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 课堂教学改革的实践取向

2017-04-22 07:01王水发
教育家 2017年8期
关键词:变式改革教学模式

文 | 王水发

研究 课堂教学改革的实践取向

文 | 王水发

王水发

教育学博士,中学特级教师,广东省督学,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首届全国教育改革创新杰出校长,中国教育报刊社人民教育家研究院“特聘导师”,“全国教育科研先进工作者”,中国教育学会中小学整改委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曾任深圳南山外国语学校校长、南山区教育局副局长,现任深圳市罗湖区教育局局长。主持全国教育规划“十一五”教育部重点课题《基础教育阶段人才培养模式系统创新的实践研究》等国家级课题3项,编、著出版论著《研究性学习的实施与管理》等17部,《基于校长价值领导力视角的学校发展逻辑》等30余篇论文在国家级核心期刊《教育研究》等杂志发表。

全国的中小学校都在深化课程改革,也都在不约而同地聚焦课堂教学改革,那么,课堂教学改革应注意一些什么问题、把握什么方向呢?

经过多年的课改实践与探索,我们得出了六条重要的课堂教学改革经验,或者说“六个实践取向”:一是从教学模式建构逐渐走向课堂文化建设;二是采取“基本式+变式”的区域或学校课改推进策略;三是深入开展持续的课堂教学研究;四是改造现行的教材和课程内容;五是教师要坚持教学设计与课堂管理“两手抓”;六是创造条件实现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

一、从教学模式建构逐渐走向课堂文化建设

教学模式是基于一定的教学理念而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框架或活动程序。它反映的是课堂的一个维度,即教学行为维度。而课堂文化是课堂存在的样式与生态,是基于一定的教学理念而建立起来的教学行为、师生关系、教学环境和条件以及课程资源等诸多因素的总和。它反映的是课堂的多个维度,反映了课堂的全貌。

教学模式与课堂文化都隐含着一定的教学思想和价值追求。但是,课堂文化是学校文化的重要内容,教学模式则是课堂文化的重要载体。文化引领着模式,模式彰显着文化。课堂文化建设往往要以教学模式建构为抓手,教学模式建构则需依靠课堂文化建设作保障。

没有一定的教学模式,课堂文化便没有实现的载体,而如果仅仅停留在教学模式改革,不能走向课堂文化重建,则犹如始终“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无法触及课堂的灵魂,无法实现课堂的根本转型。所以,我们的第一个实践取向便是“从教学模式建构逐渐走向课堂文化建设”。从教学模式建构,逐渐走向课堂文化建设,是从课堂教学的单一维度改变,到课堂教学的多维系统变革。

二、采取“基本式+变式”的区域或学校课改推进策略

关于课堂教学改革的推进,无论是一个地区还是一所学校,无论是教学模式建构还是课堂文化建设,我们都不能要求所有的学校、所有的教师都执行同一个“标准式”,而应该采取“基本式+变式”的推进策略。

例如,近几年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驻深圳市南山实验区的几位专家指导推进的“卓越课堂文化”建设,虽然做了大量的比较研究和持续的行动研究,专家、教研员与一线教师反复听课研讨、反复修改完善,也只是推出了一个“卓越课堂文化‘基本式’”。这个“基本式”是坚持“以学为本、问题导学”的教学理念;营造安全的、宽容的、赏识的、自由的、开放的、富于支持和激励的教学氛围和心理环境;构建民主的、平等的、和谐与融洽的、相互尊重与信赖的师生关系和生生关系;创造畅通、便捷的网络化技术、资源和平台;落实个体自学、同伴助学、互动展学、教师导学、网络拓学和实践研学等六种学习活动(简称“六学”)。

因为,每一个教师和校长的“地下室”里都已堆积了许多有价值的零散经验和实践智慧。区域课堂教学改革要高度尊重各学校的优良传统,充分释放广大教师的创造潜能,同时,加强专家引领,开展行动研究,做好“创造性重组”(而不是“破坏性创造”),实现“差异化生成”。据此,“基本式+变式”便成为“卓越课堂文化”建设的区域推进策略。即:整个区域有一个“基本式”,各学校可以有“变式”;每所学校的“变式”即为其“基本式”,各学科可以有“变式”;每个学科的“变式”即为其“基本式”,各位教师可以有“变式”;每位教师的“变式”即为其“基本式”,各种课型或主题可以有“变式”。但是,万变不离其宗,这个“宗”就是“以学为本”。

课堂教学小课题研究指的是,教师从自己的课堂教学中迫切需要解决的困惑入手,提出具体而微小的问题或者自我经验作为课题,坚持一段时间反复实验、比较、听课、研讨、查阅资料、提炼思考,吸纳和利用各种有利于问题解决的经验、知识、方法、技术和理论,探寻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的课题研究范式。

三、深入开展持续的课堂教学研究

在长期的课堂教学改革探索中,我们发现,一方面,好的课堂教学真的来之不易,它需要持续的教学研究;另一方面,教师的创造潜能非常之大,只要他们能够持续开展教学研究,必将不断生成好的课堂教学,不断给我们带来惊喜。然而,目前我国的中小学教学研究还是不够深入,也不够均衡,同样存在佐藤学所说的日本中小学里面的两种现象:一是小学教学研究有余,高中教学研究不足,相对缺乏关于中学的课堂教学研究;二是普适性的教学研究有余,各学段、各学科的教学研究不足,相对缺乏基于学科和学段的课堂教学研究。为此,各学段、各学科均需深入开展持续的课堂教学研究。

(一)开展课堂教学小课题研究

课堂教学小课题研究指的是,教师从自己的课堂教学中迫切需要解决的困惑入手,提出具体而微小的问题或者自我经验作为课题,坚持一段时间反复实验、比较、听课、研讨、查阅资料、提炼思考,吸纳和利用各种有利于问题解决的经验、知识、方法、技术和理论,探寻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的课题研究范式。它的特点是问题真、课题小、研究实、要求低、容易操作、贴近实际,教师可以实现“人人有小课题、个个做微研究”。

例如,教师们经常感到困惑的下列问题均可以作为小课题来研究:“基本式”与“变式”的科学性与适切性;学科特点、学段特点的把握与尊重;教学目标导向与教学目标呈现;不同学科、不同学段预习的科学安排与指导;“问题导学”中的问题设置;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组织与评价(如分组与分工、小组文化与操作规则、管理与调控、组内及组间评价与激励等);部分学生展示与全体学生的参与;时间与效率的关系;导学案、学习单的定位、结构化、难易度、质与量的把握、可操作性、与教辅资料的整合、如何组织开发以及如何减轻学生和老师的负担;教师导学与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关系;教学的预设与生成的关系;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融合与创新(如有效资源的筛选、技术支持的时机、在线评价的应用等);学情调查、评估与个性化教学(从“经验驱动”走向“数据驱动”);扩大学生的课堂参与时间与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质量,等等。

(二)开展“三备两磨”式课堂教学研究

集体备课是近些年来大家普遍推崇的校本教研方式。它要求备课组开学初即明确教学进度与计划,做出集体备课安排(包括时间、地点、主题、说课人、主持人、备注等);每次集体备课前,说课人负责印发说课稿和相关材料,然后在主持人的组织下说课并演示课件;再进行集体研讨,共同修改完善以形成公共教案和公共课件,上传公共邮箱,认供大家共享;最后各自个性化地发挥与生成课堂。这种教研活动只要大家积极参与、严格执行并坚持不懈,效果也会非常显著。但实践证明,还有一种基于课堂教学改进的校本教研模式,研究更加深入、问题更加聚焦、效果更加显著,那就是“三备两磨”式课堂教学研究。

例如,某老师任教某年级1、2两个班的某课程,每天该老师在两个班各有1节课,授课内容基本相同。该年级该学科备课组可以采用“三备两磨”式教研模式帮助该老师改进课堂教学。“三备”即为该老师先后三次独立备课。“两磨”即为备课组两次集体研讨打磨:一是该老师前两次独立备课之间,打磨研讨的重点是该老师第一次独立备课形成的教学设计、教学课件等;二是该老师后两次独立备课之间和第一个班上课、备课组听课之后,研讨打磨的重点是该老师第二次独立备课形成的教学设计、教学课件和实际上课情况以及学生们的反映。这样可以实现“两次超越”,一是相对于第一次独立备课,第二次独立备课是一次超越,因为,它整合了备课组集体研讨的智慧;二是相对于第二次独立备课,第三次独立备课又是一次超越,因而第二个班上课相对于第一个班上课也是一次超越,因为,它整合了备课组听课后再研讨的智慧,而且,备课组听课后再研讨时还访谈了部分学生,听取了学生们的意见与建议。根据学生的视角来评判、研讨和调整教学,这是重大的课堂教学研究转型。为了更加科学地检验这种教研方式及课堂教学改进的效果,老师们还可以对1、2两个班开展前、后测,并进行成绩比较和归因分析。

四、改造现行的教材和课程内容

课堂教学改革要求落实“以学生为本、以学习为本、以学情为本”的理念,而现行的教材基本上还是按照“以教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的理念编写的,至于“以学情为本”则很难兼顾。为此,课堂教学改革必然要求改造现行的教材和课程内容,否则,现行的教材便有可能成为课堂教学改革的桎梏。反过来说,改造现行的教材和课程内容也能够更好地推动课堂教学改革。于是,在开展课堂教学改革的过程中,实行国家课程的“校本化改造”和“班本化实施”就变得十分必要了。

五、教师要坚持教学设计与课堂管理“两手抓”

我们发现,很多教师在课堂教学改革的过程中常常会出现课堂秩序混乱,教学效果不佳的情况,于是家长很有意见,自己便没有勇气继续探索。这样的原因也导致有很多学校和地区的课堂教学改革举步维艰、无法持续。究其原因,主要是很多教师没有很强的课堂管理意识,也缺乏有效的课堂管理策略,在课堂教学改革中顾此失彼,只顾按照新理念、新模式进行教学设计而没有顾及课堂管理,然而,“以学为本”的课堂教学因为更加开放、更多生成、学生更加自主,因而课堂管理要求更高、难度更大。

课堂教学管理技能足以决定教学的成败。只有好的课堂管理才能保证好的教学设计收到好的教学效果。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进去,每一个小组都活动起来,学生参与积极主动,思维开放活跃,但课堂井然有序,这才是老师们要努力实现的课堂管理。

多年的教学体会和大量的观课研究还告诉我们,下面四个课堂管理策略比较有效。一是建立相互信任的师生关系,亲其师倍其道,师生配合就会非常默契;二是营造充满赏识的激励氛围,学生不断得到赏识、获得激励,就会更加积极参与,热情投入;三是开展“以学为本”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充分释放出自己的学习潜能,自主探究,乐此不疲;四是明确行之有效的课堂常规,有了常规学生便知道自己该怎么做,落实了常规也就有了保证教学效果的基础。

六、创造条件实现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

学生现在的生活网络无处不在,学生未来的工作更是无处不用网络。如果现在的学校教育不能创造条件实现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则无论如何改革它都是落后于时代的,也不会发生实质性的改变。

美国“新媒体联盟”每年都会发布一个“地平线报告”。《2013年地平线报告:基础教育版》告诉我们,未来几年新兴信息技术对基础教育阶段教学、学习及创造性探究将产生重大影响。一是未来一年当中,“云计算”和“移动学习”将进入主流应用。这两种技术既相互联系又各具特色,学生越来越期望他们可以借助云端服务和移动设备上的应用程序,按照自己的意愿随时随地进行学习。二是未来两至三年内,“学习分析”和“开放内容”将得到应用。基于学生的学习问题与需求、发展趋势与潜能的分析可以帮助实现教育的个性化和定制化,可以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而开放课程内容(如,Moocs)则意味着学生的学习时空、学习方式、学习成本等都将发生深刻变化。三是未来四至五年内,“3D打印”和“虚拟与远程实验室”将获得广泛应用。3D打印技术是快速成型工业形式的桌面替代方案,它能够呈现设计过程,激发学生的创造热情,及时反馈结果,给学生带来即时的成就感;而虚拟与远程实验室则让学生随时随地都可以开展科学实验,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这些新技术将带来教学方式的巨大变革。

在这个移动终端非常普遍、信息无所不在和信息随处可得的网络时代,课程内容非常开放,学习方式非常多样,交流互动非常便捷,教师和学校赖以存在的价值就是指导和培养学生获取有价值信息的能力、意义建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能力。于是,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融合与创新就变得十分重要了。

综上所述,关于课堂教学改革,我们认为,从教学模式建构走向课堂文化建设是一种发展方向,也是一种超越;采取“基本式+变式”是一种有效的课改推进策略,也是一种智慧;深入开展持续的课堂教学研究是改革的源头活水,也是推动改革的一种抓手;改造现行的教材和课程内容是一项重要工程,也是一种必然;坚持教学设计与课堂管理“两手抓”实际上是对教师的基本要求,也是保障改革效果的关键;创造条件实现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是教育信息化的主要落脚点,也是教师在信息时代的一种责任与使命。

猜你喜欢
变式改革教学模式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一道拓广探索题的变式
聚焦正、余弦定理的变式在高考中的应用
改革之路
课后习题的变式练习与拓展应用
改革备忘
问题引路,变式拓展
改革创新(二)
“一精三多”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导航杯”实践教学模式的做法与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