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青荣+邓健秋
摘 要:教学、科研和服务社会是高校的基本职能,如何提升高校的办学水平,提升社会服务能力,培养高质量人才是关键,也是每所高校的使命和责任。针对高校的教学、科研和服务社会相互脱节等问题,基于高校的“协同创新,科技融合”平台,构建符合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的产、学、研的人才培养模式,培育将科学研究资源转化为优质教学资源,以科学研究引导教学,将人才培养的过程与科学研究训练有机结合,提高了理论与实践的教学效果,为高校科教协同教育改革奠定了较好的基础。
关键词:协同创新 科教融合 人才培养
早在2012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就发布了《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意见》。强调要大力推进科技与教育相结合的改革,促进教学与科研互动,科研与人才培养紧密结合[1]。科研与教学互为表里,息息相关,科研的发展离不开教育的支撑,教育为科研提供理论基础;而科研又为教育提供新的知识与系统,注入新鲜的血液,两者相互促进,共同发展。近年来,我国已经建立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高等教育体系,通过高校的建设,产生了一批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原创性科研成果。但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基本为传统的灌输式教学,创新能力普遍不足,已不能完全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为了保证经济高效持续的发展,把我国建设成为创新型国家,而创新型国家是建立在创新人才的基础上。我国高校既是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又是基础研究、高新技术领域创新成果的重要源泉,积极推动科教协同,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和政策项目引导,鼓励高校同科研院所、企业开展深度合作,建立协同创新战略联盟,促进资源共享,实现教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促进高层次、高素质创新人才的培养[2]。
1 科教协同创新理论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学者纷纷将创新视为经济发展的原动力并加以研究,逐渐形成科技创新理论,其定义为:各主体重新组织生产条件和要素,建立起效能更强、效应更高和费用更低的生产经营系统,从而推出新产品。科技创新包括科学创新和技术创新两部分,科学创新包括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创新,技术创新包括应用技术研究、试验开发和技术成果转让的创新。教育创新在宏观领域是构建学习的社会化教育体系,为社会成员的学习提供制度化保证;在微观领域是最大限度地开发人的创造力潜能,形成适合个体充分发展的教育模式。科教协同创新是高层次人才培养与高水平科学研究相互依托,相互促进。大学从人才培养出发整合科学研究功能,科研机构则从科学研究出发整合人才培养功能,这体现出科研、教育本质的开放性及资源的共享性,有助于以高水平科学研究促进高质量高等教育发展、以高质量高等教育支撑高水平科学研究。
2 科教协同创新存在的问题
在现今我国对高校的拨款以及评估制度下,不管是何种高校,为了获得更多的经费支持以及更高的社会地位,都把一流大学作为自己的目标。而所谓的一流大学就是在看重点实验室、课题项目、课题经费等数量指标。这在某种程度上就把高校的教书育人理念改变了,慢慢的倾向于重科研轻教学的状态。这种状态又直接作用于高校教师管理与评价制度上的重科研轻教学、重数量轻质量,使教师深陷在科研与教学的矛盾之中[3]。这种制度就形成了科教协同之间一条难以逾越的鸿沟。近期,也有不少高校为了获得较多的课题项目,直接抛弃了学生的研究动手实践操作,更有甚者还抛弃了基础理论课程科目的教学。这严重制约了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更是禁锢了学生的思想,这种种都是实现科教协同面前的巨大障碍。
3 国外科教协同创新对我国的启示
科教协同创新是一种比较开放的理念,我国各大学以及科研机构长期以来,各自为政。互不交流与合作,严重浪费了资源,造成融合效率低下,科研与教育产出低下。国外的科教协同创新模式得益于政府的宏观政策指导,但其更依赖于大学、科研机构以及各类社会组织的自主结合和自治,是一种比较强的科教模式[4]。目前,我国科研部门以及高校正在积极地吸纳国外科教协同创新模式的亮点,加快推进自身的科教协同模式的探索。我们需要协同科研与教育的自发性,实现互利共赢。大学与科研机构需要正确找好自己的定位,大学是面更广的基础研究,而科研是专注于某一点。完全可以通过利用教育获得的更广的知识面,寻求交叉学科去做科研,最终达到创新。也可以利用科研追求前沿,获得创新,二者可以达到求同存异的最终目的。当然,也必须利用政策保证,打破之前科研机构不给大学测试性能的机会,剥夺受教育以及自主创新的机会。同时,政府可以将大学与科研机构的利益进行实质性的捆绑,促进大学与科研机构相互融合。另一方面,通过科研院所与大学形成强有力的融合体吸引更多的其他机构和企业投身科研与教育。这些团体可以派遣员工学习教育,通过自身的优势开发更为前沿的技术,再回报给科教团体。
4 基于科教协同平台构建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育平台探讨
针对材料科学的科研与教学特点及上述科教协同所存在问题,笔者通过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所提供科研与教学相融合的教育平台,构建了科教协同创新教育平台。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在“科教协同创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指导下,培育将科学研究资源转化为优质教学资源,以科学研究引导教学,将人才培养的过程与科学研究训练有机结合,培养具有科研创新能力的高水平本科应用型人才。学生从低年级开始就进入自己感兴趣的科研团队实验室,实行导师制全程辅导为学生提供个性化发展的成才环境,进行科研实习与科研实践,培养动手能力,让新生感受科研的氛围,增强他们的科研兴趣,利用自己的基础知识做科研;在科学研究上,实施科学与工程并重,利用课余和假期的时间,请科研院所具有高深造诣的科学家与本科生进行学术交流,拓宽学生的眼界,让学生对未知神秘的科学产生向往;同时学生直接参与团队的课题研究项目和项目攻关计划,致力于解决材料生产中的科技问题,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在“科教融合”人才培养方面,构建了“综合基础+学科基础+专业基础+专业核心技术+科学前沿”的课程体系,建立了“课程实验+金工实习+专业认知实习+专业课程设计+材料综合实验+课题研究实验+毕业设计与实习”的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了“材料科学研究技能训练+学术科技创新竞赛+素质拓展”的科技创新教育平台,在此基础上,通过加强课程建设,实施学生科研训练计划。设立学生科技创新项目基金,实施学生科研导师制,开放专业实验室,建立创新教育与实践训练基地等措施保障“科技创新”模式实践,以实现由“灌输式”本科教学体系向“科教协同”型教学体系转变。通过科教协同,增强了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改善了学生实践知识的获取方法,促使学生从被动式的听课、复习、考试变为主动式学习,转变为“在实践中创造,在创新中学习”,强化了学生实践创新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了就业优势。
5 建立合理的科教协同育人评价体系
目前,高校里面对学生的评价更多的是把学习成绩作为主要指标。这种评价体系在某种程度上使得学生认为学习大于一切,极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为了合理的综合的评价学生,需要从各个方面进行评价并鼓励。例如,可以采取教师、同学、本人以及专家等共同组成一个评价体系,对学生的学习,动手操作能力,科研能力,创新能力等综合评价。这就可以避免单一评价对学生造成误导,充分发挥科教协同创新的作用,使学生得以更加全面的发展自己,成为一个真正的人才。
6 结语
協同创新已成为当今时代创新发展的主流模式,协同创新的各主体均在积极探索机制的改革,逐步树立政府部门主导引导、完善服务、加大支持中小企业的意识,科研人员重视成果转化、服务社会需求、促进经济发展的意识和企业自主研发核心技术、提高竞争的忧患意识。更重要的是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等创新主体,应当在合作模式建立内部人员管理、资源共享、风险分担方式、产权分配模式、评价考核标准、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主动探索,并面向国家和地区重大需求、面向行业产业,开辟多层次、多元化得协同创新模式,充分发挥创新协作的巨大优势,突破创新人才培养的瓶颈,优化培养结构,从各方面提升创新人才的质量水平。
参考文献
[1]吴爱华,刘晓宇.深入推进科教结合协同育人[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5(2):6-9.
[2]戴俊,袁东升.基于第二课堂活动探索科教协同育人新途径[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5(4):68-69.
[3]曲霞,周光礼,宋小舟.科教融合:观念的障碍与突破[J].高教索,2016(9):17-22.
[4]许硕,李靖.国外科教协同创新模式对我国研究生教育的启示[J].华东经济管理,2015(12):176-1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