毁灭,还是救赎

2017-04-22 23:34田小华
中学语文·教师版 2017年3期
关键词:里科夫套子契诃夫

田小华

《装在套子里的人》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第一单元“阅读鉴赏”的经典篇目,别里科夫作为文本解读对象,成为这篇文章的教学重点。作为讲授者和旁听者,笔者有一个疑问总是如鲠在喉不吐不快:面对别里科夫,毁灭与救赎,究竟哪一种解读更有意义?

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但是,多少年来、多少课堂、多少教师在“教学参考用书”或“权威解读”的“引导”下,并没有思考这个问题!放眼望去,高中课堂大多是鹦鹉一般重复着“沙皇专制制度的维护者”,别里科夫死得好,并在“送葬的笑声”里愉快地收场!

每每此时,我就心生凉意:这真的是世界短片小说之王契诃夫所有的初衷?这真的是这篇经典小说解读的终极意义?还是我们断章取义与照本宣科思维下的片面化、肤浅化解读?在笔者看来,从某个角度上讲,契诃夫的《装在套子里的人》揭示了人性普泛化的“旧”与“新”,救赎比毁灭更有人性关怀与现实意义!

一、毁灭:阴森光泽里冰冷的手术刀

别里科夫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文本用漫画与夸张的手法描绘了他的特征:他着套鞋,带雨伞,一定穿上暖和的棉大衣;他把随身带的东西都放在一个又一个“套子”里;他把自己的脸“藏在竖起的衣领里”;他坐马车“一定吩咐车夫支起车篷”;他的口头禅是:“千万别闹出什么乱子来。”他不请自到地造访每个教师的住所,一句话不说地坐上一两个钟头,然后幽灵一样地消失了……总之,他总想“把自己包在壳里,给自己做一个所谓的套子,使他可以与世隔绝,不受外界的影响”。

“文章合为时而著”,《装在套子里的人》反映了俄国农奴制度崩溃、资本主义迅速发展、沙皇专制制度极端反动和无产阶级革命逐渐兴起的那个年代的影像。因此,站在无产阶级革命逐渐兴起的“新”角度,孤僻怕事、恐惧变革想做一个“守法良民”的别里科夫就是“旧”,其所作所为客观上起着为沙皇专制助纣为虐的作用,可以说是“沙皇专制制度的维护者”,甚至阻碍了社会的前进。契诃夫通过生动的“套中人”形象的塑造,讽刺和鞭挞了别里科夫之流以及产生他们这种畸形性格的反动时代。在新陈代谢的时代发展大潮的审视下,别里科夫这个逆潮者是该毁灭的!

于是,文本里的别里科夫死了。现实课堂在解读别里科夫的时候,师生们更是用一把把闪烁着冰冷光泽的手术刀无情地切割着别里科夫:不厌其烦地叙述、描绘别里科夫被嘲笑的“恋爱中的anthropos”之漫画;乐此不彼地再现别里科夫被华连卡弟弟揪着脖领子从楼梯上推下去的场景;快意恩仇一般想象别里科夫埋葬后“送葬者快活的表情”……

以下是流传甚久的至今依旧在百度上抢眼的一堂著名公开课《别里科夫之死》的设计:

一、案发背景:……夏季的一处民楼,发现死者的是当地的民警,因屋内有尸臭……死者身前一个月内莫名患病,……不排除被情杀的可能。

二、现场勘察:死者穿戴的雨衣雨鞋等错乱的摆在一旁,另外对他身前的食物水的二次检查中排除食物中毒的可能,调查再度陷入了僵局……停尸房中,死者身体早已僵直,头发蓬乱,脸色苍白,耳内塞有棉花球,身体多处有淤痕,无明显致命伤口。

三、有关人士采访(略);

四、警方结论:死者心理畸形,死是必然的,不与任何人有关,不适应生活的改变,他的死可定性为自杀……

……

我们看到,这样的解读,固然“知人论世”了,固然“符合教參”了,我们也深深感受到解读中那冰冷手术刀下阴森的光泽:别里科夫是一位守旧、保守的教师,他生前被捉弄推打,死后葬礼上被嘲笑羞辱!我想问一下:根据语文教学三维目标的要求,这样冰凉无情的课堂能培养学生怎样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二、救赎:人性温情下擦拭的棉球

大文豪陀思妥耶夫斯基在他的名著《罪与罚》中呼吁我们睁开眼睛,深入剖析我们社会最复杂、最深刻的一面,进行自我的灵魂拷问!虽然《装在套子里的人》里文学巨匠契诃夫让别里科夫死了,但只要细细品读文本,我们会发现作者隐藏在文本背后的那隐约的人世悲凉:别里科夫,你的孤独谁人懂?你的人生有谁救赎?

从文本看,杰出短篇小说家契诃夫在《装在套子里的人》中摄像一般描绘了“套中人”别里科夫生活的原生态。“他也真怪”,穿着举止保守的别里科夫在众人眼里是“怪物”,没有人走进他,被人隔绝于人世,他是孤独的;在当时的乱世里,别里科夫希望中学的学生别闹出了乱子,教室里别闹闹吵吵,但大家都讨厌他的口头禅“千万别闹出什么乱子”,他是被大众疏远的,他是茕茕孑立的;别里科夫追求华连卡寻找自己的婚姻,却被人画漫画讽刺,并在教师们、衙门里广为传播人手一份,他是被侮辱的;仅仅是站在恋人角度对爱人、同事的衣着、举止作一个规劝,就被柯瓦连科冷对、怒骂、推打,并被恋人大声取笑,他是被践踏的;别里科夫死了,送葬的人觉得大快人心,表面忧郁和谦虚,内心快活享受,他是被视作草芥的……

别里科夫最大的罪过就是守旧、封闭以及守旧、封闭中对别人的“干涉”,他其实也是沙皇专制制度的受害者。在契诃夫笔下,我们看到众人极尽能事地疏远、隔离、冷落他,嘲笑、辱骂、推打他,是从灵魂到肉体摧残、毁灭他,却没有看到哪怕是一个人走进他的生活,倾听他的唠叨,改变他的思想,帮助他走进“新”的世界!

别里科夫是众多“装在套子里的人”的典型代表,成为因循守旧、害怕变革者的符号象征,站在时间与相对论的角度,站在人的思想意识局限性的角度,我们都可能是这样的人。想想,我们的爷爷奶奶不守旧吗?我们的班主任、老师不也希望学生“千万别闹出什么乱子”吗?我们社会中不是总有“旧”与“新”的存在吗?正如契诃夫在文中结尾所说:“虽然我们埋葬了别里科夫,可是这种装在套子里的人,却还有许多,将来也还不知道有多少呢!”这段含蓄婉转、余味无穷的话让人深思:面对这些人,难道我们都要像对待别里科夫一样,疏远、嘲笑、毁灭掉他们吗?

公开课《别里科夫之死》在结论里说:“死者心理畸形,死是必然的,不与任何人有关,不适应生活的改变,他的死可定性为自杀。”别里科夫的死真的与别人无关吗?他为什么自杀?德国哲学家曼海姆在《重建时代的人与社会:现代社会结构研究》中说:“如果一个人卷入某一情境,他便不是完全自由的;物质与精神因素在危急关头所体现的力量的结合,对于个人具有某种制约作用。”契诃夫自己也在文中说:“我相信他情愿摔断脖子和两条腿,也不愿意成为别人取笑的对象。”“死者为大”,别里科夫葬礼上众人尚且如此“快活”,遑论他的生前?文学巨匠契诃夫如此着笔,难道不是在赋予别里科夫死亡宿命的同时,感叹人世里凄风冷雨般的苍凉?

鲁迅先生说:“无穷的远方,无尽的人们,都与我有关!”相比于毁灭的解读,救赎的引导就如动手术时擦拭患者的棉球,充满人性的温情。妓女阻碍文明之花开放,但耶稣劝说众人扔下尖锐的石头而以宽容之心来救赎;末代皇帝溥仪横亘时代潮流之前,但共产党人以坚定的信心改造救赎了他。毁灭是野蛮的火焰,救赎是人性的光芒,让学生感悟别里科夫死亡的宿命,但更要注重引导学生知道救赎的必要,淡化政治化灌输,培养学生与守旧者相处、帮助守旧者跟上时代的宽容与大爱,这样的解读,不是更温情脉脉、意义深远吗?

三、反思:文本解读需要与时俱进的视角引导

笔者如此解读《装在套子里的人》中的“旧”与“新”以及“毁灭”与“救赎”,并不是为了提供一个旁逸斜出的解读角度,而是要呼吁广大语文教师以时代的目光,在更广阔的视域里去理解经典文本的深厚意蕴,强化文本解读时与时俱进视角引导意识!

2016年9月26日,北京大学考试研究院院长秦春华在《中国青年报》发表文章《“四大名著”适合孩子阅读吗?》,他认为四大名著及部分国外经典不适合孩子看。其理由是:《水浒传》讲打家劫舍,《三國演义》充斥阴谋诡计,《西游记》宣扬虚无主义,《红楼梦》大讲色空幻灭……他的观点引起了激烈讨论。

这未免让人哑然失笑,孩子身上有点脏,就把孩子与洗澡水一起倒掉吗?这是一种无菌主义下的文本洁癖,更是引导者功能性缺位的托词。按照海明威的“冰川理论”,经典文本就如同一座座巨大的冰山,“冰山运动之雄伟壮观,是因为他只有八分之一在水面上”, 文字和形象是所谓的“八分之一”,而情感和思想是所谓的“八分之七”。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因此认为:“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面对文本显露的“八分之一”与隐藏的“八分之七”,我们在引导学生解读文学作品的时候,要教会题目赋予文本解读真善美的正能量视角,切不可为博眼球而解读出轨,为求稳而食古不化。哲学家弗洛姆说:“凡服务于生者为善。”《装在套子里的人》有一种推陈出新的期盼,有一种悲天悯人的痛楚,有一种普度众生的情怀……热衷于“验尸报告”是为求噱头的解读出轨,宣科于“沙皇专制制度的维护者”是为泛政治的食古不化,必然将学生引向“鉴赏”施虐或“塑造”冷漠的解读歧途,从而“将作者之意思尽没,不知心苦,实负良工。”(金圣叹),那是一种有害的解读,它抹杀了经典作品穿越时空的积极意义。

马克思说:“我们要以美的原则改造世界。”鉴于此,积极解读经典文本,提取文本深层里的“氨基酸”与“钙片”,引领学生攀登人格的高山,以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莫让灰尘掩住名著之光。引导学生淡化《背影》里父亲“穿铁道、爬月台”的“交通违规”而挖掘那背影后的父子深情;指点学生回避《鲁提辖拳打镇关西》里的“暴力场面”而讲授社会契约下的“罪与罚”……就是一种教师反思下的正能量解读引导,是鲁迅先生所主张的“拿来主义”,最大程度地提取经典文本的教化因子,积极消弭文本中可能的消极元素,古为今用,为时所用,实现了文本解读价值的最大化与最优化!

白居易说:“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蕴藏无穷的经典作品均为时为事而作,恰也是生成于现实土壤照射于过往未来。四大名著,除了“打家劫舍”“阴谋诡计”“虚无主义”“色空幻灭”,忠肝义胆、侠骨柔情、舍生取义、两情相悦等不是充满了正能量吗?

积极的文本解读引导会牵引孩子(学生)进入一个纯净的晴空、真善美的世界,莲出淤泥,梅香洁地,如此一来,四大名著何其大雅,“救赎”比“毁灭”更有意义!

[作者通联:广东开平市教育局教研室]

猜你喜欢
里科夫套子契诃夫
谈谈《装在套子里的人》中“套子”的象征意义
套子
别里科夫为什么是动人的
别让道歉成为一种打扰
我所欣赏的套子
麦克尔·契诃夫表演理论与戏曲表演美学之比较
套子
相约二十年
契诃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