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德育在初中思想品德教育中的运用探究

2017-04-21 14:13刘鹏
文教资料 2017年4期
关键词:运用探究思想品德教育

刘鹏

摘 要: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推行,素质教育成为当前社会备受瞩目的话题,尤其在初中阶段的素质教育格外重要。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學中,生活德育教育对个人道德素质培养和人格塑造具有重要的作用,本文首先阐述了初中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性,分析了当前初中思想品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成因,最后提出了初中思想品德教育生活化的途径。

关键词: 生活德育 思想品德教育 运用探究

1.生活德育在初中思想品德教育中运用的重要性

1.1有利于促进初中思想品德教育课程的变革与发展

2004年国家教育部专门针对初中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工作提出了改革建议:要在“以人为本”的基础上,做好“三贴近”(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从而不断提升思想品德教育工作的实效性、针对性、吸引力及感染力,为培养综合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接班人做好良好的思想基础[1]。因此,将生活德育运用于初中思想品德教育中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和社会实践能力。生活德育作为人们精神层面的教育活动,不能脱离现实生活实际。离开生活谈思想品德教育,就像鱼儿离开水。生活德育正是让人们更了解生活对于思想品德教育的作用和意义,让人们找到思想品德教育存在的根基,这是丰富与夯实思想教育理论基础的过程,有利于促进初中思想品德教育课程的改革和发展。

1.2有利于提高初中生的道德实践能力

生活实践是人们生存、发展的永恒动力,是人类未终止过的活动。高科技信息时代最缺的就是人才,高素质的人才是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关键。然而21世纪新经济时代又是一个充满激烈竞争和复杂变化的时代,学生未来面临的困难复杂多变,需要具有战略思想品德判断力和品德觉悟,从而做出更加科学的判断[2]。针对初中生开展生活德育教育正是增强学生迎接未来时代挑战能力的体现,帮助学生适应时代生活,增强自信心和责任感。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思想品德教育应该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核心价值观,将关心人、爱护人、尊重人、发展人作为品德教育的前提基础,教育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教学场景是学生乐于接受并能够调动学生积极性和创造性的。

1.3有利于增强教师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当前我国针对中学生开展思想品德教育缺乏实效性和针对性已经成为较尖锐的问题,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虽然是多方面的,但追溯其根本还在于德育教育与生活脱节。真正有效的品德教育应该能够关注学生生活实际,贴近学生生活内容,引导学生对已有的思想观念进行二次梳理与反思。思想品德教育应该以生活为出发点,将丰富多彩的生活实际内容贯穿品德理论教育,从学生实际生活开展品德教育[4]。思想品德教育内容来源于生活,在实施教育过程中不能脱离生活,应该以生活为坚实的基础,脱离生活而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是缺乏实效性的、是徒劳的。生活德育教育能够让教师自身的德育生活化的意识增强,在教学中善于引导学生从实际生活中发现并解决问题,善于研究生活化的德育教学方法,从而找出更切合学生的教学内容和方法。生活德育要求教师一边实践一边接受培训,在增长自身专业知识和提高能力的同时,提高自身的思想品德素质[5]。生活德育贯穿教师的日常工作,能够引导教师积极主动观察每一个学生,全身心投入每一次活动,帮助教师个人专业成长,让教师从经验型向科研型转变,增强教师德育工作的时效性。

2.当前初中思想品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2.1问题

2.1.1德育目标有功利化倾向

当前初中开展生活德育教育目标定位功利化明显,不切实际,认为德育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出通体为善的学生,而忽视人的品德培养是一个艰难而持续发生的过程,忽视学生个体思想道德的成长及学生自身的社会需求。在定位德育教育目标时,往往将树立的模范典型人物捧在高高在上、神圣不容侵犯的高度,将模范人物的生活性质掩盖,对于发生在身边的与人为善的小事却常常忽视。诚然这些模范典型人物具有不可思议的传奇经历,但是这些事例却与平常学生的生活实际相差太远,往往给人一种缥缈的感觉。这种脱离现实生活的教育目标是难以落实在具体实践中的,也不会收到良好的思想品德教育效果。此外,在德育教育方面出台了品德量化标准,用这个标准给学生的品德行为打分,以此评优评奖,并将其作为升学的参考依据。这样量化的品德评判标准显然带有功利性色彩,脱离初中生个体发展和自身独有的主观意识。这样一来会让学生对道德产生误解,认为做善事就一定要有回报,没有回报的善事不如不做。

2.1.2德育内容有教条倾向

德育教育内容趋于教条是指用看自然万物的眼光对待具有情感性和人文性的思想品德教育,片面地认为学生只要掌握了书本理论知识,就对思想品德有了自我理解。如果在实际思想品德教学中采用传统的自然学科知识灌输式教学方式,满足于对理论知识的宣讲,却忽视学生自身的认知规律和情感体验,长此以往,学生必定会对书本理论知识产生厌倦的心态。思想品德教育内容呈现知识化、理论化的做法并不能促进学生良好素养和品德的形成,反而会培养一些只懂得讲大道理,却知而不行、言而无信的人。当前初中思想品德教育中,绝大部分都偏重于德育教育的品德职能及社会职能,将学生的个体意识实现和个体人格健全抛掷脑后,忽视学生的个人现实需求。

2.2原因分析

2.2.1德育方法有待整合

长期以来我们在德育教育上存在一定的误区,认为德育教育是学校的责任。其实一个人的道德形成是从家庭教育开始的,孩子与父母在一起生活的时间更长,父母的家庭教育对孩子的道德形成与塑造至关重要。因此,学生德育教育中要重视家庭教育,加强学校与家庭的沟通交流,将德育工作从家庭到学校连贯起来。此外,新时期思想品德教育方法要体现生活为中心的特征,采取的方式必须符合平等性、主体性、科学性及有效性四个原则,将思想品德教育内容按照一定的秩序和规律组合而成,每一件事情环环相扣,相互联系,互为条件和因果,缺少其中一环,即缺少前提条件,都会使程序走不下去。设立的目标和内容要有互为保证的措施,力促事情从上到下地落实、落地、脚踏实地,做到不求快,求稳,持续挺进。

2.2.2对新课程改革的认识有待深化

学校在开展思想品德教育中,虽然逐渐认识到生活德育的重要性,在教学观念上也进行了改变,但是要将生活德育的观念付诸实践是一个难题。在初中德育课堂中,教师虽然意识到德育教育生活化的重要性,认真负责地践行使命、履行义务,但是真正倾注于全部热情在德育活动中少之又少。此外,应试教育制度下升学、考试、教师绩效评估、办学质量评估都是以学生的考试成绩为依据,在这样的模式下,分数是评估教学效率和质量的关键指标,因此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为主。

3.结语

思想品德教育来源于生活,又重归于生活,初中生思想品德教育不能脱离生活而存在。在当前社会主义现代化转型阶段,做好思想品德教育工作的生活化正是初中生迫切的诉求。初中生的品德教育任重而道远,要彻底解决思政教育生活化存在的问题,必须完善思政教育体系,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个体差异调整教育模式、教育内容及教育方法,将高校思想品德教育的时效性和生活化凸现出来,思想品德教育内容要牢牢立足于生活实际,将品德教育与学生日常真实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构建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促进学生思想品德和道德行为上的积极转变,将书本说教化为有形的生活现实事件,从而达到“润物细无声”、“春风化雨”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戚万学,唐汉卫.以人为本的道德和以学生为本的道德教育[J].中国教育刊,2013(1).

[2]吕丽艳.经验论与唯理论:生活德育的哲学之争——由鲁洁先生“自我质疑”而来的启发[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7).

[3]蒋一之.生活化德育改革与发展的价值取向[J].教育科学研究,2012(5).

[4]陈光全,陈亮.关于德育课程反思性学习的探索[J].思想理论教育,2011(2).

[5]王子荣.基于生活化的学校德育困境与突破[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0).

猜你喜欢
运用探究思想品德教育
分层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试论分层教学在高中生物中的运用
插图教学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运用探究
高中数学教学中数形结合法的运用探讨
粤教版思想品德教材中“阅读与感悟”的特征与作用
思想品德课要积极传递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