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元锋
“真得感谢这个时代,让我们这些‘不肯入流的人,同样活得出彩。”趁年轻干自己喜欢的事,那种专注是很幸福的——
坐在花艺培训教室里,吴柠妤身上透着一股子干练。这个90后姑娘,如今已“掌舵”云南昆明一家知名花艺培训机构。“我爸常说,你们这代人真幸福,凭兴趣也能养活自己”,她的神情透着几分得意和俏皮。说话间,一群来自全国各地的年轻人鱼贯而入,吴柠妤要上课了。
“凭兴趣养活自己”,张雨婷和魏霞也算。她们一个是高级茶艺师,一个是汉服爱好者,都是90后女生。在许多人眼里,花艺师、茶艺师和身着汉服的美女都有点“小众”,还有点不食人间烟火,而对于她们仨,这也是养活自己的“营生”。
“‘不入流也能活得出彩”
“我有‘办公室焦虑症。”说起自己的从业初衷,吴柠妤如此解释。2014年毕业,会计专业毕业的她应聘进银行工作,干了不到一年就开始焦虑:她不善处理复杂的人际关系,还不喜欢朝九晚五日复一日。于是,对着电脑上班的她,经常莫名焦躁。
爸妈都是“正经职业”,家里的经济压力也不大。吴柠妤从小就学画画学舞蹈,“种下了个性、自由和浪漫的种子”。妈妈平时喜欢买花、插花,也培养了吴柠妤的兴致。趁年轻做自己喜欢的事,吴柠妤作了一个大胆的决定——瞒着父母辞职了!
比吴柠妤顺畅,张雨婷走上茶艺师之路,父亲是引路人。父亲喜欢喝茶,就对她说:你学茶吧,这个以后能赚钱。从大一开始,专业是汉语言文学的张雨婷就开始学茶,结果一发不可收。
张雨婷本来是一个“做事情只有三分钟热度”的人,從小学琴、学各种才艺,现在回头看看,茶是唯一坚持下来的。这些年,她考茶艺师、评茶师,跋山涉水探访云南大小茶山,开博客、拍视频、做茶媒、搞营销,在大学开设茶艺课程,风风火火又扎扎实实,到如今与茶结缘近十年的她,在昆明刚开了一家店。
青青子衿,汉服飘飘,美则美矣,是否脱离了生活和时代?面对这样的质疑,魏霞反问:谁说在“钢筋水泥的森林”里,就不能穿汉服?话虽这样说,2011年她第一次穿汉服上街,还是被许多人视为另类指指点点。她把汉服照发在朋友圈,妹妹留言说:“你脑子是不是出问题了?以后得离你远点。”
今年24岁的魏霞学的设计专业,读大一时加入“昆工汉服社”,纯粹是被爱美之心驱使。“一开始觉得穿上汉服漂亮,后来发现里面学问挺大,有很多传统文化的东西,越来越迷人”。魏霞穿上汉服就脱不下来了,她成了学校“汉服社”的社长,2015年毕业后将汉服传承做成了自己的职业。
吴柠妤、张雨婷和魏霞互不相识,但似乎有一股力量让她们殊途同归。吴柠妤喟然感叹:“真得感谢这个时代,让我们这些‘不肯入流的人,同样活得出彩。”
“你在塑造花,花也在塑造你”
改变最大的,莫过于张雨婷,她自称“喜欢上茶,‘三观都会变,真的”。
年轻人都爱玩,喜欢许多浮夸的东西,张雨婷说,自己以前也常和小伙伴“声色犬马”。但茶人的气质不同,要安静,要优雅,要博学,要简约,要真诚,“最要命的是让人投入”。她回忆,当时是被上茶艺课的老师吸引,既漂亮又有气质,学茶也是在学老师,慢慢才被茶所吸引——觉得茶文化里有文艺有历史有哲学,当然还有植物学,“把喝茶这种平常事变得不简单,也算是一种本事”。
不知不觉中,张雨婷和原来的有钱、爱玩的朋友圈“绝缘”了,逐渐入了另一种圈子——新圈子是什么样的呢?
大三时,在一家公司兼职的张雨婷到茶山走了二十多天,足迹遍布云南三大产茶区临沧、普洱和西双版纳。刚上路时她还挺兴奋的,吃的是山毛野菜,到处美不胜收。没几天,她就发现,茶山上洗不了澡,车行一天的山路会把浑身的骨头颠到散架,吃的看的也越来越单调。她只好把心思收回来,跟茶农学采茶、炒茶、揉捻。
2012年,张雨婷又一次上茶山,这次是做主持人,用镜头记录制茶过程和风土人情,《雨婷说茶》的视频一炮走红。2015年,张雨婷成立了自己的工作室,边做茶媒边卖茶,直到今天与人共同创办了一个茶品牌。回首来路,她说:“在茶人圈子里,你永远觉得还不够,一直在不停地学。”
人们常常只看到玫瑰艳丽的花,看不到花下的刺——对于这句话,吴柠妤深有体会。“一天的课程结束,深夜‘打扫战场,你面对的就是一堆垃圾。”她说,“花艺师表面光鲜,其实甘苦自知。”但她打心眼里爱这行,在一心做事中改变了很多——“创作一件插花作品,几个小时过去了,你还浑然不觉,那种专注是很幸福的:你在塑造花,花也在塑造你。”
“秉承匠心才能行稳致远”
以前别人问张雨婷的父母,女儿是干什么的,他们总笑着说是茶艺师,如今他们会说,是“卖茶叶的”。
这一称谓之变,折射的是茶艺师口碑之变和年轻人职业心态的调整——在茶水里泡久了,看多了市场的潮涨潮落,愿意为此掏钱的经营者并不多,“文化注入”的价值被贬低了。张雨婷变得越来越平实,正如她把主业从茶媒转向了推销产品。
两年前,张雨婷尝试推广“茶山游”项目。“旅游方式在转型和细分,我们希望把游客引向云南原生态的茶山,并体验当地民族文化。”张雨婷说,“但这个实验不算成功。”她后来发现,有些人上了茶山两天就待不住了,觉得累,只想找地方睡觉;还有的人对茶树、民族风俗什么的基本“无感”。“有些真正爱茶的人确实对此项目更感兴趣,但要去开发这个市场还有困难。”她总结,“作为生意,看重的是叫好还要叫座。”
从业两年,吴柠妤就换了场地,营业面积扩大了一倍,来她这里培训的分专业班和兴趣班,专业班的学员多是想以此为业的年轻人或谋求传统花店转型者,兴趣班的学员则涵盖了各种高收入职业。尽管经营和竞争压力无处不在,但吴柠妤并没有把赚钱看得特别重。她说:“最关键的还是做好产品,秉承匠心才能行稳致远。”对这一点,张雨婷和魏霞也深有同感。“我们本来就是从兴趣出发的,做茶是一辈子的事,什么时候都不能忘了初心。”张雨婷说。
(焦建生荐自2017年2月7日《人民日报》 图:项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