赖 风 朱 炳 元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哲学底蕴*
赖 风 朱 炳 元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根植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鲜活实践,具有高度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自觉,是创造性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智慧结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精神的精华。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和实践唯物主义的有机统一整体,系统发掘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唯物论、辩证法、实践论、历史观底蕴,深入理解其科学性、辩证性、实践性和人民性,对于准确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髓要义,对于运用新思想的哲学精髓武装全党、团结人民,对于建设伟大工程、进行伟大斗争、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具有重大的时代价值。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马克思主义哲学 辩证唯物主义实践唯物主义 历史唯物主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和实践唯物主义的有机统一整体,深入发掘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哲学底蕴,完整把握其马克思主义哲学品格,深入理解其彻底性、辩证性、实践性和人民性,有利于准确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髓要义,有利于运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哲学精髓武装全党、团结人民,有利于建设伟大工程、进行伟大斗争、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
实事求是,是辩证唯物主义的精髓,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髓。“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观点,是中国共产党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要求,是我们党的基本思想方法、工作方法、领导方法。”①《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年版,第25、26、25、26页。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中国共产党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结晶。
坚持实事求是,首先就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即“看问题不要从抽象的定义出发,而要从客观存在的事实出发,从分析这些事实中找出方针、政策、办法来”②《 毛泽东选集》(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853页。。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坚持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习近平同志明确指出:“任何超越现实、超越阶段而急于求成的倾向都要努力避免,任何落后于实际、无视深刻变化着的客观事实而因循守旧、固步自封的观念和做法都要坚决纠正。”③《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年版,第25、26、25、26页。
客观实际不是一成不变的,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不可能一劳永逸。彼时、彼地坚持从实际出发获取的结论、积累的经验,并不等于在已经发生了深刻变化的此时、此地也能一样适用。只有随时随地密切关注不断变化的客观实际,实事求是才能不断开花结果。在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求扩大、社会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充分问题多发的新阶段,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面临的情况非常复杂,只有坚持从不断变化的客观实际出发,而不是从概念、本本出发,才能准确判定新的历史方位的变与不变:既清醒认识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坚持从这个最大国情、最大实际出发,又准确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断变化的特点,敏锐看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
深入调查研究是实事求是的中心环节。只有深入调研,才能真正掌握复杂多样的实情,才能准确把握不断变化的实际,才能提高实事求是的水平。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略,正是习近平同志在深入调查研究贫困地区的实际困难的基础上提出来的,针对的也正是不调查、不研究。他曾指出:“胸中无数”,必然导致“空喊口号”、“盲目蛮干”;“走马观花”、“大而化之”,必然导致“手榴弹炸跳蚤”。
走马观花不是真正的调查研究。真正的调查研究,是深入群众的生活,深入基层的生产,深入人民的心坎。越是扎实深入的调查研究,越是注重前往情况复杂、矛盾突出、任务繁重的地方,越是主动针对群众最愁、最急、最盼的问题。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之所以能够及时总结全国各族人民创造的新鲜经验,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就是因为始终坚持开展扎实深入的调查研究。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全党深入调查研究的思想结晶。
实事求是并非我们的目的,实事求是的本质在于用马克思主义的“矢”去射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的”。④《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年版,第25、26、25、26页。创新是实事求是的内在要求,“坚持实事求是,就要不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⑤《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年版,第25、26、25、26页。。创新的本质在于,敢于根据新实际,打破陈规,善于根据新变化,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只有立足新时代,根据新情况,打破迷信经验、迷信权威的惯性思维,摒弃不合时宜的陈旧观念,才能以认识的新飞跃开创伟大事业的新局面。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根据世情、国情、党情的变化,把创新提到了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高度,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和科技创新。实践证明,只有善于创新,才能真正坚持实事求是;只有坚持实事求是,才能永远充满创新活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包含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例如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经济发展新常态理论、新发展理念、“一带一路”倡议、“人类命运共同体”构想等理论创新成果,都是坚持实事求是、坚持创新的思想结晶。
唯物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十分重视运用唯物辩证法中的矛盾分析方法、辩证思维和底线思维。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创造性运用和发展唯物辩证法、科学运用辩证思维和底线思维的理论结晶。
习近平同志指出:“问题是矛盾的表现形式,我们强调增强问题意识、坚持问题导向,就是承认矛盾的普遍性、客观性,就是要善于把认识和化解矛盾作为打开工作局面的突破口。”①《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方法论,提高解决我国改革发展基本问题本领》,《人民日报》2015年1月25日。强烈的问题意识,就是要以重大问题为导向,应对重大挑战,研究重大风险,解决重大矛盾。“我们中国共产党人干革命、搞建设、抓改革,从来都是为了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②《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年版,第74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的改革和发展面临一系列矛盾和问题,只有敢于直面矛盾,并善于运用矛盾相辅相成的特性,才能在建设伟大工程、进行伟大斗争中,应对重大挑战,解决重大矛盾,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敢于直面问题是勇气,善于解决问题是水平。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强烈的责任担当,直面世界经济复苏进程曲折、地缘博弈多线推进、地区热点交替升温的外部环境,直面国内各种重大风险考验,直面党内存在的突出问题,以巨大的政治勇气,推出重大举措,解决重大难题,消除重大隐患,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发生了历史性变革。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在直面矛盾、破解难题中形成的集体智慧结晶。
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核心,矛盾分析方法是唯物辩证法最根本的方法论。推进伟大工程、伟大斗争、伟大事业、伟大梦想,必须善于运用矛盾分析方法,在矛盾双方对立统一的过程中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规律。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要善于抓住主要矛盾,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补短板,强弱项,又要统筹兼顾,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增强发展的整体性和协调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是一个复杂的巨型系统,各种矛盾和矛盾的各个方面在对立中相统一、在统一中相对立。首先,我们要善于抓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牵住牛鼻子”。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突出的矛盾和问题在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不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同时,我们又要统筹兼顾好各个矛盾和矛盾的各个方面,精准处理好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胆子要大和步子要稳的关系。尽管主要矛盾的解决可以为其他矛盾的解决创造有利条件,但主要矛盾的解决并不等于其他矛盾的解决,推进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既要找准重点,抓住关键,着力解决主要矛盾,又要立足全局,统筹兼顾,着手解决各种矛盾。
倡导底线思维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思想方法方面的一个突出特色。所谓底线思维,就是客观地设定最低目标,立足最低点,争取最大期望值的思维方式,是习近平同志对辩证思维的创新发展。①杜飞进:《新时代精神精华的集中彰显——习近平同志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哲学品格》,《南京社会科学》,2016年第11期。自觉运用底线思维的方法,客观设定最低目标,立足最低点,才能增强忧患意识,才能做到遇事不慌,处变不惊,才能牢牢赢得战略主动,保持战略定力。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大力倡导、科学运用底线思维的典范。例如,在经济建设领域,强调要补短板、强弱项,防范和化解重大风险,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区域性风险的底线;在法治建设领域,强调要推进司法公正,守住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在民生保障领域,强调要守住社会安全的底线;在生态文明建设领域,强调要树立生态红线的观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实践已经表明,底线思维方法是建设伟大工程、进行伟大斗争、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必须始终坚持的科学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之所以能够成为真正彻底的唯物主义,成为唯物主义的科学形态,是因为它是实践的唯物主义。实践的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征,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观点。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中始终强调,要自觉坚持实践第一的要求,要努力形成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的良性互动。“真抓才能攻坚克难,实干才能梦想成真。我们要在全社会大力弘扬真抓实干、埋头苦干的良好风尚。”②《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年版,第48、399页。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我们党对人民的庄严承诺。需要牢记的是,幸福从来不会从天而降,梦想永远不会自动成真。“面对改革发展稳定的艰巨繁重任务,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一定要按照中央要求,牢记‘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积极进取,奋发有为,做出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实绩。”③《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年版,第48、399页。只有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以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迎难而上,埋头苦干,才能打赢防范和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的攻坚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进行伟大斗争,推进伟大事业,建设伟大工程,实现伟大梦想,决不可能轻轻松松,必须苦干实干,必须“一份部署、九份落实”。“如果不沉下心来抓落实,再好的目标,再好的蓝图,也只是镜中花、水中月。”④《习近平关于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5年版,第157页。
习近平同志指出,从党的十九大到二十大,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我们既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又要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奋斗目标进军。①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版,第28页。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需要进一步发扬钉钉子的精神。“钉钉子往往不是一锤子就能钉好的,而是要一锤一锤接着敲,直到把钉子钉实钉牢,钉牢一颗再钉下一颗,必然大有成效。”“有没有新面貌,有没有新气象,并不在于制定一打一打的新规划,喊出一个一个的新口号,而在于结合新的实际,用新的思路、新的举措,脚踏实地把既定的科学目标、好的工作蓝图变为现实。”②《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北京:外文出版社,第400、190、46、4、387、369页。只有脚踏实地,勇于实践,锲而不舍,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良性互动才能形成,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作用才能落到实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宏伟蓝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美好梦想才能化为现实。
实践是人的本质活动。美好生活从来都是人在实践中通过劳动创造出来的。伟大梦想的实现,美好未来的开创,必须依靠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只要有信心,黄土变成金。”③《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北京:外文出版社,第400、190、46、4、387、369页。只有全国各族干部群众牢固树立坚定依靠辛勤劳动创造美好生活的信心,才能顺利破解发展中的各种不平衡、不充分难题,才能实现人世间的各种美好梦想。习近平同志无论在河北、福建、浙江、上海等地区从事地方工作,还是在中央担任国家领导人,一直十分重视调动广大干部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注重引导干部群众坚信“滴水可以穿石”,团结和带领广大干部群众同心协力、艰苦奋斗,经济社会发展成效十分显著。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和国家事业发生的历史性变革,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的全方位的、开创性的历史性成就,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辛勤劳动、不懈创造的结果。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全社会要坚定落实尊重劳动的重大方针,牢固树立劳动最光荣、创造最美丽的观念。“一勤天下无难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新使命、新目标,需要全国各族人民进一步焕发劳动热情,释放创造潜能。“人世间的美好梦想,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实现;发展中的各种难题,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破解;生命里的一切辉煌,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铸就。”④《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北京:外文出版社,第400、190、46、4、387、369页。
伟大的事业需要坚强的党来领导。越是到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越需要扎实过硬的工作作风,越需要深入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治国理政的第一天开始就清醒认识到:“新形势下,我们党面临着许多严峻挑战,党内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尤其是一些党员干部中发生的贪污腐败、脱离群众、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等问题,必须下气力解决。全党必须警醒起来。打铁还需自身硬。”⑤《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北京:外文出版社,第400、190、46、4、387、369页。
实践必须真实践,干事业贵在作风过硬。“工作作风上的问题绝对不是小事,如果不坚决纠正不良风气,任其发展下去,就会像一座无形的墙把我们党和人民群众隔开,我们党就会失去根基、失去血脉、失去力量。”⑥《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北京:外文出版社,第400、190、46、4、387、369页。伟大斗争面对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一些干部的工作作风很不过硬:“有的下基层调研,下去就是为了出镜头、露露脸,坐在车上转,隔着玻璃看”⑦《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北京:外文出版社,第400、190、46、4、387、369页。。工作作风要硬起来,要做到踏石留印、抓铁有痕,就必须在实践中坚定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提出的要求:“勇于直面问题,敢于刮骨疗毒,消除一切损害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因素,清除一切侵蚀党的健康肌体的病毒,不断增强党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确保我们党永葆旺盛生命力和强大战斗力。”①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版,第16页。
唯物史观是马克思最伟大的发现,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又一重要特征。历史唯物主义是实践唯物主义的逻辑结论,也是辩证唯物主义的逻辑前提。离开了唯物史观,就不可能产生辩证唯物主义。②杨耕:《为马克思辩护:对马克思哲学的一种新解读》,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7页。马克思主义哲学十分注重从历史的视角,运用历史思维分析现实、预见未来。唯物史观实质就是群众史观,群众观点贯穿唯物史观始终,也贯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始终。习近平同志强调:“人民是历史创造者,群众是真正的英雄。人民群众是我们力量的源泉。”③《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年版,第5、27、27、28、27页。
坚持唯物史观,就必定始终坚持群众路线,就必须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人民为中心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根本立场。“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是我们党永葆青春活力和战斗力的重要传家宝。不论过去、现在和将来,我们都要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把党的正确主张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把群众路线贯彻到治国理政全部活动之中。”④《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年版,第5、27、27、28、27页。
只有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才能切实把握历史规律,才能科学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始终清醒牢记:“人民群众是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主体力量”,“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充分调动人民积极性,始终是我们党立于不败之地的强大根基”。⑤《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年版,第5、27、27、28、27页。广大党员和干部只有深入群众,深入基层,深入改革发展第一线,知民情,察民意,才能切实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实现宏伟目标。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就要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就要把群众路线贯彻到治国理政全部活动之中。“坚持群众路线,就要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我们党的最大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是脱离群众。”⑥《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年版,第5、27、27、28、27页。只有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切实践行党的根本宗旨,伟大工程、伟大斗争、伟大事业、伟大梦想才能顺利推进。“在人民面前,我们永远是小学生,必须自觉拜人民为师,向能者求教,向智者问策;必须充分尊重人民所表达的愿望、所创造的经验、所拥有的权利、所发挥的作用。”⑦《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年版,第5、27、27、28、27页。
敢于为人民担当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的突出亮点,也是贯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情怀。敢于为人民担当是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前提和基础,并赋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以崭新的时代内涵: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我们党要真正做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就必须以敢于为人民担当的精神和情怀,应对重大挑战,克服重大阻力,破解重大难题,进行伟大斗争,满足人民不断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我们党来自人民、根植人民、服务人民,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失去了人民拥护和支持,党的事业和工作就无从谈起。”①《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年版,第367、189、28页。越是到了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的关键时期,越需要敢于为人民担当的精神和情怀,越需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立场。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就要敢于为人民担当,特别是要敢于为困难群众、弱势群体担当。“对困难群众,我们要格外关注、格外关爱、格外关心,千方百计帮助他们排忧解难,把群众的安危冷暖时刻放在心上,把党和政府的温暖送到千家万户。”②《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年版,第367、189、28页。
使命呼唤担当。我们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不负人民重托,以身许国,确保党始终成为全国人民的主心骨,始终成为伟大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我们要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提供更多更好的物质产品、精神产品、生态产品,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就要让人民评判。“党的一切工作,必须以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为最高标准。检验我们一切工作的成效,最终都要看人民是否得到了实惠,人民生活是否真正得到了改善,人民权益是否真正得到了保障。”③《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年版,第367、189、28页。共产党人治国理政,必须从人民根本利益出发,谋划思路、出台方案、推进工作、部署任务。治国理政的成败得失,要同人民一起算账,关键要得到人民认可。
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必须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必须处理好“最先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的关系,必须建设伟大工程,进行伟大斗争,突破“中梗阻”,杜绝不作为。要配足力量,创新方法,抓住关键,精准发力,要注重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激励广大党员干部既当改革促进派又当改革实干家。
作者赖风,男,南京邮电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法学博士(南京 210023);朱炳元,男,苏州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苏州 215006)。
*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研究”(15ZDA006)的阶段性成果。
周佳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