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 峰 赵翌辰 李帮喜
马克思两大部类模型与中国经济的宏观结构:一个经验研究*
赵 峰 赵翌辰 李帮喜
宏观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优化是实现国民经济稳步持续增长的重要保证。马克思的两大部类再生产模型科学地界定了宏观经济结构及其与资本有机构成、剩余价值率和利润率等重要变量之间的动态关系,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分析宏观经济结构的重要工具之一。在探析从投入产出表到两大部类宏观模型的对应关系的基础上,我们利用中国2000年至2010年投入产出表的数据构建了一个中国宏观经济结构的两部类模型,并对其中的生产资料部类与消费资料部类的结构、收入分配结构和总需求结构及其与资本—工资率、利润—工资率、利润率的动态关系进行了经验分析。研究发现:中国宏观经济结构的经验数据及其变化趋势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所预期的基本一致,说明马克思的两大部类再生产模型对现实经济具有很好的解释和预测能力,可以为宏观经济分析和管理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
两大部类再生产模型;投入产出表;宏观经济结构;经验分析
宏观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优化是实现国民经济稳步持续增长的重要保证。马克思的两部类再生产模型科学地界定了宏观经济结构及其与资本有机构成、剩余价值率和利润率等重要变量之间的动态关系,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分析宏观经济结构的重要工具之一。将该模型运用到经验研究中是一个重要课题。在理论上,有助于我们正确理解宏观经济结构的客观变化规律,理解政治经济学的内在逻辑结构;在现实层面,有助于我们科学地认识宏观经济结构的演化路径,把握宏观经济结构发展的客观趋势,为宏观经济结构调整提供科学的依据。为此,需要将马克思的两部类再生产模型的理论具体化。而现实的难题是,当前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没有直接适用于两部类再生产理论的经验数据。因此,我们做了以下两个方面的工作:首先,探索一个从当前的核算数据到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范畴的方法,在理论和经验分析之间搭建一个可靠的桥梁;其次,在此基础上,利用既有的国民收入核算数据,按照马克思两部类再生产理论计算出相对应的经验数据结构,并分析中国宏观经济结构的特征、动态及其与一些重要变量之间的经验关系。
从理论上讲,投入产出表与马克思的两部类再生产模型有非常近的理论关系。苏联经济学家涅姆钦诺夫阐明了再生产模型和国民经济平衡表之间的对应关系,为联系投入产出表和两大部类再生产模型提供了理论基础[1];波兰经济学家兰格证明了从列昂惕夫的投入产出理论可以导出马克思社会总资本再生产模型,明确了投入产出方法和马克思两部类再生产模型的对应关系[2](P136-142)。这为我们的研究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刘国光根据重工业、轻工业、农业的产业特点[3],王梦奎根据产品的主要用途[4](P79-83),分别利用我国宏观总量核算数据进行了经验研究。但是,他们只是简单地按照统计上的产业来界定马克思的“部类”范畴,而没有按照马克思的方法,从“使用价值”的角度定义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部类;同时,他们的研究也没有考虑固定资本的问题,因此其方法和结论均存在可以改进的地方。在本文中,我们以藤森赖明(Fujimori)方法为基础,构造了一个从投入产出表到两大部类宏观模型的映射关系,并以此为基础讨论包含固定资本形成、开放部门的情形。[5]
(一)基本模型
假设封闭的经济体存在n个行业,不存在联合生产的问题,没有固定资本。令x、C、Δk、ω和s分别表示产出向量、消费向量、投入向量、工资向量和利润向量。
首先,定义投入系数矩阵A=(xij/xj),可得投入产出表的基本代数形式:
x=Ax+C+Δk
(1)
马克思的两大部类再生产模型假设第Ⅰ部类生产生产资料,第Ⅱ部类生产消费资料,且产品的使用价值具有专用性。而投入产出表中的产品既可用于生产,又可直接用于消费。因此,要将n个行业的投入产出表映射为两大部类再生产模型,需知道每个行业分别用于生产消费(资本品)和生活消费(消费品)的数量。我们假设每个行业都可衍生出两个子行业,一个只生产资本品,另一个只生产消费品,且拥有相同的生产技术。现在我们构建一个具有2n个行业的投入产出模型,假设前n个行业生产资本品,后n个行业生产消费品,那么上述模型可变为:
(2)
其中:xK为资本品部门产出向量,xC为消费品部门产出向量。此方程组是以使用价值为基础扩展获得的投入产出模型基本代数形式。同时,xK和xC需要满足:xK=AxK+AxC+Δk和xC=C。显然,有等式关系xK=(I-A)-1(AC+Δk)和xC=C成立。那么,初始的投入产出模型的基本代数形式(1)就能处理为:x=(I-A)-1(C+Δk)=(I-A)-1(AC+Δk)+C,从而有:x=xK+xC。在这里,x被分为两个部分,xK为生产资料部类的产出,xC为消费资料部类的产出。
通过引入每个行业生产资料的生产率(λi),我们可以计算当前两个部类的资本总额、工资、利润以及总产值,见表1。
表1 两部类再生产模型关键总量
续前表
然后,我们就可以得到一个经济体的两大部类模型,见表2。
表2 两部类再生产模型
根据表2,可以构建两大部类模型的基本代数形式,即
(3)
(4)
我们注意到,公式(3)和(4)对于生产资料的生产率λi来说是等价的,故资本品生产率λi的计算式由公式(4)可得:
(5)
由上式可以看出,λi仅受i部门各要素的影响,与其他部门无关。
(二)包含固定资本的两部类再生产模型
如果考虑固定资本,则产生两个问题:一是ki将会改变;二是固定资本投资量的统计问题。还需要注意的是,固定资本作为物质生产的一部分,也会出现折旧和更新的问题。
(6)
(7)
由此,净投资总量由固定资本净投资量和净投入量两部分构成,即ΔK=ΔF+Δk。另一方面,从产品配置的角度考虑,有:
(8)
YΙΙ=C
(9)
表3 包含固定资本的两部类再生产模型
可以看出,λi依旧是建立模型的关键,且由于从公式(5)可看出λi完全由消费决定,固定资本并未影响到λi。
(三)开放经济下的两大部类模型
若将国际贸易因素考虑进来,那么一个主要问题是总产出不再一定等于国内总需求。由于上述在计算两大部类模型时仅仅考虑了国内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而忽略了需求分配给进出口的那一部分,因此λi的计算需要被修正。
首先,令A†为扩大投入的系数矩阵,E、M和H分别为出口向量、进口向量和国内需求向量。其中A†=(xij+rij)/xj,投入产出表模型变为:
x=A†x+C+ΔK+E-M
从模型结构的角度出发,我们要找到一组λi、EI和EII,使得
(10)
(11)
(12)
YII=C+EII-MII
(13)
从而,得到开放经济条件下的两部类再生产模型,见表4。
表4 开放经济下的两部类再生产模型
本节的任务就是在前述理论方法的基础上,利用既有的投入产出表数据,计算出两部类再生产模型框架下的经验数据。
(一)数据说明
本文使用的数据来自中国投入产出学会公布的2000年、2002年、2005年、2007年和2010年全国42个部门投入产出流量表(2000年为18个部门)。*相关年度的投入产出表数据也可参见国家统计局公布并出版的《投入产出表》数据。在进行数据处理时存在两个问题:一是投入产出表是根据税后市场价格编制的;二是一些矩阵数据不能由上述5年的投入产出表直接提供。因此,还需作一些补充说明:
(1)国民收入和分配问题。在两大部类模型中,最终需求的主要组成部分是矢量数据,包括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存货增加、农村居民消费、城镇居民消费及政府消费。除了出口,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和存货增加被视为投资,而其他部分被视为消费。同时,投入产出表中所反映的投资部分,及固定资产折旧、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营业盈余、增加值合计,也都是矢量数据。此外,劳动者报酬是税后净收入,利润由营业盈余和增加值合计构成。需要注意的是,生产税净额成比例地增加到利润中,以这样一种方式来改变利润,使利润与工资的和等于总国民净收入。
(2)固定资本形成问题。由于折旧及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只有矢量数据可用,因此用λi计算折旧到每个行业的固定资本额,从而得到两大部类更新总量。同时,存货增加量可作为当期的投资,使其包括到净投资中。因此,总净投资额由固定资本形成净额和存货增加量两部分构成。
(3)出口数据的问题。假设进口表中进口货物按权重分配到影响总需求的各因素中,由于用于最终消费的进口额单独算作第II部类,可用下式来估计:
(14)
那么,余下的部分都算作第I部类的进口。
通过上述处理,就能在理论模型和实际的投入产出表之间建立一个明确的映射关系。
(二)基本数量结构
根据中国5个年份的投入产出表和上述方法,我们可以计算该期间的两大部类再生产模型的基本数量结构,结果见表5。
表5 2000—2010年两大部类宏观结构表 (单位:亿元)
续前表
注:表中括号内的数值表示该部门的各种摊销费用,近似于固定资本折旧的费用。
宏观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优化是实现国民经济稳步持续增长的重要保证。在两部类再生产模型中,宏观经济的结构性特征反映在生产资料部类与消费资料部类的相对比例关系、可变资本与剩余价值的相对比例关系以及总需求的相对比例关系上;同时,这些比例关系及其变动决定于资本有机构成、剩余价值率和利润率等关键变量的改变。因此,本节将在经验数据的基础上,对这些宏观比例关系及其与马克思经济学的重要比率的关系进行分析和讨论。
(一)中国宏观经济的结构
我们首先来分析2000—2010年中国宏观经济总量及其结构的一些基本特征。
(1)生产资料部类与消费资料部类的比例关系。如图1所示,从2000年到2010年的10年间,生产资料的生产总值从36.9万亿元左右增加到135.9万亿元左右(增长了2.68倍),消费资料的生产规模从8.2万亿元左右增长到29.3万亿元左右(增长了2.57倍)。2000年第I部类产值是第II部类产值的4.5倍,到2010年变成4.64倍,在部类结构上表现为生产资料部门在国民经济总量中的比重增加了。这表明这段时期经济处于快速而深刻的资本深化和工业化过程。
图1 2000年—2010年两大部类总量及其结构
(2)利润和工资的比例关系。如图2所示,从2000年到2010年的10年间,中国的宏观分配状况及其结构发生了重要变化。工资总额从2000年的3.6万亿元左右增加到2010年的19.1万亿元(增长了4.3倍),利润总额从2000年的12万亿元左右增加到2010年的56万亿元左右(增长了3.67倍);2000年,利润总额是工资总额的3.35倍,到2010年变成2.94倍,收入分配的差距略有好转,但仍然处于比较大的水平。
图2 2000年—2010年收入分配的总量及其结构
(3)总需求的结构。如图3所示,从2000年到2010年的10年间,中国宏观总需求的总量及其结构也有重要的变化。投资、消费和净出口分别从2000年的3.2万亿元、5.6万亿元和4.2万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19.4万亿元、19.7万亿元和15.9万亿元,分别增长了5.06倍、2.5倍和2.79倍;投资、消费和净出口在总需求中的比重从2000年的分别占25%、43%和32%,发展到2010年分别占35%、36%和29%。在这十年中,拉动总需求的三驾马车均有较快的增长,其中投资成为这段时期拉动经济快速发展的最重要因素,但是国内消费需求的总量增长和比重则相对落后和降低了。
图3 2000年—2010年总需求的总量及其结构
对外经济联系是现代宏观经济发展的重要方面。在改革开放过程中,净出口的结构及其变动深刻地反映了我国宏观经济结构的变动。变动情况见图4。从进出口商品的总量和结构来看,除了2005年生产资料的净出口下降为负的以外,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的净出口总额均保持了较好的发展态势,从2000年的2.07万亿元和2.15万亿元增长到2010年的7.79万亿元和8.08万亿元,分别增加了2.76倍和2.76倍,其宏观结构也基本保持稳定。同时,从部类结构来看,生产资料部门的出口总额和进口总额均大于消费资料部门,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在宏观经济中第I部类的相对重要地位。
图4 2000年—2010年净出口的总量及其结构
(二)重要的比率及其变动趋势
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体系中,资本有机构成、剩余价值率和利润率是决定和影响宏观经济动态的重要因素。*我们在这里构建的指标虽与价值体系的各个指标有一定程度的差异,但在衡量动态趋势方面这些指标的计算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下面将从经验上分析这些指标经验近似值的特征及其变动趋势。
从表6中我们发现:第一,第I部类的资本—工资率一直高于第II部类的资本—工资率,这反映了生产资料生产部门的总体技术水平高于消费资料部门。第二,第I部类的资本—工资率在此期间呈现出波动下降的趋势,反映了该部门技术条件变化较快的特点,我们认为这种下降可能主要源自周转速度的提高和各种物质生产要素变得更便宜的影响。而第II部类的资本—工资率则基本呈现出较为稳定的特点,反映了该部门技术条件相对稳定的状况。
表6 2000—2010年中国的资本—工资率
(2)利润—工资率。我们定义利润—工资率为:μi=Πi/Wi,i=I,II,是利润总额与工资总额的比值。如果忽略资本周转因素,那么这里定义的利润—工资率就近似于剩余价值率,表明了资本增殖的潜在能力。
从表7中我们发现:第一,两个部类以及社会平均的利润—工资率都呈现出先上升而后下降的特点,但是都维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第二,第I部类的利润—工资率一直高于第II部类的利润—工资率。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这是引导资本不断投资于生产的重要动因。但是这个比例从2007年左右开始下降,这也凸显了中国经济进行结构性创新的紧迫性。
表7 2000—2010年中国的利润—工资率
从表8中我们发现:第一,2000年以来,社会平均利润率一直呈现出上升的趋势;第I部类的利润率在2007年以前也是一直处于上升阶段,只有在2005年有一个剧烈的下降;而第II部类的利润率除了2007年有一个较大的下降外,一直维持在相对稳定的水平。其原因我们认为有两个方面:从外因上讲,2007年爆发的国际金融和经济危机导致外部需求突然下降,使得第I部类的利润率下降,而国内的宏观刺激政策对冲在一定程度上较为有效地维持了社会平均利润率和第II部类的利润率水平;从内因上讲,第I部类的利润率下降是资本构成上升和劳动力市场完善导致的利润—工资率下降综合引致的结果。第二,在国民经济中占重要地位的第I部类的利润率在2007年之后的下降,一方面影响了企业投资的预期,另一方面也压缩了企业投资的能力,为了应对这种局面,单纯的总需求管理可能就不够用了,必须进行结构性的改革以恢复其利润率。
表8 2000—2010年中国的利润率
从表9中我们发现:第一,除了2000年到2002年由于受到当时国企改革转型的影响,部类比下降以外,之后的时期该比值持续上升,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的宏观结构转型是较为成功的,保证了工业,尤其是生产资料部门的迅速发展。第二,全社会资本规模增长速度持续提升,受2007年金融危机影响扩张速度有所下降,但是仍然维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第三,资本规模增长速度持续提升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就是积累-利润比的长期稳定上升。
表9 2000—2010年中国的部类比、资本—积累比和积累—利润比
上述经验分析表明,2000—2010年间我国的资本—工资率和部门比、利润—工资率以及利润率整体上都呈正相关关系,而资本—工资率、利润—工资率和利润率呈明显的反向变动关系,这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所预期的基本一致,说明其对现实经济具有很好的解释和预测能力,可以为宏观经济分析和管理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
(5)两部类的相对增长率。我们定义两部类各自的增长率是其总产值的增长率。表10中的数据表明:第一,在2000年至2010年,两个部类的生产均经历了持续的高速增长。第二,除了开始的一段时间,第I部类的增长速度一直高于第II部类,这从一个侧面证明了列宁的“生产资料优先增长”理论在一定时期的正确性。第三,生产资料部门的增长过程波动性远高于消费资料部门,说明在宏观总需求中居民消费相对稳定,而投资需求具有相对不稳定性,因此在进行宏观总需求管理时,投资需求应该是管理的重点。第四,从理论上说,当宏观经济处于平衡增长路径时,两部类的增长率应该是相等的,而目前两部类增长率存在的差异说明当前中国宏观经济仍然是处于非平衡的工业化过程中。
表10 2000—2010年中国两部类的增长率
本文构建了一个从投入产出表到两大部类宏观模型的映射关系,并以此为基础讨论了包含固定资本形成、开放部门的一般情形。以此方法为基础,我们利用中国2000年至2010年投入产出表对中国宏观经济和结构进行了初步的经验分析。文中涉及的各项指标结果虽然只是一种近似计算,但并不影响从这些理论指标的计算结果得出的结论。通过分析和比较一些重要的总量、结构变量及其比率关系,我们发现经验数据及其趋势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所预期的基本一致,说明其对现实经济具有很好的解释和预测能力,可以为宏观经济分析和管理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两大部类模型作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核心内容之一,不论是从理论层面还是从经验层面都能有效地分析和阐释现实经济,特别是对于研究收入分配问题、经济增长问题,能从政策上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本文的研究即是利用现有的统计数据对中国宏观经济进行理论和经验研究的例证。
本文的研究存在以下局限,也是未来作者进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经验研究的改进方向:(1)由于篇幅的限制,文章的重点是探索将马克思的两部类再生产模型具体化的经验方法,文章涉及的对生产资料部类和消费资料部类及其结构关系的经验分析,也旨在验证这种方法的有效性。对于从经验的角度研究马克思两部类再生产模型视角下的宏观经济结构及其动态趋势还需要进一步深入,而其中的政策含义也需要更深入的讨论。(2)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分析框架中,商业部门、金融部门均是非生产性部门,其本身不创造价值,但在价值实现、资本积累等方面(尤其是在当前金融化的背景下)对经济运行具有重要的影响,但是本文无论是方法讨论还是经验讨论,都没有包括这些部门,因此这也是我们今后研究的一个方向。
[1] B.C.涅姆钦诺夫:《经济数学方法和模型》,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2] 兰格:《经济计量学导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0。
[3] 刘国光、王向明:《对我国国民经济发展速度和比例关系问题的探讨》,载《中国社会科学》,1980(4)。
[4] 王梦奎:《两大部类对比关系研究》,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3。
[5] Fujimori, Yoriaki.“Building 2-sector Schemes from the Input-Output Table : Computation of Japan’s Economy 1960-1985”.JosaiUniversityBulletin,1992(1).
[6] 李帮喜:《线型经济理论与中国经济的大道路径》,东京,日本经济评论社,2015。
(责任编辑 武京闽)
Marxian Two-Sector Reproduction Schema and Chinese Macroeconomic Structures: An Empirical Investigation
ZHAO Feng1,ZHAO Yi-chen1, LI Bang-xi2
(1.School of Economics, 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 Beijing 100872; 2.School of Social Sciences, Tsinghua University, Beijing 100084)
The adjustment and optimization of macroeconomic structures is an important guarantee for the constant and steady growth of national economy.Marxian two-sector reproduction schema is a fundamental tool of political economy for the analysis of macroeconomic structure, since it scientifically defines the dynamic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macroeconomic structures and some important variables, such as the capital organic composition, the surplus value rate and profit margins.On the basis of on the mapping of input-output table and two major divisions model, we exploit China’s input-output tables between 2000 and 2010 to construct a two-sector reproduction schema of the country’s macroeconomy and structure, and make empirical investigations into the dynamic relationship among the structure of production division and consumption division, the income distribution structure, aggregate demand structure and the capital-wage rates, profit-wage rates, profit rate from perspectives of political economy.It is found that the structure data and the changing trend of China’s macro economy are basically consistent with the prediction of Marxist economic theories, which means that Marx’s two major division reproduction models are fully capable of explaining and predicting the real economy, and therefore capable of providing a solid theoretical basis for macroeconomic analysis and management.
two-sector reproduction schema; input-output table; macroeconomic structures;empirical investigations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劳动价值理论视野下的中国宏观经济和产业结构动态分析研究”(14CJL007);2011项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协调创新中心”资助研究成果;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启动基金(2015020261)
赵峰:经济学博士,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协调创新中心研究员;赵翌辰: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硕士研究生(北京 100872); 李帮喜:经济学博士,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副教授(北京 100084)
* 感谢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马慎萧讲师和经济学院梁钰晨、李彬在数据和图形处理上的帮助,同时也感谢匿名审稿人的建设性意见。文责由作者承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