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雨轩
摘要:在我们学习的过程中,接触到的历史知识较多,很多都是根据史料记载来了解当中的历史事迹。但是,当中很对的朝代历史需要通过利用地理学和考古学方面的知识对相应的历史资料进行考察。因此,在本文的研究中,主要是利用地理学和考古学的知识对周昭王南征历史事迹进行分析和研究,进而明确周昭王南征的主要目的和结果。望此次的研究结果和内容能为现今历史事件的真正内容进行揭晓,进而为完善我国历史文化贡献绵薄之力。
关键词:周昭王南征;地理学;考古学;西周历史
前言:楚国原本属于南方江汉区域的一个小国,周王朝的周成王封楚君熊绎于荆蛮。楚国的后代励精图治,使得楚国日益富强。在这样的状况下,对周王朝的统治造成一定的影响。基于周昭王是怎样发动伐楚的战争的,路线是怎样的,在此次的论述中,通过地理学和考古学,对以上的内容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论述。
一、周昭王南征的历史背景
西周初年间,由于楚国一直谨慎地维持和周王朝的关系,周、和楚关系相对和谐。至周昭王时期,楚人在经过漫长的“筚路蓝缕”之后,国家发展越来越强盛,影响着周王朝的统治[1]。楚人对江汉平原虎视眈眈,由于和鄂东产铜区相接壤,面对丰富的矿产资源下,楚人对自身发展的状况不甘心。然而,商朝开辟的南方铜路的保护力度较大,使铜料运到王室的工业基地当中。楚国在不断壮大发展下和周王室争夺铜的战争一触即发,而此时恰逢国力鼎盛时期的周昭王,面对楚国的不臣之心做出了重要的军事决策——由周昭王亲子率领伐楚。
二、周昭王南征的路线和军队所到的范围
(一)周昭王南征主要军事路线
周昭王发动的征伐“荆楚”,在随州叶家的考古中发现,荆楚指我国长江中游的诸多方国与部落,其土著被当时的周人称为“荆”或“荆楚”。此外还有一部分部落是商朝一些的遗民。据史籍记载,周昭王在位期间,对荆楚进行了两次征伐。周昭王十六年与十九年两次南征,同时还命令诸侯率领本国的军队从王南征[2]。在当时,王室与诸侯国军队在出征之前,在南山通过狩猎的方式展开演习作战,自此之后,大军自上侯——跨汝水——汜水——经方城——鄂师等达汉水。从我国历史博物馆中收藏的西周中期所有的士山盘铭文中的文献得知,大军先锋部队先巡察道路,不断的建立周王行宫,并出使南方的各个诸侯国,下达昭王伐楚的旨意,并且在汉水中洲的区域内积贮相关的军事物资,这样的军事安排主要是为了渡过汉水,展开征荆楚军事行动做准备。其中,安州六器中鼎铭文当中这样写道:“中省自方,邓、汎、翏邦,在鄂次。”按照这样的内容分析得知,在审查南国之后,便驻扎在的鄂。2013年在叶家山M11中出土的一件铜方座簋,属于南公所做的祭器,而南公指的是南宫。这样的资料显示出:第一次南征经由唐(现今湖北随州西北地区)、厉(现今湖北随州北地区)、曾(现今湖北随州地区)、夔(现湖北秭归东地区),室军队与从征北方的众多诸侯军,征战得到胜利,并将南楚的铜器带回到周王朝的皇宫当中,为此特地铸器铭功。
(二)周昭王南征军队所到的范围
鉴于先现今可以肯定的是周昭王南征是从成周抵达到的随州,然后南下带到孝感,这样便能得到周昭王南征的具体路线,战争所影响的区域也能定下来。昭王在南征的过程中,行军到达到地理位置孝感。在继续南下中,本文结合寻找到的地理文献和的复原西周早期的地理景观得知,南下的具体位置是随州的东南方向,涢水往东的地区,其中包含了举水和滠水等流域,这一片地区当中涵盖的铜矿区较多,但是不在周朝的统治范围之内[3]。因此,便在周朝的讨伐范围中。很据《水经注》卷的第28章节中的《沔水中》对昭王丧命的地点予以详细的记载。沔水又称为汉水,按照汉江的地理位置而言,昭王在南征的过程中,地域应在汉江的下游一带,具体而言影视汉江下游河道往北的位置。
三、周昭王南征的结果
在第一次战役当中,周昭王便组织了声势更浩大,同时军威更为雄壮二次南征。周朝的大军在昭王的作战指挥下,趾高气扬向楚地进攻。在我们学过的历史和了解的战役中得知:骄兵必败。《史记·周本纪》记述:周昭王“王道微缺”,到南方“巡狩”,“卒于江上”。这一次组织的伐楚战役周朝军队没有在历史的史册上续写上次辉煌的战功,周朝部队遭到惨败,主力的军队损失严重,按照史书上所记载,作为最高统帅的周昭王居然在撤退的混乱中落入汉水,溺水而死。周人为自己的骄横和轻敌付出了沉痛的代价。即使是按照如《帝王世纪》与《吕氏春秋》所说,当时的史实是:“周昭王首次南征,楚国不战而服,而南蛮二十六国都均来朝拜昭王[4]。倒是昭王为了抢夺长江中游荆地铜锭与铜器,第三年便继续南征,在这次战役中惨败,西六军全军覆没,同时昭王返回途中渡江之时,由于“胶船”破散(亦或是浮桥断裂)而落水身亡,故而殃及楚国。”因此,在《左传·僖公四年》记载为:“楚成王答管仲责问过程中,避重就轻言道:周昭王朝时,荆地属汉,因此楚人不接受这样的罪责。”
“昭王在南征戰役当中而不复返”对周王朝而言犹如晴天霹雳,从此之后,周朝人将汉水看成是畏途,再也没有胆量到汉水以南的区域挑起战事,只能向东征伐淮夷了。在连续不断的几代伐夷战役结束,周王朝消耗了大量的财力和兵力。通过历史记载和地理、考古方面的文献得知,这次战争最终结果是:周王朝军队在南征结束失败后,属于周王朝建国后最严重的重创,国势从此一蹶不振,昭王南征也是周王朝从治理兴盛到衰败的历史转折点,同时也是楚国强大和抗衡的重要标志。吸取昭王教训后的穆王与他的大臣们,不仅将周朝中心军事防御布防的重点从北线转移到南线,同时还注重整军和习武,并与周边民族和部落加强友好往来,这样的军事部署和减轻了边疆的军事的压力。
结论:综上所述,我们可以认为,周昭王十六年(即公元前980年间)、十九年,昭王先后在三年间两次经过郧地南巡到荆楚一带,在第二次南征败北后返回镐京的途中,在渡汉水的过程中溺水身亡,以此研究的结果与《史记·周本纪》和《楚史》均保持一致。同时,在对周王朝后期军事战略部署来看,将军事防御布防重点从北线转移到南线的策略后,肯定周昭王南征已过汉水地区。在此次研究中,通过对大量文献的查找和翻阅,对昭王南征的路线和结果进行探究,望此次得到的结果能为我国完善历史资料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李春艳.周昭王南征所经“斤”地地望考[J].社会科学论坛,2016,(11):209-217.
[2]喻立新.长沙春秋扬越来源探究[J].长沙大学学报,2016,(04):1-5.
[3]赵庆淼.“昭王南征而不复”之蠡测——基于文本形成与历史地理学的研究[J].学术月刊,2015,(05):150-158.
[4]王先福.汉水中游西周考古遗存与早期楚国中心的探索[J].湖北文理学院学报,2015,(03):27-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