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丹
摘 要:大类招生和培养是近些年来国内外高校采取的一种新的人才选拔和培养模式,当前国内实行大类招生的高校多为公办学校,因招生方式相对自由加上大类招生需要较为雄厚的师资基础民办高校很少采用大类招生模式。民办高校多数以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因而实行大类招生模式也是民办高校实行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环节。该文通过对民办高校大类分流现状的分析,研究民办高校工商管理大类分流运行的实践情况,分析民办高校大类招生模式下专业分流存在的问题,并探索解决措施。
关键词:工商管理 专业分流 民办高校
中图分类号:G4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6)12(a)-0241-02
1 民办高校大类招生模式下专业分流的现状
大类招生是指高校将相同或相近学科门类,通常是同院系的专业合并,按一个大类招生。学生入校后,经过1~2年的基础培养,再根据兴趣和双向选择原则进行专业分流。其指导思想是坚持“打通基础、拓宽专业、注重实践、因材施教,促进学生和谐发展与全面成长”的人才培养理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为学生选择专业提供了更大的空间,让更多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特长选择专业,一定程度上减少了考生专业志愿的盲目性,学生在进入高校后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和生活,发现自己的兴趣和特长后再选择专业方向,目标会更加明确;再次,为学生根据近年的人才市场需求情况合理地进行专业选择,有利于增加学生专业出口与市场需求的对接和契合度,为方便学生就业创造了一定的便利条件。同时,大类招生还有利于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和自我管理,激发学习热情,培养竞争意識,促进学风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当前国内实行大类招生的高校多为公办学校,因招生方式相对自由加上大类招生需要较为雄厚的师资基础民办高校很少采用大类招生模式。然而大类招生和培养又是近些年来各国高校采取的一种新的人才选拔和培养模式,打通基础、拓宽专业,是高校改革的一个大趋势,民办高校多数以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因而实行大类招生模式也是民办高校实行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环节。
2 工商管理大类专业分流运行的实践情况
作为民办高校,吉林华桥外国语学院致力为学生构建一个特色鲜明、适宜学生个性发展的专业培养平台,自2012年开始在工商管理类专业实行大类招生分流培养,实施“通识教育+专业培养”两阶段培养模式。经过3年的运行,在专业分流方面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索,并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工商管理大类包含工商管理、市场营销和人力资源管理3个专业,主要方法是在学生进入大学学习的3个学期后,进行分流培养,分流的过程在第4个学期开学前结束。前3个学期每个学期上3个专业其中的一个专业的基础课,便于学生对3个专业有基本的认知和了解。学生经过前3个学期的专业基础学习,对分流专业有了一定的认知,然后按照自己的意愿选择专业,以避免强制分流影响学生后期的学习。2012级和2013级学生进行分流时采取的方式是:首先进行专业动员会,由3个专业带头人进行专业介绍为学生讲解专业的培养特色、学科建设、教学条件、师资队伍、社会需求和发展前景等,之后由学生根据志愿选择进行预报名,预报名结果出来后预报名人数大于名额数的专业的学生的学分绩点从高到低进行筛选,如果学分绩点相同的情况下按照英语成绩1~2大一两个学期的精读、视听说和口语的平均分)高低进行排列。对于不能满足第一选择的学生,由学院负责调剂到还有剩余名额的专业研读。
2014级进行专业分流时学院总结了前2年的经验教训,规范了专业分流流程:公布分流方案→专业分流动员会→填报志愿→组织分流→公布分流结果。专业分流前对学生的专业选择方向做了初步调查统计,然后根据工商管理大类各专业的招生计划数,预先设定该专业容量,原则上最低不少于招生计划中一个专业的最低招生人数,最高不超过一个专业最低招生计划人数的1倍。方案的制定坚持加强基础、拓展专业口径、注重实践、因材施教的人才培养理念,致力于人才培养模式的深化改革,坚持公平、公正、公开原则。分流方式为意愿+成绩,采用兴趣+双向选择的原则,分流前由本人填写志愿申请书,学生根据专业通识教育阶段对专业的了解,结合自身兴趣爱好与职业规划,填报专业志愿,学院再根据专业成绩对学生分流选择做出调整。分流过程中坚持原则,增加工作透明度,教师在专业分流中积极发挥引导和讲解作用,科学引导学生选择专业。大类招生涉及教学管理和学生管理等方面的一系列改革,这就需要针对大类招生模式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提高教学管理和学生管理效果,促进专业分流合理化。
3 针对大类专业分流中产生问题的对策探索
民办高校实施大类培养的目的是拓宽基础、发展个性、综合培养、提高素质。专业分流方式是大类招生模式的关键点,因实行学生自主选择分流模式,所以,在分流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只有采取相应措施来弥补,才能更好地发挥“大类招生、分流培养”的模式的作用。
3.1 做好引导,避免专业选择不平衡
专业选择不平衡的问题是学生自主选择的必然结果。根据对吉林华桥外国语学院国际工商管理学院工商管理类2012级、2013级以及2014级学生进行的调查显示,学生在进行专业分流时选择依据,其中专业课程门数少、专业课教师受欢迎等短视考虑因素占了80%,考虑到专业的就业前景的占10%,另有10%的学生的选择标准是听取了家长的建议或是因迷茫而从众。
如果不及时疏导,可能导致专业分流工作的难度加大,还会导致后续的培养和就业过程中出现以下问题:一是专业课程学习方面问题。由于选择弱势专业的学生成绩相对较差,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整体氛围会比较差,这必然会影响到该专业的学风和课堂教学效果。二是在强势专业中,由于整体素质较好的学生比较集中,专业师资力量又有限,可能会出现部分优秀学生得不到重点培养和指导,从而影响学生的专业学习与发展。三是可能会在学生就业时出现弱势专业冷,强势专业也不热的情况。因此,要做好分流前的引导工作,在学生入校的第一学期开展专业导论课,使学生对于以后要选择的专业的学习方向、学习难度、就业前景等方面有一定了解,帮助学生在分流中消除盲目性。
3.2 促进专业建设,减少专业间差距
学生选择专业分流方向的重要依据是各专业所显示出的竞争实力。学生通过自主选择确定专业,导致各专业学生数不均衡,增强了专业的忧患意识。处理好学生自主选择与专业建设的平衡。学院需要搭建各种渠道配合学生全方位了解其感兴趣的专业。在学完所有大类专业的通识基础专业课程后,学生可以根据自身对各专业建设情况及其专业培养容量等信息,自愿选择专业。专业分流的学生数会直接影响教师的工作量以及专业的发展与建设,这就要求弱势专业为了专业发展前景和专业建设,需要注重内涵建设,提升专业竞争力。实行大类招生培养过程也是对于专业面窄和市场需求长期不足的专业进行调整和不断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建立能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专业结构的过程。
3.3 重视分流后管理,降低教学和学生管理难度
(1)教学管理方面。针对大类招生培养模式特点,科学构建专业框架、人才培养方案、课程结构体系,建立专业课程设置质量保证制度、教材、日常教学管理、实践教学管理、毕业环节等质量评价制度。
(2)学生管理方面。学生按照大类招生班级进入高校,专业分流后会重新组建班级,涉及到班级凝聚力不强,不利于良好学风建设。另外分流后有部分学生因学业成绩而未满足专业志愿,可能会出现思想波动,对于这部分学生,需要辅导员和专业教师在思想上加以引导疏通,树立信心,让学生真心热爱所学专业。构建与大类招生相适应的教学管理制度。
民办高校专业分流正处在发展阶段,还没有一套非常成熟的分流方案,没有建立相对完善的分流体系。在高校的教学管理工作中,需要积极创造条件试行按大类招生分流培养的模式,在摸索中不断完善,在实践中还存在一些需要改进和完善之处。
参考文献
[1] 李姣姣,陈莉.“大类招生、分流培养”运行机制的困境和对策——以工商管理类专业为例[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4(8):81-83.
[2] 颜兵兵,姜永成,殷宝麟.大类招生模式下专业分流方案设计与实例分析[J].高教论坛,2014(9):44-47.
[3] 何静.高职院校实施专业大类招生培养的现状特征与实施建议[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5(24):2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