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庆宣
摘要:基础教育是提高公民素质的主阵地,其中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意识是21世纪公民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之一。本文以地理核心素养之一的人地观为理论基础,从强化学科教育、加大学校环境利用、开展实践活动、建设师资队伍等方面探讨初中生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素质的培养途径。
关键词:环境;可持续发展;素质培养;途径
培养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素质是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基本手段之一,因此,必须贯彻从学生抓起的方针。要让学生以自己的知识与能力,树立保护生态环境、解决环境污染的观念;具备保护环境、不污染环境,保护自然生态、不破坏生态,节约资源及不滥用、浪费资源的素质。教师可从传授环境基本知识、宣传环保法律法规开始,即通常所说的从讲道理入手;也可以先从沟通感情、培养从环境保护感情入手;还可以从环境保护的实践活动入手,学习环境知识,培养环保情感。本文初步探讨如何使中学生养成以上素质的途径。
一、强化学科教育,深化环境意识
初中生主观能动性和相对独立性表现在环境意识的判断和选择上,这种意向活动受环境认知的制约,又主导环境的认知,同时产生对环境保护的情感。澳大利亚环境教育学家阿尼特·高夫指出:“通过将环境教育结合于广泛的学习领域中,学生可以发展理解技能和态度,这些能使他们参与到关爱和保护环境之中。”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已达成共识,即环境教育渗透课程组织模式逐渐被定位于其课程发展的主流,以此实现环境教育的目的和目标,健康完整的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意识是21世纪公民必须具备的素质之一。强化学科教育,深化环境意识,必须紧密结合生产生活与优化整合教学方法。
1.紧密联系生产生活
一个学生的环境意识在环境教育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教师单从某一方面培养不可能形成完整的环境意识。应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提高初中地理教学的有效性,加强对学生初中地理重要性的教育和“问题意识”的培养[1]。地理新课标提出学习生活中的地理新理念,即地理课堂教学应紧密联系实际生活,补充生活化案例,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地理情景,介绍环境科学知识,渗透环境保护意识。例如,学习“ 世界人口”,通过建国以来我国人口的快速增长,让学生讨论实行计划生育的目的,即人口增长要与环境資源、经济发展相适应,为什么现在我国又出台“二胎”政策?引导学生质疑、争论,最终明白我国人口政策的调整始终为环境资源、经济发展服务,从而树立环境意识。地理教学中还应强调科学技术发展对环境保护的作用。例如,利用生物分解减少环境污染,采用绿色技术清洁生产,通过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废弃物排放,从而达到提高经济效益和保护环境的双重目的。要让学生清醒地认识到,发展不能以破坏环境资源为代价,发展应与环境相协调,具备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基础。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环境法制意识,让每个学生都意识到应依据环境有关法律规范自身行为,具备保护环境权利的强烈意识。
2.优化整合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多样,各自功能不同,教学中应优化整合多种教学方法,用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进行合作学习、开展探究活动。在此过程中,教师要以倾听为核心[2]。通过图片、视频让学生欣赏大自然的美,学生审美观升华的同时教师可设问:环境被破坏、污染会给人类造成怎样的危害?如在“海洋资源”教学中,学生在感受海洋带给人类巨大福利和贡献后,出示“三废”污染、石油污染、渔业枯竭、赤潮等材料,通过视听刺激,对学生渗透保护环境的意识,促使其树立可持续发展观,能够运用本学科的基本原理和知识认识并解决有关环境问题,拓宽知识面。
二、利用校园环境,塑造完美人格
校园环境除物质情景外,还有精神层面的文化情景。在环境教育过程中,校园环境是影响学生环境价值观与态度、环境行为的重要因素。故应注重优化学校的整体育人环境,通过学校情境对学生的知识、情感、信念、意志、行为和价值观等方面起潜移默化的作用,促进教育目标的实现。
1.有效利用物质资源
学校物质情境包括学校建筑、学校设备、环境氛围、教室的布置等。良好的校园物质情境有利学生身心健康,提高学习效率,规范言行,健全人格。例如,带领学生欣赏学校花草树木,认识植被类型,了解它的生长与学校“地气水土”自然要素的关系,同时明白美好校园靠大家维护,让学生自觉养成爱护环境不乱采乱摘习惯;再如,学生亲身实作学校的苗圃,从播种、发芽、生长全程参与体会喜悦的同时产生对环境之美的爱护。
2.充分利用文化情境
学校文化情境包括规章制度、班级管理、班级运行以及师生特有的心态、行为方式等。例如,学校集体用餐制,学生列队到食堂,6~8人一桌,学生自己分配食物,每人轮流发放,要求用餐安静、不浪费,值日师生检查评比,通过潜移默化让学生在规范自己行为习惯的同时明白爱惜粮食就会减少污染环境,节约粮食就会节约水资源、节约土地资源,而少占用资源就是保护环境等。再如,结合与地理知识有关的节日:3月12日——我国植树节,3月22日——世界水日, 6月5日——世界环境日, 7月11日——世界人口日,1 0月16日——世界粮食日等对学生进行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教育,通过主题班会,查资料写小论文等深化学生环境观。此外,还可通过教室布置、各种仪式活动等对学生进行培养。有效的保护环境,美化环境还要教育学生从生活中的小事做起,如拒绝使用一次性用品、一水多用、爱护花草树木等[3]。
三、开展实践活动,培养环保能力
课外活动与环境教育的结合,可为环境教育增添活力。在实践活动中,学生可通过自己组织、设计、安排,最后取得成功,从而体验到作为主体的一种精神满足感,增强主体意识。同时,在集体活动中培养共同遵守环境道德规范的能力,对自己提出更高要求,进而提升环境道德层次,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初中生具备一定的组织能力和管理能力,可组织学生依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开展适合各自特点的各类环保活动。
1.开发校外实践活动
校外实践活动能开阔学生视野,提高学生动手能力、观察能力,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发展。初中地理课外活动的环境教育有多种类型,除走进大自然旅游、体验风俗人情、参观博物馆等,还应该多安排环保考察与调查。如组织学生对本校附近花溪河王家坝至李家沱石龙桥河段污染进行考察,在实践活动中,教师引导学生共同设计、安排、组织,查找该河五十年代、八十年代水质状况,经过实地观察河流现状,对比感受污染的严重,谈感想提倡议,切切实实触动学生心灵,使其受到直接有效的环境教育。教师要让学生在课外活动中体验到一种精神的满足感,增强主体意识,同时在集体活动中培养合作能力与团队精神。环保活动的组织与开展,需要整体策划,要有计划、有步骤、有目标、重效率,体现开放性。通过环保活动,不仅可以培养一批环保意识强、环保行为突出的骨干分子,更带动其他学生关注环境,扩大参与面。
2.开展校内实践活动
除校外实践活动的开展,还可充分开展校内实践活动,如环境讲座、环境知识竞赛、演讲、绘画、地理课外阅读和写作、环保辩论赛、地理观察观测、地理模型制作等。其中,地理观察观测活动是使学生深入了解地理环境及其发展变化规律的重要手段,也是激发学生地理兴趣、培养人地观的重要途径。例如,在晴朗的晚上观测四季星空。组织学生进行天文观测活动,可加深学生对地球运动的理解,更好地认识地理环境的重要作用。组织学生进行天文观测时,要注意做好组织工作,提出观测的目的和要求,拟好观测的程序和项目,准备好观测用具和记录表格以及交待注意事项等。再如,根据学校环境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利用运动场沙坑堆砌陆地地形,消化书本知识的同时体验快乐;用乒乓球制作地球仪也是一种很好的对学生实践力的培养。
四、加强师资建设,提升教师素质
初中学生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意识的形成和提高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环境教育就是对学生进行环境保护的认知、情感、行为倾向的培养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作为认识的主体,其环境素质的提高,很大程度取决于教师的环境素养,因为教师是学校教育的实施者,高素质的环境教育师资队伍是顺利实现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教育目的的前提。因此,环境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是推动环境教育深入开展的关键。
1.学校转变观念与投入
首先,学校要重视地理学科,不能称之为“副科”,否则学生、家长都不重视。不能随便把地理课让给其它学科做机动课,会导致地理学科难教、地理教师厌教的境况,直接影响教师的工作态度和热情。其次,教师培训工作是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必由之路,对提高地理教师业务水平和知识能力帮助极大,培训内容与形式要多样。如加强地理教师外出进修,请环保专家来校开展专题培训等。通过培训教师不但能获得理论知识的提升、技能水平的提高,还可转变观念。
2.教师注重学习与提升
《中国21世纪议程》强调的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资源合理利用与环境保护思想在地理课堂中更能体现。在当今科技、社会、思想飞速发展的今天,教师应努力学习新理论、树立新观念,具备良好素质,使其自我不断完善。教师一方面要走进自然,融入自然,透过镜头记录大自然的美,收集素材;另一方面要加强学习,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熟练掌握初中地理全部教材。在课堂向学生进行科学的全球观、资源观、环境观和人口观教育。订阅与环境有关的报纸、杂志和书籍,关注社会热点和新科技、新发展、新成果,积极、主动、创造性地投入到环境教育中。在地理教学中应让学生懂得协调人地关系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懂得协调好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平衡的关系:不能以掠夺自然资源、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获取短期的经济效益;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人与自然必须相互支撑,只能走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协调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三者統一。
总之,对提升初中学生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素质的路径除以上所述,还应与家庭教育、社会环境教育结合。家长和孩子间有环境问题话题,从小养成节约习惯;政府应向整个社会普及环境科学知识教育,采用广播、电视和发行有关科普读物、期刊等方法加大宣传力度,给学生营造良好氛围。
参考文献:
[1]冯斌斌.如何提高初中地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J].地理教学,2008,(3):26-27.
[2](日)佐藤学.教师的挑战[M].钟启泉 陈静静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8 .
[3]王永诚.为了环境,这些小事你可以做[J].地理教育,2005,(6):58-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