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渐江温州市中考文言文阅读题阅卷手记

2017-04-24 17:03吕德慧
中学生阅读(初中版) 2017年2期
关键词:陶诗理解能力文言

吕德慧

2016年浙江温州市中考文言文阅读题,选用了苏轼的两篇短文,设置了词语解释、断句、阅读批注3道题,考查了学生对浅易文言文语言的理解能力,以及通过具体事件和细节体会人物情感、心态和生活情趣的文本理解能力。

各题的得分情况如下表:

其中第1题和第3题学生的得分率较低,区分度较大。可见,这两题具有较好的考查效果。

第1题要求学生解释常用文言词语在语境中的含义。试题所涉及的几个文言词语在课内多次出现,但每次出现时,其具体的语境义有所不同(参看下表)。學生答题时,既要将对课内文言词语的理解迁移到课外,又要根据语境理解词语的具体意思。学生的失分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不懂怎样解释词语,随便说一个大意,如将“用其言而效”的“效”解释成“治好了”;二是不理解词语在语境中的具体意思,而是照搬课文中该词语在别的语境中的意思;三是对词语在语境中的词性理解有偏差,如将“用其言而效”中的动词“效”解释为名词“效果”。

学生理解文言词义,不但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对具体词语,学生要做一些词法上的分析,以便明白某词为什么有某种意思,为什么在某个语境中要这么解释,不能那样解释,而不仅仅是记住词义。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大幅度提升自己对词义的理解迁移能力和在语境中推敲揣摩具体词义的能力。

第2题,用给句子断句的方式来考查学生对语句的理解能力。学生答题的正确率较高。失分的主要原因是不理解文言词语的意思和用法,如“身”指自己,与“妻”对应。“蚕”是名词活用作动词,与“耕”对应,从而造成失误。

第3题,用批注的方式来考查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能力。批注是一种传统的阅读方法,在考试中要求学生批注却是一种新颖的命题方式。从阅卷老师在阅卷中的直接感受到阅卷后的数据统计,都可以说明该题的良好考查效果。这是一道引导学生发扬语文学习优良传统的有创意的好题目。

第3题,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失分严重,原因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没有从整体上把握文章内涵和人物形象,导致对句子和人物形象片面解读或过度解读;二、对句子的批注仅停留在对句子表层意思的理解上,没能由表及里地体会作者的情感、心态和生活情趣;三、对词语和句子意思的理解有误,如将“自遣”的“遣”误解为谴责或派遣,把“耳”字误解为耳朵,把“体中不佳”误解为体裁不好等:四、缺乏基本的生活常识,对人物的理解不合情理,或者脱离文段发挥,误解人物。

有半数学生能在整体把握文意的基础上正确理解文中句子,进而理解人物的情感、心态和生活情趣,做出较好的批注。其中有一些答案相当精彩,如:

每每身体不好就读一篇陶诗,“不过一篇”写出了东坡珍惜陶诗的感觉,仿佛陶诗真的会如灵丹妙药一般见效。他被贬,生活却如此有趣、闲适,真的令人忍俊不禁,那种舍不得一口气读完的神态跃然纸上。(对[甲]处的批注)

“辄取读,不过一篇”是写苏轼对陶诗的精读,在田园隐逸中消遣,寄情于山水,沉浸于陶诗中,体会陶的心境,排遣被贬之痛。(对[甲]处的批注)

政治失意,有心自遣,豁达乐观。恐读尽,十分爱陶诗。读尽可再求,东坡玩笑罢了。(对[乙]处的批注)

诗人被贬,生活贫困,却以文章自遣,不愿读完,真是乐观豁达呀!(对[乙]处的批注)

牛医不知道病牛怎么了,“我”的妻子居然知道。言语间颇有几分自得之感,也写出东坡的谪居生活过得有声有色,令人颇有几分歆羡。(对[丙]处的批注)

学生在进行文言文学习时要夯实语言基础,由“言”入“文”,正确解读文本,加强整体意识、篇章意识,切忌肢解式阅读、碎片化思考;还要加强课外阅读,拓展阅读视野,,培养读文品人的思维习惯。

猜你喜欢
陶诗理解能力文言
晚明陶诗评点研究
文言断句判断法
文言实词50例
文言实词推断法
陶渊明诗歌意象的张力
试论儒家“乐”文化对陶诗的影响
大学生公民国际理解能力测评指标体系构建
运用纸质地图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上)
初中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