的学说:一种认为,鸟类的进化是从树栖恐龙的林间跳跃开始;而另一种则认为,鸟类的进化是从扇动着翅膀在平原奔跑的恐龙开始的。这两种学说各有各的道理,可是科学家并不满足于此,他们还想要更准确的答案。
2014年,以国家基因库生物多样性基因组学负责人张国捷博士为首的数百名科学家,从现存鸟类各个类群中筛选了48个物种,调用了国内外数台超级计算机,从遗传物质入手,对鸟类的进化进行了全基因组分析,这一成果以专刊的形式在著名的《科学》杂志上发表。分析的结果更倾向于鸟类是从陆地奔跑开始演化的假说。因为,在进化树中,最先分离出来的是鸵鸟这一类,然后是雉鸡等,它们与其他鸟类是姐妹群。我们似乎看到了一个鸟类逐渐从奔跑到飞翔的过程。看来,鸡的家族在鸟类中也算是古老的呀。
这一研究同时确认了,白垩纪灭绝事件也重创了鸟类的祖先,但它们在恐龙灭绝后的1 000万~1 500万年内迅速恢复了元气。灭绝事件后,空余出来的生态资源促成了鸟类的迅速演化,1万多种鸟类凭空出现,大约95%的现存鸟类的祖先都是在这个时间段出现的。
从野外到鸡圈
“我是一只小小小小鸟,想要飞呀飞,却飞也飞不高!”小鸡霍克现在正听着这首歌,心情也有点莫名悲伤:按理说,鸡也属于鸟类的一种,为什么自己的祖辈,不飞翔在蓝天上,像大雁、像天鹅那样自由翱翔,反而钻进了人类的鸡窝?害得现在自己的兄弟姐妹们,经常作为人类的盘中美味,自己也跟着提心吊胆的。
家鸡的祖先是谁?什么时候开始走进人们的家庭?这个问题,科学家也有研究。
家鸡的祖先是原鸡,也被称为红原鸡,是非常漂亮的家伙——至少雄鸡很漂亮。它有火焰一样的鸡冠,乌黑发亮的尾巴,金黄到橙红色的羽毛,翅膀上还有一抹金属绿。今天我们的一些本土家鸡品种,仍然保留着一些这样的特征。原鸡主要分布于我国的南方以及东南亚一些地方,因此,几乎可以确定,家鸡的驯化主要源自亚洲。
达尔文就曾对鸡的起源提出过假说,他认为鸡很可能是在3 000多年前起源自印度,理由是在养鸡大国中国的典籍中曾记载鸡来自“西方”。另一个理由是,在印度公元前1 600多年的遗址中,发现了很多鸡骨,这是当时最古老的记录。今天,我们已经有了更久远的发现,在我国北方数处公元前2 500年左右的遗址中都发现了鸡骨,这距今有4 000多年的历史,也远远超过了原鸡的自然分布范围。我国老一辈鸟类学家郑作新先生在原鸡分布地考察时,注意到当地的原鸡与家鸡的界限很模糊,外观很难区分,公原鸡时常会到鸡圈里与家养的母鸡交配,原鸡与家鸡的后代也常逃入森林。这很可能就代表了家鸡驯养的一种原始状态。因此,很可能我国是最先驯化鸡的地方,至少,我国家鸡的驯养是自成体系的。
后来的遗传分析表明,我国的土鸡和西方的鸡还是有一点遗传差异的,因此,事情可能还要再复杂一点,或者说,家鸡也很可能是多系起源的——鸡可能在不同的地方被驯化,然后通过人类的交流和贸易,各种鸡品种又进行了杂交,这才形成了今天的状况。
鸡,还在长大
小鸡霍克低头看了看自身的羽毛,觉得自己肯定就是红原鸡的后代,这长得也太像了啊。如果在野外遇见,自己肯定认为红原鸡也是家鸡的一种。不过,小鸡霍克转念又想到了鸡笼里小伙伴们,唉,它们实在太胖了。它们怎么就不知道控制一下体重呢?它们的体重如果再增加的话,就会被运到菜市场了。
小鸡霍克不知道的是,这真不能怪那些鸡伙伴们贪吃,实际情况是,鸡的体质在变化中。而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因为现代育种技术正使鸡的品系快速发展。
以来自西方的肉鸡品系为例,20世纪40年代,鸡肉是二战期间少数没有实行配给的肉类。因为那时候的鸡比较瘦小,而且数量也不多。基于此,销售业巨头A&P 公司发起了一项名为“未来鸡肉”的竞赛,鼓励人们开发肉鸡、丰富餐桌。火苗一经点燃,在多方推动下,肉鸡进化的熊熊大火就蔓延开了。到1957年的时候,肉鸡平均重量达到了900克;1978年,肉鸡的体重翻了一番;进入21世纪,肉鸡的体重又翻了一番,而且生长周期显著缩短……现在,只需要饲养6周,肉鸡就能出栏,比50年前耗时的一半还要短。
但是,随之而来的一个问题就是,肉鸡的身体素质在下降。换句话说,它们的抗病性等能力正在变差。因为西方的这些品系经过筛选培育后,只来自少数几个祖先,遗传丢失比较严重,而高强度的纯化工作更加剧了这一情况,大量抗病基因遗失。我们也可以把这话说得再直白一点,就是有点近亲交配的感觉。也正是因为如此,这些鸡很容易大范围发病,造成严重损失,必要时,人们不得不大量投药。而实际上,红原鸡的抵抗力很强,几乎对禽流感、鸡瘟是免疫的。
我国的家鸡品系,因为和红原鸡接触较多,遗传更多样,因此抗病力要强得多。虽然它们达不到西方鸡品系的产肉和产蛋量,饲养周期也更长,但是,在食品安全日渐被重视的今天,也凸显出了一些优势。
了解了这么多,小鸡霍克算是心满意足了。它甚至坏心地想着:如果人们在吃鸡肉的时候,想象着自己在啃一根恐龙的腿,会是什么感觉?不管怎么样,鸡年总归会是幸运的一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