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花都区新华第五小学校园更新的空间营造

2017-04-21 05:30林家奕滕琦
福建建筑 2017年3期
关键词:教学楼营造校园

林家奕 滕琦

(华南理工大学 广东广州 510640)

广州花都区新华第五小学校园更新的空间营造

林家奕 滕琦

(华南理工大学 广东广州 510640)

从我国中小学教学方式转轨和城市建设用地紧张的现实背景出发,介绍了广州市花都区新华第五小学的项目背景以及校园现状,进而从建筑自身的空间组合和校园空间的场所营造两个方面,分析在校园更新中空间营造的设计难点,并提出整体性、集约性、多样性和人文性的空间营造策略,并具体介绍了在花都区新华第五小学的校园更新中运用的空间营造的设计方法。

小学;校园;更新;空间营造

1 研究背景

1.1 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

1999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作为新世纪教育工作的战略重点。我国的教育方式开始全面由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2010年,国务院颁布《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我国中小学教育加快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教育思想、教育观念及教育内容等方面也都随之发生重大变革[1]。

中小学校园的建筑和环境,是教育制度在空间上的投影。以往以应试为目的的教育,以教师为中心、重知识的积累而轻视学生能力的培养、不鼓励个性发展。其校园空间单一、死板,大多只修建了普通教学单元满足最基本的学习需求,专用教室、公共教学用房及教学配套设施等均有不足。而素质教育强调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以学生为中心、重视学生的能力培养、鼓励差异化的存在。老旧的校园显然无法满足当前全新的教育方式和教学手段的需求,因而对中小学校园空间提出了新要求。

1.2 土地资源紧缺

我国大多数中小学校园仍保留着20世纪80年代的校园特征,行列式布局,注重建筑设计,而对整体校园空间缺乏深入的思考。当时素质教育还没有普及,校舍建设以满足应试教育的要求为标准,因而不能适应现代化教学的需要。对于一些基础设施比较落后的学校来说,为了能够适应教育观念的改变、满足不断发展变化的教学需求,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就要对校园建筑及环境进行调整。

然而,城市的快速发展导致土地资源吃紧,尤其在城市的已建成区,学校周围已无可供校园扩建的土地,使得校园用地的稀缺和教育硬件不断提升的现实矛盾日益突出。同时,并不是每一所学校都有条件择址新建校区,因而利用原有校园及校舍进行更新建设,使其适应现在的教学要求,投入的资金比新建校园要低很多,这样既是一种高效合理的解决办法,也是对现状资源的整合利用,使得现有学校在一定时间内,以可持续发展为准则,经济合理地满足不断发展变化的教学需求。这种方式已成为中小学校建设发展的热点。

1.3 项目概况

广州市花都区新华第五小学建于1993年,是一所以书法为教育特色的学校,文化底蕴深厚、读书氛围浓郁。经过20多年的发展,生源不断增加,教学方式不断改进,而教学空间多年来并未增加,远不能满足教学要求。一方面,教室数量少,班级学生容量大,平均每个学生占有的活动空间不足,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多媒体教室等专用课室匮乏,达不到最佳教学效果。另一方面校园空间单一,缺少丰富的活动场所,无法满足全新的教学生活要求。教学空间问题已是当前影响学校发展的重要瓶颈。为此,校方提出主教学楼的更新项目,改善学校硬件设施落后、建筑面积不足以及校园空间单一的状况,以适应发展需要。

学校位于花都城区中心地带,南侧为花果山公园,北侧紧邻城市干路宝华路,西隔花都图书馆与茶园路相接,交通便捷。由于地处城市建成区,周围已无可供学校扩大建设用地,因此校园更新主要在现状校址内进行,建设内容为拆除原主教学楼,并原址新建。校园用地呈长方形,朝向为南偏东46.06°。拟拆教学楼位于校园中央的位置,东北和西南分别有两栋建筑。东北两栋现为综合使用,功能包含办公、教学、综合活动室等。西南分别是一栋5层的教学楼和一栋2层的公共卫生间,如图1所示。

图1 校园现状图

2 设计难点分析

2.1 建筑自身的空间组合

新旧教学楼在结构、层数、面积、功能组成等方面均有较大不同,如表1所示。由更新前后的对比分析可见,新建教学楼的面积、功能、楼层数均有增加,势必会带来建筑体量、空间上的变化。

表1 原有教学楼与新建教学楼指标对比分析

拟拆教学楼功能单一,以普通课室与教师办公室为主要部分,不注重公共空间。新建教学楼加入了很多新的功能空间,以适应新的教学内容。这些功能空间类型多样,涉及到学生、教师、职工等多个群体,其中不乏大面积、大体量之类。如何在有限的用地条件下,梳理功能、流线,使师生的活动高效、便捷,同时还要营造满足教学需求的丰富空间,是更新中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

2.2 校园空间的场所营造

相较于原有低层数、小体量的建筑,新建筑楼层数变多,体量变大。因此,校园的容积率、建筑密度均有所增加,给校园空间带来较大的变化。尤其在用地局限的压力下,势必会挤压校园空间,减少学生的活动场所,活动空间的不足限制儿童身心的成长。以往的一些更新案例中,常出现 “见缝插针”式的建设以争取更多面积,不考虑新增功能与原有校园的关系,导致校园布局杂乱,流线混乱等问题。

如何运用建筑学的手法,在有限的用地下,通过采用增加空间流动性、创造共享空间的策略,营造丰富、多样的校园空间,满足教育多元化的发展要求,成为花都五小校园空间营造的重要目标。

3 空间营造策略

3.1 整体性

校园更新的目的是对原有校园进行修整、完善,使其适应当前的教学需要,同时兼顾未来的发展,使校园具有不断改进、适应需求变化的能力。依托于原有场地与校园环境的新建筑,其目的应当是服务整体校园,而非单纯地突出自身形象。因此,花都五小的空间营造首先着眼于校园的总体结构,充分思考新建筑与校园空间的整体效果,寻求新老建筑之间的合理关系,以达到建筑与场地、空间与功能等各方面的平衡,使校园成为充满内聚力的场所。

3.2 集约性

集约化是指“城市建筑在占有有限土地资源的前提下,通过综合组织生活功能和复合空间设计,形成紧凑、高效、有序的功能模式”。在中小学校园的更新中,通过集约化使用有限的土地资源,使建筑空间呈现聚集效应,以聚集空间结构形成集约化的建筑布局,提高土地的利用率,以缓解校园用地日益紧张与教学需求不断增长的矛盾[3]。

集约化设计有助于校园整体环境的改善,用较高的校园密度、丰富的空间肌理、较为集聚紧凑的公共空间,创造适合学生成长的多样化的校园空间。

3.3 多样性

从素质教育的角度出发,现代中小学校园的功能不仅仅是为教室内的教学活动提供物质基础,还包括校园所有的活动空间及设施,因应不同学生的需要,设计多样的空间,便于学生之间、师生之间交流和分享,激发学习兴趣。

在花都五小的校园更新中,设计者拟从两方面达到空间的多样性:一是营造多种类型的空间,如廊、台、屋顶、庭院等,或公共或私密、或独立或融合,充分发挥各自特点,让校园的各个地方都能找到可供学生活动、交流、开展自主学习的空间,适应不同学生的需求;二是营造多属性的空间,灵活、自由,充分发挥空间的效用。

3.4 人文性

当今的教育改革以建立一种开放的教育模式为目标,意在提高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动手能力及社交能力。校园作为开展教学活动的保障,必须从学生的角度去审视设计,创造他们喜欢的环境。花都五小本就以书法教育为办学特色,因此设计者在空间营造方面也有意延续校园特有的人文气息,表达校园的人文情感。

4 空间营造的设计方法

在花都五小校园更新的项目中,设计者综合运用了多种方法,力求营造有趣、灵活的校园空间,让学生能够开心愉快地学习,健康快乐地成长,如图2所示。

新建筑考虑到与周围建筑及城市道路的协调性,同时结合与现有的东北、西南两侧建筑之间的联系以及未来发展的可持续性,整体布局朝向西南,遵循校园建筑的现有形态,形成了新旧建筑之间很好的联系与呼应,如图3所示。此外,如此布局还很好地回应了岭南地区夏季太阳光照射和冬季西北风侵袭的气候影响。

4.1 垂直叠加的功能空间

对于新建教学楼多样的功能,方案采用垂直叠加的方式进行空间组织。《中小学校设计规范》(GB50099-2011)4.3.2规定:各类小学的主要教学用房不应设在四层以上[2]。因此,设计结合规范与项目自身情况,将普通课室、专用课室安排在一~四层,办公室在五~六层,充分利用垂直分区来发挥新建教学楼每一部分的优势。

图2 鸟瞰图

图3 总平面图

4.2 以庭院为中心的布局

新建教学楼没有延用原教学楼过于局促的梳式布局,而是综合考虑校园整体空间的均好性和可持续发展,与东北、西南两侧原有建筑进行整体规划,保证楼与楼之间适宜的间距,最终形成由四部分量体围合成以庭院为中心的布局形式。

中心庭院符合小学生感知的尺度,加之该校的办学特色“书法文化教育”,植入校园原有的王羲之雕像,形成具有中国传统书院特色的空间形式及氛围。庭院空间的置入增加了校园的围合感,又体现了学校的文化性。学生于庭院中更加有领域感和归属感,是一个极佳的学习、游戏场所。

4.3 运用底层架空手法

将新建筑的西北量体底层架空,释放首层空间,并结合建筑造型,形成“门厅”的概念空间。与校园主入口及入口广场一起形成了 “校门-入口广场-门厅”的空间序列。“门厅”不仅是教学楼的入口空间,也是整间学校迎接来校人员的“大堂”空间,亦可用于学生作品的展示,展现学校特色和学生风采。

架空层具有很好的通风、遮阳作用,以应对岭南地区湿热多雨的气候特点,作为室外活动场地的补充,为学生提供了一个互动、交流的活动场所。

架空的底层增加了中心庭院的开放性,并且沟通了校园入口广场与庭院的视线,增加了校园空间的连续性与通透感。

4.4 充分利用屋顶空间

中小学校园建筑的屋顶非常值得开发利用。屋顶空间可以作为室外活动场地的延伸,丰富校园的空间层次,创造宝贵的活动场地,提高校园土地利用率,缓解用地不足的压力。

在花都五小的空间营造中,将游泳池的屋顶开放出来。与东北、西南两侧二层的外廊连通,为二层及以上的同学们提供了较大的且方便到达的户外活动场地。同时,设计了从屋顶到庭院的景观楼梯,加强了屋顶与庭院的联系。

该方案还将游泳池的采光天窗设计成座椅,巧妙地将屋顶上不利于活动的“突起物”转化成可供学生休憩、交谈的景观小品。此外,还在靠近操场的一侧利用架起的廊架限定出了“主席台”空间,供学校进行集会活动时使用。注重绿化的空间布置,为学生提供休息、娱乐的空间。

4.5 创造多属性大阶梯空间

大阶梯空间由于其包含的多重属性使空间富于趣味性。在该方案的空间营造中,设计者在游泳池靠近操场一侧,结合泳池的附属用房,设置了大阶梯空间,可在校园中发挥着多重的作用:看台——与操场相对,形成良好的对话关系,使得在看台上休息的同学与在操场上运动的同学形成“看与被看”的互动关系;阅读——为同学们提供一个开放、亲近自然的读书空间,一个非正式的学习场所;交通——与庭院中的景观楼梯一起,沟通了庭院、屋顶平台与操场空间,也给高楼层的学生提供了一种到达操场的有趣路径,如图4所示。

综上所述,设计者在有限的用地条件下,综合运用多种空间营造的方法,力求空间的多样性与连续性,

最终在校园中形成了“校园入口-架空层‘门厅’-庭院-屋顶平台-大阶梯空间-操场”的连续的空间序列,形成了一连串的空间体验,如图5所示。

图4 大阶梯空间

图5 剖透视图

5 结语

校园空间最终为教育服务,教育制度的改革促进校园空间的发展,校园空间的进步又进一步支持教学方式的转变。空间的自由多样鼓励学生积极的探索,以及不同个体在使用中的再创造。从教育与建筑两个层面对学生进行文化的熏陶,并通过建筑对教育氛围的营造给师生以美的享受和积极向上的精神力量。

[1] 唐文婷,李志民,李曙婷.城市中小学建筑改扩建设计研究初探[J].山西建筑,2007,33(33):9-10.

[2] GB50099-2011 中小学校设计规范[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

[3] 王跃,张洋,李桂媛.关于中小学校园复合型设计的探讨——以宜昌市花艳中小学规划设计为例[J].华中建筑,2014(2):137-140.

The Space Creation of Xinhua Fifth Primary School in Guangzhou Huadu District

LINJiayiTENGQi

(South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Guangzhou 510640)

Because of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teaching methods, a lot of primary schools and middle schools in China had to renovate their schoolyards to meet the new teaching requirements.Some of them were faced with the problem that the land for construction was not insufficient.The main purpose of this article was to introduce some methods of space design under the condition of insufficient land.We took the schoolyard renovation of Xinhua Fifth Primary School in Guangzhou Huadu District as an example. After analyzing the background of the project and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the schoolyard, we put forward the design strategies of integrity, intensive, diversity and humanity.Finally, we presented the design methods of the space construction in the schoolyard renovation of Xinhua Fifth Primary School in Guangzhou Huadu district.We hope that these strategies and methods can provide some reference for the design of schoolyard renovation.

Primary school;Schoolyard;Renovation;Space Creation

林家奕(1968.1- ),男,副教授,一级注册建筑师。

E-mail:arjylin@126.com

2017-01-04

TU2

A

1004-6135(2017)03-0036-04

猜你喜欢
教学楼营造校园
诚心为“侨” 营造“家”温暖
2021年山西将完成营造林26.67万公顷(400万亩)
教学楼,作文本里的方格 组诗
基于遗传算法的教学楼智能照明控制系统设计
擅长营造美好的音色 Marantz SA-10 S1/PM-10 S1
校园的早晨
春满校园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 of Translation for Cultural Dialogue
白城市新区学校教学楼结构设计
营造方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