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硕文
商纣王的罪状
周武王灭商最主要的理由是商纣王暴虐无道。但是,据《尚书》记载,周武王谴责商纣王时,并没有提到我们熟悉的“酒池肉林”等荒淫活动以及“炮烙虿盆”等变态酷刑。那么,周武王对商纣王的几条指控有没有道理呢?
“唯妇言是从”指的是商纣王宠爱著名的“红颜祸水”妲己,一切政事都听她的。周武王将这一条放在首要位置,然而反对商纣王的殷商贵族们却从未提到过此项罪状,就好像不当一回事似的。究其原因,恐怕殷商人的确觉得妇女干预政治没什么大不了的。
商纣王拒绝任用自以为血统高贵的贵族也被当成罪名。在原始社会,部落酋邦的治理统治常常都是由贵族组成的氏族议事会负责,但是当国王的权力越来越大的时候,国王就会在一些平民和奴隶中选拔优秀人才——世界上各个古老民族都是这样发展起来的,商纣王大概正处于这个阶段,他喜欢的大臣,也就是贵族眼中的奸臣,有的出身于牧马驯兽的世家,有的力大无比,有的善于奔跑,各有才能,这些人组成了一个相当有力的团队,商纣王的做法其实算是量才而用,值得赞扬。
最后一条“收容并任用罪人”,这里的罪人主要是指各属国的逃奴。商纣王收容这些奴隶本意应该是想与各属国争夺人口,便于生产,以发展本国经济。这就不免会引起各属国对商纣王的怨恨。历史学家认为,正是这一条罪状让商朝的各个属国彻底倒向了周武王。
周人突然袭击
其实商纣王还真是个颇有雄才大略的帝王。
商朝是刚刚从原始部落联盟蜕变而来的早期国家,王的权力很有限,很大程度上要受到巫师的神权和贵族的宗族权力的制约和操纵。从周武王的指控可以看出,商纣王进行了不少改革,反对神权,改革旧俗,打破奴隶主贵族世袭制,大胆地从中下层提拔了一批新人。
有记载说,商纣王是个身高体健的楚霸王式的人物。他曾亲率军队,南征北战,开拓疆土,镇压所属国和部落的叛乱。
当时周人逐渐崛起于商王朝的西方,将不少小国纳入版图,往东进攻到河南沁阳的邢国和山西长治的黎国,已经危及商朝的千里之邦,严重威胁商都朝歌的安全,大有取代商朝之势。商纣王对此心知肚明,在黎国打了一仗,炫耀武力,想使周人的扩张收敛一些。他还将周文王姬昌囚禁起来,不过后来又把他放了。
纣王挥戈南下,用了一年多时间,终于打败了东夷,擒获了大量俘虏,把商朝领土扩展到山东、安徽、江苏、浙江、福建一带,可是正如他所担心的那样,周人果然趁商军主力在外,联合了西方的八百余诸侯,和对纣王不满的商朝贵族,发动了突然袭击。
措手不及的商纣王只能将国都周围的17万奴隶组织起来进行抵抗。然而两军对垒之时,周军阵前忽然出现一群张牙舞爪的巴蜀勇士,头戴猛兽面具,手握盾牌和各种兵器,跳起了声势惊人的战舞,颇具气吞山河之势。商军一见,顿时魂飞胆丧,乱了阵脚。
谁打败了商朝
商军为什么对巴蜀军队这样忌惮?这是因为巴蜀人掌握了一种非常重要的战略资源——青铜。
商朝人相信鬼神充斥于他们的四周,能预知他们自身及其环境的一切变动,操纵着他们的一切利害吉凶祸福,因此他们不停地祭祀着各种各样的神灵和祖先。而祭祀用的礼器必须用青铜铸造,商朝下属的任何一个小国如果没有青铜,这个小国就可能会崩溃。所以,谁掌握了制造青铜器的原料,谁就拥有了万民膜拜的无上神权,拥有了国家的最高权威。
这次周武王伐纣,将巴蜀也拉进联盟中来,就意味着拥有了商王朝一直垄断的青铜,不仅可以挑战商纣王的神权,也可以给部队装备不亚于商军的先进武器。可以相信,当商军看到巴蜀之师出现在阵前的时候,便知道过去百战百胜的优势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商军有17万之众,周武王的军队只有战车300乘,车上车下的甲士3000人,双方兵力似乎很悬殊,但是周军的战车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在先秦时期的战争中,一辆战车,就是一座活动的战斗堡垒,车上的武士可以自上而下挥舞戈矛斧钺,劈砍勾刺,也可以车厢作为防护屏障,掩护自己。若数百辆战车如决堤洪水般向前冲锋,步兵阵列组成的人墙要想抵挡,其效果大概不会比今天用血肉之躯去挡坦克好多少。一直到战国时期,人们还以战车的数量来衡量一个国家兵力的强弱。
那么商军为什么没有战车呢?当时商军主力还滞留在征讨东夷的战场上,与周武王对垒的商军都是由奴隶临时组成的部队,这支商军虽然人数众多,战斗力却低下,没有装备战车这种当时最先进的武器,因为只有贵族才有资格驾战车作战,也只有贵族才有机会接受驾车作战的长期复杂训练。
更不幸的是,巴蜀人还为周军提供了一种殷商人可能从来没有见过的新式武器——剑。牧野之战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使用劍的战争。
战争终于打响了,战车全线杀出,步兵紧随其后,轮碾声、战鼓隆隆、马嘶人喧。剑光纵横之下,商军步兵血肉横飞。一部分商军在早有异心的贵族带领下,干脆临阵倒戈。商军残余的抵抗仍然持续了一天,但已无力挽回局面。牧野大地一片血红,连兵器的木柄都漂浮在血水上,交织成一幕恐怖的景象。
这一天夕阳西下的时候,纣王狼狈万分地逃回了鹿台,在周军团团包围之下,穿上了缀满玉石的宝衣,引火自焚,保住了王者最后的尊严。大商王朝也随纣王一同灰飞烟灭。
(摘自《大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