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一鸣
谁都听说过“乐不思蜀”,刘禅的愚笨让人觉得他不是一个好君主好皇帝,不能担任大任。可是刘禅真的愚笨吗?在诸葛亮去世后他也安安稳稳地做了29年皇帝,而他的乐不思蜀正是因为想回蜀国而对司马昭做出的假象。
在中国,提起“扶不起的阿斗”这个成语,可能很少有人不知道吧!蜀国后主刘禅,也就是阿斗,千百年一直就是不争气、败家子的最典型人物。就连伟大的孙中山先生也说过:“阿斗是很庸愚的,没有一点能耐。”
俗话说得好“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阿斗的老爸刘备一代英雄,开创了蜀汉江山,三分天下。难道阿斗就真的毫无能力?
从公元223年即位,到公元263年蜀汉灭亡,阿斗稳坐蜀汉王位41年,是整个三国历史中,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也许有人就说了,那是因为有诸葛亮的辅佐。可是诸葛亮在公元234年就去世了,即使在诸葛亮去世后,阿斗还是在蜀汉的皇位上坐了29年,直到蜀汉灭亡。
在我看来,在三国时代,聪明人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一类就是像诸葛亮、周瑜那样,凭借惊人的才华,功成名就,留下千古的光彩;一类就是像杨修那样,虽然聪明,但不会做人,聪明反被聪明误;第三类人,不去在乎别人的目光,隐去自身的才华,虽然历史上没留下什么成就,但是却好好地活着。阿斗无疑属于第三类人,为什么这么说呢?
首先,阿斗不是一个不学无术的人。相反的,阿斗的老爸刘备为了让刘禅见多识广,学习治理国家的本事,很早就让阿斗多学一些像《申子》《韩非子》《管子》《六韬》这类的书,而且让诸葛亮亲自抄写这些书让阿斗学习。此外,阿斗还拜伊籍当老师学习《左传》。不仅如此,阿斗还从小就习武,练就了一副好身体(《寰宇记》有记载:射山,在成都县北十五里,刘主禅学射于此)。
其次,阿斗有容忍他人的肚量。阿斗刚继承帝位时,年仅17岁。刘备死的时候还一再叮嘱阿斗:“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从此,不管有什么事,阿斗都按照老爸说的那样,“按丞相说的办”。至于对大权独揽的诸葛亮,刘禅也没像其他皇帝那样,去想方设法打击诸葛亮来巩固自己的权力,相反,对待诸葛亮真正是“事之如父”。即使后来阿斗长大成人,诸葛亮也没有把权力还给阿斗,还说什么阿斗没有经验,现阶段不适合掌权之类的话。就算诸葛亮在外面带兵打仗,还派人去“监督”已经22岁的阿斗。对这些,阿斗没说什么,为了不引起国内的政治混乱,阿斗只好一味地忍让。阿斗虽然不赞成诸葛亮的北伐战争,但还是全力支持诸葛亮。可以说,阿斗深知“君臣不和,必有内变”的道理。
再次,阿斗德行出众,有情有义。当诸葛亮为了国家大事积劳成疾病倒时,刘禅像热锅上的蚂蚁般,立刻派人前去探望诸葛亮,并向诸葛亮虚心请教此后的国家大计,阿斗更是亲自日夜为诸葛亮祈福。当诸葛亮的死讯传来时,阿斗一连好几天伤感难忍,不能上朝,经常哭倒在龙床之上。当诸葛亮的灵柩运回时,阿斗亲自率文武百官出城二十里相迎,并下令全国穿白衣为诸葛亮哀悼三日。此外,阿斗还把诸葛亮的弟弟诸葛均提升为长水校尉,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继承诸葛亮的爵位。
阿斗不仅对诸葛亮有情有义,对其他大臣也是一视同仁。比如魏延叛乱被杀,阿斗心里清楚得很,魏延是自己的老爸最信任的将领之一,甚至比马超更加受信任,这样的人怎么会突然叛乱?不过是魏延刚愎自用,不懂得处理人际关系惹的祸。阿斗对于魏延没有一概否定,而是下旨:“既已名正其罪,仍念前功,赐棺椁葬之。”阿斗这短短的几句话,“仁敏”二字得到充分的体现。
最后,阿斗知人善用,治国有方。虽然诸葛亮一再地穷兵黩武,而且大权独揽,但是不可否认,诸葛亮为蜀汉带来了长足的发展,因此,阿斗在即位后,一如既往地重用诸葛亮来治理国家。在人事任免上,刘禅也显示出过人的一面。为了防止大权独揽的现象再次发生,阿斗在诸葛亮死后立刻废除了丞相制。任命费祎为尚书令和大将军,任命蒋琬为大司马,两人的权力相互交叉,相互牵制,但又各有侧重。蒋琬主要管理政务,兼管军事;费祎主要管理军事,兼管政务,军政及内政大权从此独立。这种新的政治格局安排,意味着不会再次出现事无巨细,都要取决于丞相一人局面的发生,而自己也不会变成一个手无实权的挂名皇帝。
至于阿斗被人千古诟病的“乐不思蜀”,从另一个角度看,也许其中并不是像表面那样。
话说曹魏兵围成都,阿斗心里很清楚,要么抵抗,要么投降。要是抵抗,士兵的伤亡一定会很大,而且很有可能招致曹魏屠城,给百姓带来深重的灾难。阿斗在深思熟虑后,决定以百姓的性命为先,开门投降。刘禅投降后,北上到达洛阳,被司马昭封为安乐公。无论在当时老百姓看来,还是从当代历史学的角度来看,开城投降,确实是一个正确的决定。
阿斗投降后,司马昭在一次大宴蜀国君臣时,特意令人奏起了蜀汉的音乐,以观察刘禅的反应。蜀国旧臣听后无不现出悲伤的表情,只有阿斗一人不悲反笑,开心得不得了,活脱脱是一个缺心少肝、没心没肺的二世祖。司马昭问刘禅,说你还想念蜀国吗?刘禅马上回答:“此间乐,不思蜀。”司马昭就跟人说了:“一个人没有心肝怎么可以到这种地步!”
说完不思蜀之后,跟阿斗一起来的郤正就跑去找他说:“陛下您这样说实在太没心肝了,怎么对得起蜀国的百姓呢?下回司马昭再问,您就说,先人的坟墓在蜀国,我没有一天不想,然后把眼睛闭起来装作很悲伤的样子。”果然,不久司马昭再次问刘禅,说想念蜀国吗?刘禅说:“哎呀,我祖先的坟墓都在那儿,我每天都在想。”司马昭说:“这不对啊,你这话我怎么听着像郤正说的。”阿斗马上把眼睛一睁,一副很吃惊的样子:“啊,你怎么知道的啊?就是他讓我这么说的。”乍一看,阿斗的确是没皮没脸、毫无羞耻心了。但是,寄人篱下,阿斗还能怎么回答?正是因为“此间乐,不思蜀”,给司马昭制造了自己窝囊无比的假象,阿斗也因此安乐地度过了自己剩下的时光。
南朝史学家裴松之在谈到阿斗的时候,说他是:“后主之贤,于是乎不可及。”虽然有些夸张,但刘禅也绝对不是《三国演义》中那样懦弱昏庸的蠢材。大隐隐于市,小隐隐于野。像刘禅这样,光明正大在我们眼皮子底下装傻充愣的人,实在是凤毛麟角。虽然没有留下什么光辉的成就,但也没给蜀国人民带来灾难。作为诸葛亮光环掩盖下的蜀汉后主,刘禅,已经做得很好了。
(摘自《历史不忍细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