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学低年级教学方法思考

2017-04-20 14:33郭娇妮
教育教学论坛 2017年14期
关键词:教学理论课程设置培养模式

郭娇妮

摘要:鉴于建筑学专业低年级课程教学方法与普通专业的不同,导致学生毕业后与实际工作脱节,结合石河子大学水利建筑工程学院建筑学专业教学实践,本文探讨了建筑学低年级学生课程设置及培养方式等问题。通过资料收集与整理,从教学组织和教学内容等方面总结了具有针对性的可行性教学思路。并在此基础上,重点探讨了建筑学低年级学生人才培养思维的转变及具体教学组织方式。

关键词:建筑学教育,教学理论,课程设置,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14-0229-02

针对建筑学低年级学生学习建筑设计的特点,需要经过一个从广泛涉猎到专项学习、从感性到理性的循序渐进的学习过程。而有别于其他专业的普通教学组织模式,更应该适应建筑行业需求,培养出既有“通实”、又能“专攻”的实践操作型人才。因此根据低年级建筑学教学特点,同时通过教学中的实践积累和总结,总结出以下几种方法,希望对相关建筑教育者提供借鉴。

一、交互式多学科选课制度

建筑设计是一门集技术、艺术、人文于一体的综合学科。并且日新月异的建筑行业的发展也驱使我们培养“专才”,而非“通才”[1]。因此在针对低年级的课程安排中,应实行菜单式的选课制度。由专业训练转向全方位的培养。通过广泛的涉猎,鼓励学生的个性发展,培养学生以更宏观的眼界去理解建筑。

每学年要求学生选择至少三门相关学科课程。其中包括泛专业、技术、人文和交流三部分。泛专业课指社会学与环境科学,其中包括生态学、风景园林学、城市和区域规划、社会学及平面设计等;技术课程分为结构、构造和环境三部分,可选修土木工程专业相关技术类课程;人文课程包括历史及理论两部分,内容涉及心理学、哲学、社会学和人类学等学科;交流课程包括基础模型制作、计算机模拟技术、测绘技术及客户交流技术等内容。通过对多领域前沿技术的学习,加深了对方法的研究和发展,而非单纯的知识储备。

在低年级的课程学习中,要引导学生广泛的学习建筑学外延类领域,分为宏观、中观、围观三个层级。宏观领域包括城市规划、城市设计、区域规划等[2]。中观领域包括地段设计、建筑设计、景观设计等。围观设计包括园林设计、室内设计、家具设计等。设计的发展趋势也是跨界融合,没有明确地界限。所以在低年级的培养中,应注重培养学生多视野下对建筑的解析。

因此,设计出不同类型的教学模块,依据模块类型设计出必修课及选修课清单。学生可以依据个人倾向选择不同的学习类型,并对所列课程进行菜单式选择。这样不仅培养出了具有个性思维及独到见解的设计师,批判式思维也成为了重要的组成部分。菜单式的选课方式促进学生自我管理和计划,可以最大程度的提供开放性。同时,由学生选择教师的课程,从另一方面也是对教师学术水平及教学方法的考验及动力。

二、注重联合教学及交流

为应对当前时代的需求,要求我们培养出具有国际化视野、多领域融合及灵活的交往应变能力。由此,院系间及校际间的专业教育合作与交流成为一种良好契机,提出联合教学形成跨专业、跨年级、跨地域的专业合作与交流平台。

(一)与校内相关院系间的合作与交流

在建筑学低年级的培养方案中,应注重跨学科、跨专业的交流与合作,避免升入高年级后由于狭窄的知识面遇到学习瓶颈。校内院系间的合作与交流,可以组织建筑结构模型搭建,强调建筑概念与结构设计的结合。组织平面、雕塑或家具概念设计,从多角度培养低年级学生对构图、形体及材料的运用。活动以小组形式呈现,搭配多专业学生成组完成。通过设计过程的交流与团队合作,培养低年级学生从多角度的理解空间及建筑,对同一课题进行多角度的阐释,从而更全面的理解和运用专业知识。

(二)与国内外相关院校间的合作与交流

访问交流方面,可以组织院校间的学生作业交流展,通过校际互访,增进双方师生关于建筑学专业跨地域的交流和学习[3]。如笔者所在的学院与华中科技大学及重庆大学建立了长期的交流合作关系,定期进行双方教师的互访及培训。课程设置方面,可以组织院系间联合培养。针对低年级的建筑设计课,由双方教师共同拟定设计任务书,在规定学时内完成设计,最终以联合评审及展览的形式促进交流与学习。还可以采用设计课程交换培养的形式,每学期通过双向选择,进入不同院校进行为期一个学期的交换学习。此外,還可以定期组织校际间知名教师进行专题讲座及科研项目,针对最新发展趋势及专题研究做经验交流。利用校际间的地域特点,组织建筑专题调研,更好的挖掘和传承地域建筑文化。

三、头脑风暴:在讨论中相互学习

学生以小组形式进行建筑方案设计及模型制作。这一方式有两方面优势:一是合作的方式使讨论和分析成为必须,也使短时间内对于建筑的较完整研究具有可能。讨论和模型制作,在很大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自主性。二对于案例解析的程度和重点,也因学生小组讨论的方向不同而丰富多彩。讨论形式可以是组内或集体进行,对方案设计进行自评、学生间互评及指导教师点评。学生通过主动发现问题,到通过讨论取长补短、拓展思路。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也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

不仅设计课可以以小组形式呈现,对于一些开放性的专业课同样可以采用小组讨论的形式,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激发每个学生的学习能动性和自信心。包括作业讲评、建筑历史课、概念设计课等都可以这种研讨的形式,让学生间互相学习和对比。取代以往“满堂灌”的教学模式,这种以小组为单位的学习模式,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而且培养了他们的团队协作意识,不仅能加深对知识的记忆,而且容易形成自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事半功倍。

四、“Live Project”实际项目教学法

“Live Project”是一个源于谢菲尔德大学建筑学院的开创性的教育计划。建筑系的学生设计作业基于一个实际的项目,需要与一系列的客户包括当地社区团体、慈善机构、医疗机构和地方政府等进行沟通。实际项目包括前期策划、建筑的可行性研究、整体规划、可持续发展策略、方案设计等环节。在任何情况下,项目是真实的,发生在真实的时间与真实的业主之间。

實际项目利用学校的特殊研究基地及才华横溢的学生自愿作为依托,与设计单位建立合作关系。实际项目设置的真正约束是短暂的时间以及对预算的控制。在每个项目中,由客户和学生共同定义。通过与客户定期的联系,培养学生对设计问题的有效解决方法。

实际项目对于培养未来的建筑师具有重要的意义。建筑教育往往发生在抽象与追求理想之间,因此这种培养模式渐渐脱离日常生活。相比之下,实际项目的交流合作与参与实践等所有这些方法才是至关重要的,必然是成为未来建筑教育的发展趋势。实际项目教学法也是建筑学学生走出象牙塔,进入现实世界的有效途径。它意在培养一个建筑师的社会责任意识。而实际项目教学法的好处也不单单是它的教育价值。可以通过实际项目获取有价值的现场经验及具有实际意义的创意。学会与业主等各阶段相关人员协调与表达设计意图。所有这些价值都不会因为实际项目的结束而结束,它们会长久的影响和激发学生之后的学习和设计工作。

因此,通过一个真实地任务书,在设计期间由业主直接参与并反馈真实的意见。项目包括具体的建筑物、总体规划或改建项目等。设计实践课利用真实地任务书,全方位的培养学生能力,包括团队合作能力、多专业沟通协调能力及与业主的交流能力等。

五、结论

通过教学的合理安排,提高教学质量。由于建筑学专业教学方式的独特性,要求其在方法上区别于以往的课程教学构架。通过更灵活、更全面、更具针对性的方式,培养学生成为全面的设计人才,以便更好的应对日新月异的时代发展。

参考文献:

[1]荆其敏.建筑学与学建筑[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4,(3):83-86.

[2]贾倍思.从学到教由学习模式的多样性看设计教学行为和质量[J].建筑师,2006,(1):38-46.

[3]康健.英国谢菲尔德大学建筑学院[J].城市建筑,2006,(2):87-92.

Abstract:in view of the architecture specificity junior curriculum teaching methods,different from common subjects' study,that lead students after graduation leak of actual experience. Combination with the teaching experience in College of Water & Architectural Engineering,Shihezi University,paper want to discuss the architecture curriculum and training mode in the lower grades. Through the data related and processing,summarize the feasibility of targeted teaching ideas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teaching organization and teaching content. And on this basis,discussed talent training thinking transformation and the concrete teaching organization in the architecture junior.

Key words:architecture education;teaching theory;curriculum;training mode

猜你喜欢
教学理论课程设置培养模式
“后方法”教学理论视域下的大学英语教学创新分析
青年农民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高职物流专业课程设置与物流岗位职业证书的有效对接
独立学院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小学数学“反思型” 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近十年国内日语听力教学研究综述