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双祖
摘 要: 美国后现代小说是对现代主义小说的反拨或超越,彻底颠覆了传统小说审美范式。美国后现代小说通过戏拟、拼贴、元小说等互文性策略,形成了新的小说创作模式和小说美学,为西方小说的发展开掘了新的路径。从互文性视角审视美国后现代小说,无疑具有独特的意义。
关键词: 美国后现代小说 互文性 文本策略
美国20世纪60年代以后的后现代小说是后工业社会和后现代文化的产物和表征,是对现代主义小说的反拨或超越,以反传统的叙事策略著称,在内容和形式上彻底颠覆了传统的小说审美范式。美国后现代主义小说作家众多,最突出的有约翰·巴斯、唐纳德·巴塞尔姆、托马斯·品钦、罗伯特·库弗、纳博科夫等。这些后现代小说家在创作中充分利用了“互文性”文本策略。法国理论家朱丽亚·克里斯蒂娃认为:“任何文本都是其他文本之吸收与转化……是对过去文本的改写、复制、模仿、转换或拼接。”[1]从这种文本观出发,美国后现代作家通过“戏仿”、“拼贴”和“元小说”等互文性策略,彻底打破了传统小说文本的封闭形态,使小说创作呈现出无限的可能性。从互文性考察美国后现代小说的文本建构策略,不啻为一种独特的视角。
一、以“戏仿”为手法的互文性文本策略
美国后现代作家在创作中最常用的互文性策略是“戏仿”手法。“戏仿”又称“戏拟”,“滑稽模仿”,即作家有目的地模仿或戏拟此前的文本,从而使其产生互文性。这种互文性表现为在作品中对历史事件和人物、古典题材和形式风格等进行有意识的模仿,使小说的写作呈现出极强的游戏性和不确定性,从而产生新的文本意义。
美国后现代小说家在创作中常常用“戏仿”手法完成作品的写作,通过改写或重写经典故事,产生互文性效果,文本的意义在互文性关系中得以生成,在一定意义上影射了当下的社会现实和生活。如后现代小说代表作家唐纳德·巴塞尔姆的第一部长篇小说《白雪公主后传》,就成功地采用了“戏仿”手法,戏仿了童话故事《白雪公主与七个小矮人》,使两者之间形成了强烈的互文性对照,“让人物在时代错误的语境中摆出各种姿势,或创造一种新的现实,又保留着原童话的部分特质……作者正是利用广为流传的童话故事,借助读者对原先故事先入为主的了解,颠覆大众文学传统,表达自己的态度”[2],作品以“令人眼花缭乱的文本格式彻底拆解了原作的连贯性,被巴塞尔姆‘格式化了的美丽童话故事变成了散乱的文本碎片和没有‘所指的‘能指”[3]。纳博科夫在著名小说《洛丽塔》中广泛采用“戏仿”手法,在作品中戏拟、模仿此前的众多作家,包括但丁、彼特拉客、爱伦·坡、乔伊斯、普鲁斯特等的创作主题和风格,还在作品中戏仿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使作品产生了极强的互文性色彩。同样,约翰·巴斯的《客迈拉》也用了“戏仿”手法,在题材上借用《一千零一夜》中的山鲁佐德故事、古希腊神话中的“佩尔修斯”和“柏勒罗丰”的故事,重构了“敦亚佐德篇”“英仙座流星”“柏勒罗丰篇”三篇故事,通过大胆重构,解构传统故事和观念,赋予其新的意义。
总之,美国后现代小说家在创作中以“戏仿”手法结构故事,通过互文性“戏仿”,使传统的题材与当下社会生活发生了融合,实现了传统文本与现实生活的对接,使读者对文本意义的领悟在互文性关系中得以最终确认。
二、以“拼贴”为手法的互文性文本策略
除了“戏仿”这种互文性策略外,“拼贴”手法也是美国后现代小说惯用的互文性文本策略。巴塞尔姆曾言:“拼贴原则是20世纪所有艺术手段的基本原则。”[4]小说创作中的“拼贴”借鉴了绘画艺术手法,是指在创作中把不同艺术元素拼贴在一起,使得小说文本之内出现了许多亚文本,这些亚文本之间形成了互文性关系,作品的意义最终由这种互文性关系得到呈现。“拼贴”作为小说手法在现代主义小说中已经运用,如福克纳在《押沙龙,押沙龙!》中就已成熟运用这种手法。“拼贴”手法在美国后现代小说中成为重要写作手段之一,在创作中则被运用得淋漓尽致。
美国后现代小说中采用的“拼贴”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一种是文本中嵌入名言、典故、广告、新闻、菜单、图画等;一种形式则是由纯文字构成,是对意义独立的词语、句子、叙述单位的拼贴;还有一种则是把不同风格的小说、不同的体裁、不同的语体拼贴在一起。美国后现代作家在写作中通常综合运用这几种“拼贴”形式。如巴塞尔姆在杰作《白雪公主后传》中就把不同历史时期的名言、广告、购物清单、词语组合、诗歌、读者调查问卷等不同的亚文本拼贴在一起,整个文本由107个“碎片”组成,彻底消解了童话的主旨、人物形象和结构模式,隐喻美国社会的破碎性图景,从而使得作品成为表现美国后现代社会的现代童话。同样,加斯的短篇小说《在中部地区的深处》把36个片段拼贴在一起;而罗伯特·库弗的短篇小说《保姆》则由108节组成,各节之间用星号作为段落标记。另一位后现代小说家冯内古特在小说《猫的摇篮》中也采用了“拼贴”手法,他在小说中把相互关系不大的语段通过数字序号拼接在一起,而在各语段之间则拼贴了许多信手涂鸦的图画和符号,最终在语段之间、语段和图画之间形成了互文关系,共同完成了小说的文本世界。作家约翰·巴思擅长在作品中将不同的文学体裁拼贴在一起,把不同的文体融为一体。如他在《客迈拉》中常常将自传、历史小说、书信体小说等拼貼在一起,把图画、采访、新闻短评等艺术表现手法借用到作品中,使不同的文类之间形成了互文性关系,各种性质不同的材料汇聚一堂,共同完成小说文本的建构。
美国后现代小说家自觉进行写作模式的革新,通过“拼贴”手法,把不同的因素融入统一文本之中,把碎片拼贴在一起,颠覆传统小说结构完整统一的文本模式;通过“拼贴”这种互文性文本策略,重构了一个光怪陆离的文本世界,拓展了小说的审美空间。
三、以“元小说”为特点的互文性文本策略
美国后现代小说的互文性写作策略最极端的是所谓“元小说”手法。“元小说”手法是指在小说文本之中,作者对小说本身和作者自身进行自我指涉,探讨小说本身,甚至和读者探讨作品,颠覆传统小说叙事的神圣性,对故事进行自我颠覆,这样,作者所讲述的故事和作者对作品或创作的谈论之间就形成了一种极强的互文关系,从而“以充足的标记和提示使作者明白,故事属于虚构”[5]。
“元小说”作為写作手法,通过自我暴露、自我评述的方式揭示其创作过程,揭穿叙述世界的虚构性、伪造性,颠覆传统小说表现或反映真实的观念,从而使自己成为“关于小说的小说”。巴思在《客迈拉》中就采用了“元小说”手法,关注小说文本自身,自我指涉,直接向读者介绍小说的构思和创作情况,使叙事脱离了故事本身,表达了文本自身的虚构性。在《客迈拉》的《敦亚佐德篇》中,作者和人物山鲁佐德探讨关于“小故事套大故事”的叙述结构,从而有意暴露作品本身的叙事结构。在这部小说《柏勒罗丰篇》中,作者在文本中出现,对小说本身进行评价,说这是“一本人工片断凑成的小说,一本以日记、书信、记录形式写成的小说,一本类似注释文本形式的小说,一本充满五花八门资料的小说,一本以小说形式完成的小说”[6]。巴思在作品中对小说的指涉性评价,无疑与小说文本构成了互文性关系,从而突出了小说创作本身,使读者最终意识到了小说只是作者的语言建构。而巴塞尔姆在《白雪公主后传》第一部的结尾则插入了一个调查问卷,问:“叙述中胡说八道的东西是不是太多?还是不够?”[7]要读者回答对这部小说的看法。这是作者有意为之的“元小说”互文性文本策略,打破了传统小说的完整统一情节模式,使读者在极为困惑的同时产生了奇特的阅读体验。
美国后现代作家在小说写作中以“元小说”写作,消解叙事本身,打破了传统小说作者庄严、作品真实的观念,“对小说这一形式和叙述本身进行反思、解构和颠覆,在形式和语言上都导致了传统小说及其叙述方式的解体,在宣告传统叙事无效-非合法状态的同时,确定了自己的合法化方式”[8],宣告了小说的虚构性和游戏性本质。
综上所述,美国后现代作家在写作中善于运用互文性文本策略,作品在内容和形式的层面都具有极强的互文性特征。他们或对传统小说进行改写或重写,或戏拟经典,或拼贴图画等非文学性元素,或对小说本身进行评论,通过“戏仿”“拼贴”和“元小说”等互文性手法,建构了新的文本模式。美国后现代小说借互文性文本策略,凸显小说人物、情节和主题等的不确定性,颠覆了传统创作模式和小说观念,引领读者积极参与小说意义的建构,最终让我们认识到作品的意义源于文本间的互文性关系,文本之外别无他物。
参考文献:
[1]罗婷.克里斯蒂瓦的史学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84.
[2][7]唐纳德·巴塞尔姆,著.虞建华,译.白雪公主后传[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6,66.
[3]赵宪章.超文性戏仿文体解读[J].湖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
[4][8]胡全生.英美后现代主义小说:叙述结构研究[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147,3.
[5]查理·莱利,著.沈黎霞,王育平,译.讲不完的故事——约翰·巴思访谈录[J].当代外国文学,2002(2).
[6]约翰·巴思,著..邹亚,译.刘新民,校.客迈拉[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151.
基金项目:2016年外教社—甘肃省高校大学英语教改项目“美国后现代小说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