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玉梅
摘 要:品德与生活主要通过游戏和各种儿童喜欢的主题活动,由实践活动对学生进行教育,让学生利用社会实践活动这一途径更多的接触社会、热爱社会,把他们培养成热爱生活、热爱自然,具有热情、爱心、勇敢、坚强等良好品质的新一代社会接班人。
关键词:社会;生活;实践;视野
品德与生活是一门活动型综合课程,这门课程里的内容,主要通过游戏和各种儿童喜欢的主题活动,对学生进行道德科学和生活启蒙教育。从内容上看从儿童的生活世界和现实生活实际出发,从课堂扩展到家庭、社区乃至少年儿童的所有活动空间。作为一名教师,在从事品德与生活的课堂教学中,不仅要挖掘教材资源,具备一定的创新精神,还要紧跟时代步伐,抓住儿童的兴趣特点。在此基础上落实新课程标准,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改进教学方法,真正使孩子们愿意学,从学习中找到乐趣。接下来我针对如何通过小学思想品德课,让学生触摸社会、热爱生活浅谈几点感悟。
一、收集资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众所周知,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一个人品德的形成离不开生活,也离不开社会,本学科有很多社会实践的内容。对于这方面的内容,我根据教材的需要,让学生明确目标及具体途径,安排学生课前收集与课堂内容有关的实物,图片、文字、数据等资料。在收集资料过程中,由于学生年龄小,往往会遇到许多困难,可以由家长协助。通过这样的活动,使学生感受到学习中的快乐和收获的喜悦,加深感性体验,同时也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与记忆,在准备活动中培养了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时间长了,遇到类似的课学生就知道怎样收集、整理信息,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了探究能力。比如,教学《中秋与重阳》这一课时,我让学生利用课外或双休日的时间,收集与中秋、重阳节有关的一些信息、图片。课堂上采取小组合作进行,学生积极踊跃发言,学习积极性很高,课堂气氛活跃。通过查阅了解有关中秋节、重阳节的一些知识,感受人与人之间真诚关爱的情感,体验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激发敬老爱老的真实情感。教育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以实际行动关心老人、孝敬老人,主动为老人做事。通过实践活动,激发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探究兴趣。
二、参与实践,感知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体验是最真实的内心感受。教师要将实践活动延伸到课外,使课外实践活动成为帮助学生参与社会的新常态。例如,《秋天的收获》这一主题活动,目的是让学生发现秋天的乐趣,感受自然美,同时增强劳动意识和技能,懂得珍惜劳动成果,尊敬辛勤劳动的人,体验丰收的喜悦,愿意与他人分享自己的快乐。在进行这一主题活动时,正值秋收时节,我们地处农村,附近就有农田,我便组织学生到田野里帮助农民收割玉米、豆子。我先让他们看农民怎样收割,然后分组一起参与收割。通过参加收割的实践活动,让学生真正体验了收割的过程、劳动的辛苦和乐趣。学生参加完收割后,我还组织了一次收获后的交流,交流方式很多:有的学生模仿农民开着收割机奔驰在丰收的田野里,小组同学编排节目,再现了劳动场景;有的学生写了一首诗,描述了秋收的喜悦与辛劳……无论是哪种形式的交流,都体现出了学生在实践中的收获与喜悦,感受到了劳动成果来之不易,从而珍惜劳动成果,爱惜粮食。由实践活动对学生进行了一次有声有色的思想品德教育,让孩子们深刻体会到劳动最光荣,劳动者最美。
三、走访调查,开阔学生的视野
學习内容往往来源于生活,带领儿童走向社会,才能感知教学内容的真谛。由于儿童年龄小,生活经验不足,对有些学习内容理解起来有很大困难,这就需要教师引导他们课前深入生活,走向社会,用多种形式的走访、调查活动,让他们亲身体验有关的学习内容,这样掌握知识更牢固,懂的道理更深刻。例如,在教学《早餐吃什么》这个活动主题时,我带领学生走访商店、医院、邮局等工作人员,了解早餐吃什么,为什么吃早餐,孩子对这一活动很有兴趣。通过自己实践明白了吃早餐的重要性,回来后把这次活动的经过写在了日记里,并且还能落实到实际行动中,不挑食,按时吃饭,有利于健康成长。通过这次采访、调查活动,孩子们知道了早餐对人体的重要性,事实更有说服力,其效果要比纸上谈兵理想得多。
学校是社会的前身,学校最终培养的是适应社会的优秀的劳动者,学生时代的头脑记忆处在最佳状态,我们教师要充分利用孩子的黄金时期,利用品德实践活动这一途径让学生更多地接触社会、热爱社会。把他们培养成热爱生活、热爱自然,具有热情、爱心、勇敢、坚强等良好品质的新一代社会接班人。
参考文献:
[1]戴咏芳.生活是品德课堂教学的源头和归宿[J].小学教学参考,2008(36).
[2]马莹.品德常态课使用生活资源的教学策略[J].小学教学研究,2008(5).
编辑 王亚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