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农村初中地理课堂“动”起来

2017-04-22 20:11张宏梅
地理教育 2017年13期
关键词:问题情境生活化

张宏梅

摘要:本文通过关注日常生活、创设问题情景、借助实验演示以及追求成功体验等途径,在初中地理课堂教学实践中摸索,让农村初中地理课堂灵动活跃,最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由“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

关键词:生活化;问题情境;实验演示;成功体验

著名教育学家夸美纽斯希望课堂 “不要让学生用别人的眼睛看,用别人的脑去使自己变聪明。而应该使学生学会了解并考察事物的本身,而不是别人对事物所作的观察”。从中可以看出,课堂只有充分让学生手、眼、口、脑配合,在课堂中“动”起来,才会在已有的认知水平上构建新的知识体系。然而,农村学校的现状却差强人意,学生狭窄的视野、参差不齐的教师资源配置以及升学压力,使得初中地理课堂沉闷压抑,往往是教师教得累、学生学得苦。结合现状,怎样才能让农村初中地理课堂动感十足?为此,笔者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作了以下尝试。

一、关注日常生活——让学生“能动”

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是初中地理课程标准的理念之一。农村初中地理教师可以用一些生活中的地理常识来引导学生,把书本上的地理知识与学生生活实践结合起来完成教学目标。如果在课堂中能做到关注学生的日常生活,同时结合初中地理知识来理解,农村初中学生也会有话说、用心去思考,从而能快速融入课堂,让课堂“动”起来。

例如,教学“经纬网”时,如果按部就班地讲述“经纬网”理论知识,对于缺乏空间概念的初一学生来说,整堂课就会毫无生机。为此,笔者首先利用教室内横排和纵列的坐位设置“寻宝”游戏:①让教室第二排第二列和第三排第五列的学生一起去“寻宝”;②说明宝藏埋在第六排第四列。在强烈的好奇心驱使下,课堂气氛立即活跃。接着教师说明,假设教室的横排为纬线、纵列为经线,教室内的座位就是一个简单的经纬网。通过游戏学生对经纬网有了初步认识,也容易理解并简单运用,整个课堂也显得不呆板。

又如,在进行天气与气候概念的比较时,内容抽象难懂,为此设计了两个活动:①学习天气的概念,让学生描述近几日的阴晴、风雨、冷热等大气状况。②学习气候的概念,创设如下情境:大足石刻作为世界文化遗产,每年都会接待大量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今年暑假时,美国的Mary准备来参观大足石刻;今年寒假时,海南的小明也准备来大足石刻游览。他们都面临同样的苦恼:该准备一些什么换洗衣物?依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请给他们提出合理的建议。有学生建议Mary可以准备两套短衣短裤、防晒物品、雨伞,因为大足夏季炎热多雨。有学生建议小明准备棉衣、羽绒服、厚裤子,因为大足冬季较冷。通过活动,学生就能较好地理解天气与气候的区别:一个是短时间内的大气状况,具有多变的特征;一个是长时间内的大气平均状况,一般变化较小。这两个活动设计,都与学生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也是学生非常熟悉的生活经验,学生言之有物。

关注学生身边的日常生活,让学生理解其中蕴含的地理知识和原理,有助于激发他们的学习探索欲和好奇心,使课堂灵动起来。

二、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想动”

建构主义十分注重学习的情境性,强调要把学习的知识与一定的真实情境相衔接,教师应设计情境并根据情境信息提出问题,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理解和解決问题。农村初中学校配套设施不完善,更没有“高大上”的数字地理园,但具有丰富的乡土地理资源。如果能充分利用学生熟悉的周边环境,在课堂中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并巧设有效的问题,可使学生在心理上获得认同感,促使其调动各种感官,在课堂中“想动”。

例如,在“人类的聚居地——聚落”学习中,学生要理解乡村与城市的区别及聚落与环境关系的知识点,其中聚落与环境的关系既是教学重点又是教学难点。教材所提供的材料与学生生活实际相距较远,学生不易产生认同感。为此,笔者创设两个生活情境。第一个情境:播放课前录制的大足城区分布和功能介绍及学校附近村落分布的微视频。然后教师提问:①两个微视频有无共同点?有学生回答:都是人类的聚居地,一个是乡村聚落,一个是城市聚落。②两者有何区别?有学生认为植被覆盖不同,乡村多、城市少。有学生认为出行方式不同,乡村多步行,城市交通更便捷。有学生认为生产方式不同,乡村多种植业,城市多工业、服务业。有学生认为污染程度不同,城市重乡村轻。第二个情境:出示民居、窑洞、冰屋、竹楼的图片,在几幅图片中让学生挑选出当地的传统民居。由于是身边熟悉的事物,学生很容易挑选出来(如图1)。教师提问:当地传统民居的建筑风格与自然环境有何关联?有学生说屋顶结构呈“人”字形倾斜,说明学校所在地降水量较为丰富。有学生说墙体薄,说明夏季炎热。整堂课用学生熟悉的生活环境设置情境,使学生能积极表述自己的观点,更好地理解聚落的两种形式——乡村与城市以及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再如,分析“印度的季风气候”时,可创设情境:视频播放印度旱季和雨季的景观,让学生观察比较,再播放歌曲《黄土高坡》。教师提问:印度一年中景观为什么反差如此强烈?如果结合印度实际情况串改《黄土高坡》的歌词该怎么改?学生积极行动,查阅教材,分析“南亚一月、七月风向”图得出结论:一月盛行东北风,由亚欧大陆吹向印度洋,干燥少雨;七月盛行西南风,由印度洋吹向亚欧大陆,潮湿多雨。印度正是因为两种季风的影响才形成对比强烈的景观差异。接下来引导学生根据印度季风的特点,串改《黄土高坡》歌词:将“我家住在黄土高坡”……不管东南风,还是西北风都从我家门前刮过……”改为:“……不管西南风,还是东北风都从我家门前刮过……”对印度的季风气候进行巩固。

通过一系列情境的创设、问题的设置,激发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使学生能发挥主观能动性自主合作探究,活跃课堂氛围。

三、借助实验演示 ——让学生“会动”

借助实验演示的地理教学形象、真实、生动、有趣,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培养观察力,更重要的是实验能营造真实的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获取经验,不仅仅是能动、想动,而是知道怎么动从而“会动”。例如,在讲述八年级“中国地势的评价”中地势与水能开发时,便可设计一个演示实验,说明水能与落差、水量的关系。

实验材料:依据农村学校的特色,学生自己动手找到一根废弃的下水道管,并把它們对半剖开;石子若干,面盆一个,1000ml量杯一个。

实验准备:两根开槽的水管,其中一根水管平放,中段放置适度大小的石子若干,下接一面盆,1000ml量杯一个。

步骤一:两根水管同一水平面连接好,用量杯在未放置石子水管中缓慢注入1000ml水,观察石子运动距离的远近。步骤二:抬高未放置石子的水管100cm,让两根水管之间形成100cm的落差,用量杯在未放置石子的水管中缓慢注入1000ml水,观察石子运动距离的远近。步骤三:在形成100cm落差的水管中缓慢注入50ml水,观察石子运动距离的远近。

学生通过有目的的观察和思考后,得出实验结论:水能大小与落差有关系——落差大,水能大;水能与水量也有关系——水量大,水能大。在此基础上结合中国地形地势图和水系图,分小组合作探究我国水能资源的分布并上台展示。

由此,在实验过程中,学生不仅明白了其蕴含的科学道理,而且培养了知识的迁移和灵活运用能力,在课堂中真正会动。

四、追求成功体验——让学生“乐动”

苏霍姆林斯基说:“成功的体验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学生产生好好学习的愿望。”特别是对于缺乏自信的农村学生来说,教师要帮助学生体验成功、尝试成功,使其树立自信,并进一步追求成功,真正将课堂还给学生。

例如,讲述水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应对措施,可例举中敖地区(重庆市大足区内的一个乡镇)缴纳水费的规则:每户按最低5吨水收费,不足5吨按5吨收,超出5吨按实际吨位收费。教师提问:规则中有不合理的地方吗?如果有,请提出改进意见。学生进行小组探讨后得出结论:不合理,会造成不必要的浪费,并提出了梯级收费制,即按每户家庭设置一个正常用水吨位10吨,10吨内实行一个价格,超出10吨部分进行惩罚性收费。结合当前的梯级电价及北京地区的梯级水价,让学生体验到地理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又如,在学习地图三要素后,利用每个学生都有到大足石刻景区参观的机会,指导学生学会用《大足石刻景区导游图》进行游览。学生借用导游图成功地找到卧佛、千手观音、四大金刚等塑像。甚至有些学生还利用导游图为其他游客当导游,受到外地游客大力表扬,学生心理得到极大满足。通过一系列成功体验,学生深刻体会到地理是一门来自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课程,学生从心理层面乐于参与到课堂中,使课堂动感十足。

总之,如果农村初中地理教师能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和谐融洽的教育教学环境,让学生敢想、敢说、敢做,而且会说、会想、会做,地理课堂就会鲜活灵动。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由“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消除学习地理的畏难情绪,更可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思维和想像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张玉强.巧设教学活动与学生共享快乐[J].地理教学,2006(6):25-26.

[2] 李春明.夸美纽斯的教育思想对地理课程改革的启迪[J].地理教学,2004(8):13-15.

[3] 于晓白.让生活成为学习地理的源头活水[J].地理教学,2006(12):27-28.

[4] 孙永刚.实践生活教学获成功心理体验[J].中学生数学化·教与学,2013(1):54-55.

猜你喜欢
问题情境生活化
初中数学生活化教学策略研究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实施与成效
作文生活化教学指导策略
“则”与“择”:指向生活化学习的幼儿园数学活动实施的原则与选择
生活化美术教学的课程设置及实践应用
高中化学生活化教学的有效途径探究
高中生解决情境性化学问题的初步研究
情境教学法提升化学实验课程价值的探讨
浅议中学物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浅谈中职语文课堂教学问题情境的创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