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 毛正琴
甘肃省白银市农民合作社发展现状与对策
■ 文 / 毛正琴
甘肃省白银市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起步于2003年,当年甘肃省委、省政府召开全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现场会,对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工作进行了专题研究和部署。紧接着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有力推动了白银市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快速发展。
目前,全市按照《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在工商部门登记注册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有8243个,走在了全省前列,成员总数16.1万户,平均每个合作社吸收成员近20户。辐射带动农户17.9万户,占全市总农户的54.64%。2015年,统一购买农业生产资料35830万元,统一销售农产品267636万元。其发展呈现以下特点:
从行业分布看,主要分布在养殖业和种植业。养殖业和种植业合作社占总数的81.95%。白银市属干旱半干旱地区,围绕草食畜、瓜菜、林果、粮油四大支柱产业,以专业生产村和基地为依托,引导农村营销大户、生产大户、经纪人、龙头企业等,积极组建和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社。
景泰县常顺养殖专业合作社饲养的羊
从产业特点看,依托当地自然资源优势和区域经济优势,形成地域特色明显、与支柱产业结合紧密、辐射带动力强劲的发展态势。白银市重点发展以瓜菜、草畜为主的两大战略性支柱产业,以小杂粮、马铃薯、林果等为主的区域性优势产业,以枸杞、小口枣、香水梨等为主的地方性特色产品,在大部分乡镇形成了“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发展格局。会宁县的小杂粮、马铃薯等为主的区域性优势产业,靖远县的小口枣、香水梨等为主的地方性特色产品,白银区的休闲农业,平川区的畜牧养殖,景泰县的枸杞林果,在大部分乡镇形成了发展格局。如景泰县柏林红枣种植专业合作社,对农户的大枣实行统一收购、加工储藏、包装销售,年经营收入500多万元,解决了农户的卖难问题,又增加了合作社的经营收入。
从发展模式看,呈多元化发展格局。主要有四种模式:一是技术部门带动型。主要依托政府农技推广部门和高等院校的强力支持,发挥技术、资金、信息方面优势,牵头组建合作社,形成“技术部门+合作社+农户”模式。二是龙头企业带动型。依托农产品加工、销售企业,形成“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企业负责农产品加工和销售,合作社组织农户搞好基地建设,农户负责生产。三是农村能人带动型。由农村各类能人或专业大户带头,兴办合作社,形成“能人+合作社+农户”模式。如平川区小康养殖专业合作社,由养牛大户张海牵头组建,成员购牛时由合作社牵头,由成员代表统一购牛,比个人购牛价格便宜100元/头—200元/头,成员的牛犊合作社实行保护价回收,每头高于市场价50元。对于育肥、屠宰的牛,制定统一回收价,由屠宰场统一屠宰,由销售部进行包装销售。四是集体组织带动型。依托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或村委会,根据本村专业生产情况牵头兴办,合作社负责人既是村、社干部,又是当地专业生产大户,起着组织和带动双重作用,形成“村社集体组织+合作社+公司+农户”模式。
从发展途径看,坚持自主发展和项目扶持引导相结合的路子。全市农民合作社坚持“民办、民管、民受益”原则,以农民为主体,自愿组建、进退自由,使成员从合作中得到实惠。景泰县鑫宝养殖专业合作社,其负责人自幼喜欢养兔子,自2012年登记成立以来,多方筹集资金,三年内成员由120户增加到310户,辐射带动农户352户,2014年合作社经营收入586万元,户均收入8295元。
(一)主要措施
加强组织领导,落实扶持政策。2005年至2008年,市政府出台了一系列关于开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试点示范工作的实施意见和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意见,明确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重点。出台了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扶持政策,市财政每年拿出5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全市农民合作社建设,并随着财政收入的增加相应增加,近两年增加到了100万元。如今,全市共组织实施部、省、市三级农民合作示范项目273个,扶持资金1263万元。
围绕特色产业,扩大覆盖范围。近年来,全市在“把最高深的农业新技术引进来,把最好的农产品销出去”的战略思路引导下,大力推广先进适用技术,依托主导产业,加快发展速度。全市平均海拔1700米—2100米,牛羊养殖和杂粮种植历史悠久,知名度高,品质好。靖远县的羊羔肉已进入省级精品行列,获得国家商标局产地认证注册。会宁县的小杂粮品质优良,独特的自然环境使其成为绿色农产品生产基地,中药材种植产业也发展成为当地主要经济来源。景泰县的大枣、沙漠密梨、枸杞知名度高。如,景泰五佛大红枣产销专业合作社,带动570户成员,年经营收入达1679万元。
开展理事长培训,提高管理水平。每年组织合作社理事长参加全省统一组织的理事长培训班,围绕扶持培育农民合作社的政策、规范化建设、财务管理、电子商务、休闲观光农业等专题开展培训,全市有1200个合作社负责人参加了培训,开拓了合作社发展思路,掌握了政策导向,明确了发展重点,营造了良好的发展氛围。
(二)取得的成效
提高了农民组织化程度,增加了农民收入。一家一户的分散经营是影响农业竞争力的一个重要因素,而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可以在家庭分散经营的基础上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解决了农民生产经营活动中出现的集体经济组织统不起来、政府部门包揽不了、农民单家独户干不好的一系列问题。农民专业合作社通过协调农户与客商、企业之间的利益关系,增强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的竞争力,保护了农民利益。如,景泰县谐丰种植专业合作社有成员120户,覆盖周边村社,形成枸杞、葵花、马铃薯、文冠果产业种植区,年经营收入633万元。培养种植能手,农民就近到合作社务工,促进了产业发展,增加了农民收入。
强化了品牌意识,提高了市场竞争力。合作社通过产品质量认证,申请商标注册,引进新品种,统一规范种植和养殖技术标准,产品质量和信誉普遍提高,提升了合作社精品意识和市场竞争力。全市实施生产质量标准的合作社有752家,拥有注册商标的180家,通过各类质量认证的155家,其中无公害农产品质量认证23家、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23家、绿色食品认证7家,获省级以上农产品金奖的6家。
开展农超对接、农社对接、农校对接,实现了互利双赢。积极寻找出路,帮助合作社开展产销对接,实现了生产者和销售市场连接,达到了双赢。全市有14家合作社与中小学及省内部分高校开展农校对接,年销售收入达4亿元,有44家合作社在城市建立直销门店117个;有18家合作社与46家超市进行对接;有185家合作社开展网上营销,年销售收入约1.5亿元。
履行订单不重合同。发展订单农业的目的是通过合同的形式使农民获得稳定的价格保障,但是订单农业大多是口头协议或简单合同,由于制约机制匮乏,违约成本不高,当价格发生较大波动时,双方的违约机率较大。再加上农民的法律意识淡薄,对履行合同、诚信经营的重要性认识不够。
组织管理不完善。有的合作社有牌子无制度、有合作无管理,在组织形式、资产运作等方面具有松散性、季节性,规模小、实力弱、管理粗放。有的合作社机构不健全,或者虽然机构设置存在,但实际未发挥作用,章程流于形式,各项制度不完善,民主管理、民主决策及相关利益分配机制尚未完全形成。相当多的合作社只建立登记,并未真正运作。农民成员很少参与管理,合作意识不高,小农意识强,不少农民要求利益共享但风险不能共担。
人才匮乏。大多数合作社带头人文化程度偏低,凭借老办法、老经验来办事,没有长远规划和具体设想,专业知识较少、政策水平不高、管理经验缺乏,在市场经济大潮中显得不太适应。全市有大学生参与的合作社仅240家,占2.9%。
规模小,带动作用不明显。内部运作不够规范。主要表现为相当多的合作社仍处于“低、小、散”状态,特别是季节性经销的较多,跨区域、多行业联合、具有较大规模和带动力的相对较少。多数合作社局限于生产和流通领域,技术推广型、农副产品加工型和综合服务型较少。合作社经济实力普遍不强,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较弱。
资金紧张,筹融资渠道不畅。
在财政扶持上,尽管中央、省级财政每年都安排了专项扶持资金,但市、县由于财力紧张配套有限,大部分合作社享受不到财政扶持。在信贷支持上,由于没有建立联合担保机制、开展信用等级评定工作,合作社向银行和信用社申请贷款只能以农户个人的名义得到小额抵押贷款,利率高、期限短。
进一步加强宣传,不断提高思想认识,落实各项政策措施,促进合作社又好又快发展。要利用报刊、广播、电视、短信、网络、微信、微博等媒介,大力宣传合作社政策法规、理论知识及典型经验等,有计划、分层次、有针对地培训乡村干部和合作社负责人。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县、乡领导干部要不折不扣地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税收优惠、人才保障、信贷支持、用地优惠、专项扶持经费等各项扶持政策。设立农民合作社政策宣传和咨询平台,为合作社提供公共政策咨询,搜集和发布市场供求信息、科技信息、价格信息等,指导合作社实施农业标准化生产、采收、加工、分级、贮藏和运输。
整合支农项目,加大财政支持力度。由单项扶持向整体推进转变,尽可能将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农业标准化示范项目、农业产业化项目、农业科技入户项目等各类财政支农项目和扶贫项目,委托有条件的农民合作社实施。
进一步强化业务指导,完善运行机制,加强内部管理。无论是已组建的还是新发展的合作社,都应重视建立规范的运行机制。农业部门要加强业务指导,抽调专业人员,在充分尊重农民意愿的前提下,因势利导,指导合作社步入依法、有序、规范的发展轨道。适时引导合作社与龙头企业联合,组成“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利益共同体,发挥企业在农业产业化中的龙头带动作用,进一步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和抵御自然、市场双重风险的能力。
(作者单位:甘肃省白银市农业经营管理站)
栏目编辑:刘华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