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明军+邱仲华
肃省地处黄土高原、青藏高原和蒙古高原交汇区,深居内陆,冬春雨雪稀少,气候干燥,气温日较差大,光照时间长,太阳辐射强,大部分地区适宜日光温室生产。甘肃省日光温室生产从1991年开始起步,在农业部的精心指导和甘肃省委省政府强有力的组织领导下,经过20多年的发展,已成为西北日光温室冬春蔬菜生产的供应中心,为保证冬春鲜菜供应、增加农民收入、安排城乡就业、节能减排等作出了贡献。
作为日光温室的核心技术之一,通风技术具有调节室内温度、湿度、CO2浓度及气流速度等功能,可为蔬菜等园艺作物创造优良的生长条件。甘肃省日光温室通风技术由简单模仿、不断改进到研究创新,技术水平逐步提高完善,为全省日光温室持续高效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但是总体来看甘肃省日光温室通风技术装备简陋,机械化、标准化程度不高,通风效果不理想。通风性能不好的日光温室降温困难,特别是在1月份晴天中午,温室内气温可达40℃以上,有时接近50℃,严重阻碍了日光温室的正常生产。为了进一步提升甘肃省日光温室通风技术,笔者介绍了全省日光温室通风技术的发展现状,剖析了主要通风技术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今后发展的对策。
日光温室通风技术的发展现状
发展历程
甘肃省高效节能日光温室于1991年的12.5亩(0.83 hm2)[1]起步,主要引进辽宁海城和瓦房店的日光温室结构,为了保温的需要,主要强调屋脊顶通风,而且通风口设置较小,大多温室通风口的宽度设置在0.5~1 m以内,全部依靠人工进行通风口的开关。随着对节能日光温室结构的不断研究和改进,1997年前后,甘肃省科研部门提出了第二代节能日光温室,针对第一代节能日光温室通风口普遍偏小、通风效果不好等问题,在第二代节能日光温室的设计上,强调顶通风口宽度为1~1.5 m,温室调控能力有所增强,这个阶段研制的简易拉绳式通风装备在温室上有所应用,但底通风的重要性还没有在温室设计和应用中体现,在高温季节采取临时揭开温室底部棚膜进行通风。
2000年以来,甘肃省日光温室迎来大发展时期,日光温室面积由20万亩(1.3万hm2)[2]发展到目前的78万亩(5.2万hm2)[3],日光温室电动卷帘、卷膜、临时加温、节水灌溉及环境自动控制等设备逐渐在温室中应用,温室结构进一步优化,研究出适合甘肃省气候特点的西北型节能日光温室。2013年,相关部门制定了《土墙立柱型节能日光温室建造技术规程》、《砖包土墙无立柱型节能日光温室建造技术规程》和《非耕地空心砌块墙体无立柱型节能日光温室建造技术规程》3个甘肃省温室建造标准,规范了甘肃省日光温室的建设,明确了温室顶通风口宽度为1.5~1.8 m,底通风口宽度为0.8~1 m。温室建造标准在白银市实施后,1月份8 m跨度日光溫室晚间最低温度可维持在12℃以上,10 m跨度的日光温室晚间最低温度基本可维持在11℃以上,日光温室环境调控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2014年,甘肃省设施蔬菜收益可达0.8~1.2 万元/667m2以上,有的甚至可达3 万元/667m2,比2000 年增长了30%[4],设施蔬菜的产量及收益明显提高。
主要通风技术
◆ 屋脊通风
屋脊扒缝 甘肃省日光温室最常用的一种通风方法是屋脊扒缝,温室棚膜安装时采用大小膜的方法,小片膜安装于屋脊风口位置,大片膜安装在棚面上,大小片膜进行搭接,通过向后扒开小片棚膜进行通风(图1)。早期的日光温室也有将小片膜向前推进行通风的方法,操作更加费力,通风量较小,目前已不使用。这种扒缝通风方法完全依靠人工方式进行操作,比较费时费力。
屋脊拉膜通风 针对扒缝通风费工费力等问题,总结设计了通过在温室内部应用拉杆和拉绳操作拉开通风口,适当地节省了人力,降低劳动强度。拉杆通风就是在棚内用带勾的竹杆拉开风口,另一种半机械化省力通风装置是用拉绳通风,其特点是人在温室内部,应用拉膜拉绳,就可以打开通风口。主要结构为导向轮和拉绳,通过拉动拉绳的两端打开或关闭通风口(图2)。
屋脊卷膜通风 近年来,随着电动或手动卷膜设备的推广应用,甘肃省部分日光温室已经使用卷膜器进行温室通风(图3)。这种通风方式采用卷膜器卷动卷轴进行通风口的整体开关,明显提高了劳动效率。电动卷膜器还可和温室自动控制设备结合,实现日光温室的自动化通风。
屋脊开窗通风 这种通风方式在甘肃省应用较少,主要用于阳光板日光温室,是通过减速电机卷动卷轴上的齿轮,推动齿条打开顶通风窗(图4),由于使用成本较高,一般塑料薄膜日光温室不采用这种方式通风。
◆ 温室底通风
早期日光温室在高温季节,底通风主要采用直接揭起前底角的棚膜进行通风,前底角一般埋在土里,揭起和关闭很不方便,而且容易漏风,伤害前排作物,后来还采用前底角上下2片棚膜扒缝通风,上片棚膜容易滑下关闭风口,操作起来不方便。近年来使用卷膜器进行前底角通风,通风口下安装一片50 cm高的挡风棚,有效防止了底角冷风侵入,卷膜器可整体卷放通风口(图5),通风效率明显提高。
◆ 墙体通风
在甘肃省日光温室早期引进和学习时期,借鉴外省的通风经验,部分地区日光温室采用在后墙体或后屋面上开窗通风的方法(图6)。由于通风面积小,通风位置不合理,造成通风效果不佳,还因为甘肃省冬季气候寒冷,对墙体保温和蓄热的要求很高,而墙体开窗通风的方法不利于墙体的保温和蓄热,且通风量有限,此种方法目前已不再使用。
◆ 自动控制设备的应用
近年来,随着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需要,农村剩余劳动力持续减少,对温室自动控制设备的研制加快,并且在生产中逐渐得到应用,部分科技示范温室的通风实现了自动控制。这些控制设备主要还是采取温度控制的方法,通过设定温室温度控制的上下限,进行通风口的开关,但是这些自动控制的精度和使用的可靠性,还有待提高和完善,以满足不同种植用户的需求。
存在的主要问题
开展温室通风技术的研究较少
因甘肃省多数地区冬季气温较低,在日光温室研究方面,只注重温室的冬季保温,对保温方式研究较多。但甘肃省光照条件充足,气温日较差大,开展温室通风技术的研究较少,往往造成没有科学依据的指导生产,生产中盲目设置通风口大小。
日光温室通风方法的应用不规范
甘肃省目前大多数温室还是仅采用屋脊扒缝通风,底通风口设置较少,没有根据甘肃省各地的气候特点设置通风方式。在具体应用方面,有些地区的农户为了操作方便,将顶通风膜和保温被连接在一起(图8),卷起保温被的同时打开通风口,但要关闭通风口时必须放下保温被,对温室的采光影响很大,不利于后排作物的生长。
机械化、智能化通风技术应用较少
近年来,虽然卷膜设备和自动控制设备在日光温室上有所应用,但是总体使用量较小,简易通风装置也存在操作故障较多等问题,日光温室的环境调控技术和手段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发展的思路和对策
推广机械化省力通风设备,降低劳动强度
通过推广应用温室机械化省力设备,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加人均温室生产面积和收入,是解决当前劳动力缺乏的一种途径。各地可根据投资能力,选用半机械化省力通风装置或卷膜通风设备,逐步提高日光温室管理水平。
规范温室通风技术和方法,指导生产实际
甘肃省地域狭长,气候类型多样,在温室通风技术上,应该考虑各地的气候条件,分区设计。在冬季氣候寒冷,低温持续时间较长地区(甘南高原),尽量利用屋脊通风的方式进行温室环境调控,在光照充足,气温条件较好地区(中部沿黄灌区),需采取冬季屋脊顶通风,其他季节温室顶通风和底通风配合使用,有效调节温室环境温度,并且对合理的通风量进行研究,指导生产应用。
研制自动控制设备,精确控制温室环境
在日光温室通风应用方面,目前甘肃省基本都是人工操作,受人为因素影响大,通风量和通风时间都没有保障。这就需要研制或引进自动通风控制技术,逐渐推广应用智能化控制设备,做到精确通风控制,提高温室环境调控水平,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提供技术保障。
加大政府引导、支持力度
建议各级农业、科技、财政等有关部门组织开展日光温室通风技术与设备的研究、示范和推广普及工作,争取把日光温室通风设备同卷帘机一样纳入农机补贴范围,减轻农民负担。
参考文献
[1] 宋明军.甘肃省日光温室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浅析[J].甘肃科技,2005,21(1):14-26.
[2] 赵丽玲,赵贵宾.甘肃省设施蔬菜生产现状及发展措施[J].甘肃农业科技,2014(2):52-55.
[3] 王朝霞.设施蔬菜在甘肃省农业生产中地位突出[N] . 甘肃日报,2014-12-04.
[4] 甘肃省经济作物技术推广站. 甘肃省蔬菜产业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J].甘肃农业,2015 (10):12-13.
作者简介:宋明军(1969-),男,甘肃平凉人,副研究员,主要从事农业设施环境与工程技术研究。
*通信作者:邱仲华(1943-),男,重庆人,研究员,主要从事设施蔬菜科学研究与技术推广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