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礼云
摘 要:幼儿教育的教学质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语言教学水平。在语言教学中仍有许多不足之处,以致影响了幼儿学习水平。首先分析了幼儿园语言教学中三点不足,然后提出改进措施,旨在提高语言教学的有效性,提高幼儿园教学质量。
关键词:语言教学;幼儿园;有效性
3~6岁的儿童正处于学习语言的大好时期,关系到今后的语言表达水平以及学习能力。然而由于师资力量、教师水平的限制,许多幼儿园在语言教学方面存在难以解决的问题,值得欣慰的是,在理论指导与实践探索的不断改进之下,幼儿园教师已意识到语言教学的重要性及问题所在,并开始为之努力。
一、幼儿园语言教学的不足之处
1.缺少语言教学的情境
语言和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任何语言都无法脱离生活而独立存在。然而,许多幼儿园的语言教学就是教儿童如何朗读和背诵课文,与儿童自身的生活、娱乐环境并无太大关系,传统的灌输式语言教学带给儿童的,仅仅是了解书本知识而已,无法切实提高儿童在生活、娱乐、家庭中使用语言的能力,没有实践的环境,课本知识最终只能被忘记。
2.缺少明确的语言教学目标
如何制定教学方案、实施教学活动都要以教学目标为前提,幼儿园语言教学没有明确的教学目标,教学缺少指导方向,教学活动因此變得盲目。许多老师对语言教学课程并没有全面的认知和了解,加上长期以来应试教育的禁锢,一些并不适合儿童的教学方式方法也逐渐渗入幼儿园课堂,比如,语言教学的内容以及教学效果的评估方式等,都在一定程度上透露出应试教育的影子。模糊,甚至是错误的语言教学目标,让幼儿教学水平停滞不前。
3.缺少有效的语言教学手段
语言教学离不开教学设备,然而许多幼儿园的硬件设施非常缺乏,课堂上只有最基本的黑板、粉笔,没有引入任何多媒体设备,老师传授知识只能依赖板书。教学设备的严重不足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教学手段,许多老师即使有创新的语言教学方法也无法落实,以致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基于儿童的性格、心理、认知特点等,必须要利用听觉、视觉、色彩、图形等多元化的感官刺激才能吸引儿童的注意力、激发儿童的好奇心,从而让他们对语言学习产生兴趣,积极参与。没有多媒体等辅助教学设备,很难实现有效的语言教学。
二、提高幼儿园语言教学水平的有效策略
1.设计生动的语言教学情境
幼儿园的语言教学,需要将儿童放在特定的语言情境之下,通过现场气氛的渲染来激发儿童愿意说话、敢于表达的心理,让儿童把课本中习得的语言知识通过自己的话、用自己的方式在设计的教学情境中表达出来,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让语言真正用于生活,让小朋友们在学习、娱乐、生活中自然而然地运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与见解。传统教学中,老师与学生之间界限明显,学生“说”的机会非常少,通常都是在“听”。长此以往,在儿童心中形成“听老师话就是好学生”的观念,即使有自己的想法,碍于老师的威严也不敢表达,“畏师心理”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儿童的语言水平。所以,在设计语言教学情境时,老师不应该只从表面上、形式上来营造氛围,更要把握儿童的性格与心理,重视精神层面的情境设计。
2.确定幼儿园语言教学目标
语言教学目标应在有关教育部门的引领下尽快明确,牢牢把握住幼儿园语言教学的正确方向,只有教学方向明确了,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才能得到更好的调整与改进。应试教育的枷锁必须打破,幼儿园儿童的性格、心理、心智尚未发育完善,应试教育下的教学目标、教学方式等对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均会造成不良影响,“一言堂”“灌输式”“死记硬背”的教育模式显然不利于儿童成长,儿童也无法在枯燥的幼儿园课堂教学中集中精力自主学习。上述种种问题均表明语言教学目标的明确是极为重要的,不仅关系到语言教学质量,更关系到儿童能否有健康、快乐的幼儿园生活、能否在幼儿园学习中体验到成长的乐趣。因此,有关教育部门必须加强对语言教学目标的规范,让幼儿教师在教学中有明确的目的,另外,每个幼儿园也应该制订与实际情况相符的教学目标,为儿童创造良好的语言学习环境。
3.加强教学设备的投入
我国的公办幼儿园与民办幼儿园几乎各占一半,后者教学条件尤为不足。至今仍有许多幼师认为,多媒体在语言教学中作用不大,而且会分散儿童注意力,同时,很多教学内容也没有必要用到多媒体,即便有设备也得不到充分利用。基于此,在增设幼儿园多媒体教学设备的同时,也要转变幼儿老师的教学观念。
综上所述,若要切实提高幼儿园语言教学质量,必须将应试教育体制的理念、教学方法等移出幼儿园,国家应加强对幼儿园硬件设施的投入,老师也要改变教学观念,根据实际情况创新教学方法,设计教学内容,创造有利于儿童身心全面发展的语言学习环境。
参考文献:
[1]董明月.幼儿园语言教学有效性提升的策略探究[J].新课程(小学),2015(2):42.
[2]李莉.幼儿园语言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J].新课程(教研版),2012(2):126-127.
[3]徐思云.幼儿园语言教学如何创新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J].新校园(中旬刊),2015(11):164.
编辑 贺轶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