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农村小学高年级数学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2017-04-20 11:50张德辉
魅力中国 2016年34期
关键词:组内交流有效性

张德辉

《数学课程标准》中强调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而实施小组合作学习就是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之间、师生之间通过自主研究、民主探索、平等合作、发现问题、解決问题,相互启发、共同提高实践创新能力、增加学习质量和个体素质,形成一种生动活泼、潜力无尽、人人参与、主动积极学习的活动形式。

合作学习是建立在学生个体合作需要基础上的,在学生个体解决某个数学问题遇到障碍时进行合作学习才有价值。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呈现问题后,不留给学生思考时间,就开始小组合作。这时,学生(特别是学困生)还没来得及思考问题情境,很容易造成组内优生一言堂,使讨论流于形式,达不到合作学习的目的。作为一名农村小学教师,多年来我一直究竟如何提高农村小学高年级数学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在研究过程中有得有失,有成功也有失败,从失败和成功的经验中我不断优化小组合作学习方式,有效提高了小组合作学习的质量.那么,究竟如何提高农村小学数学小组合学习的有效性呢?

下面,我谈谈自己的几点看法.

一、合理搭配,组建好每一个学习小组。

首先,教师要认真考察学生个性差异、能力特征,对每一位学生的学习习惯、性格爱好、成绩差异等因素作详细了解,然后进行合理搭配、优化组合。一般以四人一组为好,四人中配一名优生、两名中等生、一名后进生。优生担任组长,以便开展组内互助和组间竞赛活动,负责组织、协调本组成员的学习活动。其次,要让每个学生在小组内部都能找到自己的最佳的角色位置,做到分工明确,责任到人;最后,教师要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细心观察学生的动态,适时进行组际成员调整。

二、精心设计适合于小组合作学习的问题。

数学学习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过程。合作学习的优越性,更多地体现在通过合作交流解决数学问题上。精心设计适合于小组合作学习的问题,是提高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的前提与关键。

1.设计的问题必须具有挑战性,且学生独立解决时比较困难。

一个数学问题,如果比较简单,多数学生经过独立思考都能很快地得到结果,那就没有必要进行合作学习;若某一个数学问题,不管留出多长的时间让学生展开讨论,也不能得出结论,这样的问题同样没有必要组织学生进行合作学习。要让学生进行合作学习,至少这个问题对个人而言具有一定的挑战性,独立解决起来比较困难,而通过小组讨论能够解决的问题,这时学生才会产生强烈的合作欲望。同时,在一堂数学课上,教师应不断用挑战性的问题,激发与保持学生探究与合作的欲望。

2.设计的问题应具有开放性,仅靠个人思考不全面或在解题策略、结论上存在争议。

开放性问题解法多样,结果不唯一,对学生有很大的吸引力。同时,当学生面临这类问题时,往往思考不全面,使得问题解决无处着手或进行不下去,即使提出一个解决策略,也可能因不同学生思维方式、知识背景的不同而思路不完全相同。这时,他们迫切需要交流,合作学习给他们提供了一个展示自己、让别人理解自己的平台。在合作交流中,有争议的问题会越辩越明,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也会更深刻。

三、优化小组构建,分工协作。

小组构建有如房子的结构,结构好坏决定房子质量。所以,教师对学生的分组要进行认真的研究设计,最好按照异质分组,就是说每个组中成员的个性特征、组织能力、学习能力、表达能力、学习成绩、性别等都要均衡。小组人数一般以4--6人为宜,组建的原则应做到每组的优等生中等生,学困生的比例相当。如以6人小组来说,应该有2名优等生,3名中等生,1名学困生。小组成员间的座位以面对面或相邻形式为好,这样更有利于互相学习、讨论达到充分交流的目的。组间同质有利于班级小组间公平竞争,组内异质有利于组内学生相互合作。在实施过程中,教师要注意根据学生的综合表现定期进行人员调整,以保证小组间学生竞争力。建立学习小组只是为学生的合作提供了可能,要使学生真正意义上的“合作”而非表面上的“合坐”,则要确定每个成员的分工,可以采取轮换制,如组长、记录员、资料员、报告员等由每个成员轮流做,增进学生互动的有效性。组长负责本组学习活动的组织、分工、监督等,让每次合作学习有序开展。记录员要负责将小组讨论的要点记录下来便于向全班交流汇报。汇报员负责向全班汇报本组讨论结果。这种角色分工不是长期固定的,组内成员要轮流担任,实现小组角色的互换,增进生生互动的有效性。

四、巧设情境,建和谐合作气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利用小学生的心理特点,结合教学内容,捕捉生活中充满趣味的的现象,创设启发性、开放性和可合作性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合作的内在动机的情景或交流的意境。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合作学习中来,同时,让学生置身于逼真的问题情境中,体验数学学习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品尝到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现象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例如:在讲《圆的认识》的时候,不是直接叫同学找到圆心、半径和直径,可以巧设情境——我们市民公园圆形的花圃,每天需要给它浇水,同学们想想,喷头应该装在哪呢?水最远要喷到哪呢?使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而又应用于生活”,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

五、交流评价,增强信心。

交流评价也就是学生间展示小组合作学习的成果、教师接受信息反馈并做出判断的过程,也是小组合作学习的最后环节。在学生交流中,要求学生尽量清楚表达小组的活动意见成果,积极总结。在倾听了学生的交流汇报后,教师要以鼓励为主给各小组的合作过程及结果进行有针对性的分层评价。在教师作出评价是要突出整个小组不突出小组中的某某学生。从而使孩子们在合作中更好的成长,在集体中不断发展。

总之,“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程所倡导的一种新的学习方式,“没有合作的课堂教学,不是真正的课堂教学”。但是,如果是只是简单的把“小组合作学习”变成“小组合坐学习”,那只会方便学生上课交谈,差生坐享其成,成为最为失败的课堂。而有效的进行小组合作,即擦出智慧的火花,又激发学生的潜能,团体意识的培养也为学生将来走向社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猜你喜欢
组内交流有效性
如此交流,太暖!
班级家长会有效性的探究
思辨性阅读不能忽视“小心求证”——关于论据的有效性探讨
用心说题 提高效率 培养能力
我国股票市场的有效性研究
我国股票市场的有效性研究
交流平台
交流平台
靠近“最近发展区”,增强教学有效性
六步教学,合作出数学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